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中世纪生活习俗史-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潮,有时聚集十数万人。江潮8月15—18日为高潮,后逐渐退去。 

     瓦舍、瓦肆是宋代特有的游艺娱乐与商业相结合的场所。它是随着宋代 

城市经济发展而兴起的。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多,随着市民阶 

层对文化娱乐的要求而兴起了瓦肆。无论南宋北宋,都市中都存在瓦肆勾栏。 

 《东京梦华录》记汴京瓦肆有:“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则里瓦, 

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大的瓦舍可容纳数千人,“不以风雨寒暑,诸棚 

看人,日日如是”。瓦肆勾栏演出各种文艺节目,戏剧杂技表演及体育表演。 

演员有固定的艺人队伍,也有许多流动艺人前来演出。它的出现不仅满足了 

市民娱乐活动的需求,也促进了文艺和各种伎艺的发展,在我国民俗史中有 

重要的意义。 

     瓦肆有著名的演员:“崇观以来在京瓦肆技艺张廷叟,孟子书主、张小 


… Page 105…

唱、李师师、徐婆惜、孙三四等,诚其角者”。瓦肆演出有“傀儡戏”、“诸 

宫调”、“影戏”、“乔影戏”、“舞旋”、“讲史”、“小说”、“合生”、 

 “商谜”、“杂技”、“叫果子”、“说诨话”等。南宋时瓦肆更加发展, 

历史上有名的就有三十五座之多。除瓦肆外还有“勾栏甚多”(《武林归事》)。 



                             2。日本生活习俗 



     日本中世纪初由大和国统一了日本全岛,当时还处于奴隶制社会。到7 

世纪中叶,经过大化改新,日本奴隶制经济向封建制经济转变。大化改新标 

志日本封建社会的开始。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日本的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 

文化方面也有许多建树。《大宝律令》和《养老律令》、仿《唐律》而成, 

显示了日本的文化从封建社会的开始就深受中国的影响。当日本刚刚踏进封 

建社会时,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是繁荣昌盛的大唐时代,他们很自然地借鉴 

唐代的各种典章制度,学习唐代的文化,吸收汉民族政治、经济、文化艺术 

各方面思想之精华,结合日本的具体情况发展自己的国家及经济文化,遣唐 

使穿过滔滔海浪来到唐朝取经,促进了中日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加速了中 

日民族文化习俗的交融。日本习俗的形成与宗教有密切的关系。中世纪佛教 

传入日本,佛寺僧人是日本有高度文化知识的阶层,他们去过中国、印度等 

地,吸收了外国的先进文化思想和各种习俗,把它们带回日本。许多习俗首 

先在寺院盛行,然后推广到民间,如茶道,又如一些饮食习俗 (制酱、做豆 

腐)等。日本人民自古有神道信仰,中世纪以后佛教盛行。人民常以僧侣为 

崇敬的对象,效法僧侣的习惯,形成了某些习俗,如火葬、洗浴等。 

     统治者的提倡与某些习俗的形成也有很大关系。有一些岁时节令是从皇 

宫开始祭典或庆祝的,如重九、七夕、冬至等,宫廷作为节日举行庆典以后 

形成制度,见之于律令,并推广到全国。 

     日本人民善于吸收外国先进经验,又能因地制宜,为我所用,使各种外 

来习俗都带有深刻的日本特色,成为纯日本式的习俗。如酱汤,本来是从中 

国传入的酱,经日本人民的使用,变成当今日本最富民族特征的饮食。中世 

纪日本民族善于取人所长,毫无保守思想,这种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日本中世纪习俗的形成与日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特殊的自然条件,包 

括气候、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在日本的食俗中,鱼是日本饮食中的 

大项。这与四面环海,鱼类资源丰富有关。日本的木屐特别适宜在潮湿气候 

下散热,散湿气,成为日本服装一大特色。日本民族对美的追求,表现在日 

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茶道、花道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1)节日礼俗 

     ①雏祭 (偶人节)。雏祭是祭祀偶人。时间是三月三日。中国古代以为 

三月三日是不吉祥的日子,为消灾祈福有祓禊活动。 

     日本皇宫曾仿效晋“曲水流觞”。奈良时代(公元8世纪)显宗天皇元 

年三月三日皇宫内举行曲水流觞活动并设宴款待大臣。奈良时代将三月三日 

定为法定节日。此事见于日本《全集解》。三月三日进行祓禊,祈求平安。 

     到了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年),在三月三日举行沐浴,临水祈福, 

除去不吉祥。又在水中放入漂亮的偶人,即所谓“流雏”。人们认为流雏的 

偶人能带走人们的秽气。另一种认为偶人是神祗的凭依之物。 


… Page 106…

     室町时代 (1392—1467)用漂流偶人代替水流觞的活动,已在民间广泛 

流传。三月三日为“流雏”活动之日,人民群众把这一临水祭典的活动,发 

展成为十分有趣的民间节日。最初偶人各家自做,节日时顺水漂走,以期祓 

灾祛邪。制造偶人的方法在足利时代由中国传入日本,流雏才逐渐兴起。 

     ②高山节。高山是日本中部的一个山城,人口只有几百。高山节是当地 

居民祭神的日子。这个节日从中世纪中期开始举行。 

     高山节每年举行两次,分春秋两季举行,春季4月14日至15日在日枝 

神社,秋季10月9日或10日在樱山八幡神社。 

     节日要举行隆重的祭神典礼。典礼后有庆祝活动。 

     ③花见节。花见就是赏花,特指观赏樱花。这个节日形成较晚,是德川 

幕府时代形成的。但是赏樱的习俗却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是从中世纪初 

就已开始,中世纪日本人已有到山野观樱的传统。 

     樱花繁富、艳丽,一片绯红色,它是日本的名花,它自古以来被日本人 

所喜爱。四月是樱花盛开的日子,也是人们观赏它的最佳季节。早在7世纪, 

持统日皇就曾连续数年到奈良的吉野去观赏樱花,8世纪时平安朝廷特意划 

出一大片地方来种植樱花,以便于观赏。9世纪初,嵯峨日皇举行了日本历 

史上的首次观花大会,推动了观花这一活动更广泛地发展起来。安土——桃 

山时代的大将丰臣秀吉也十分喜爱樱花,他带上一群近臣和诗人,去吉野赏 

花,并在院内大摆赏花酒会,终日赏花、饮酒、吟诗。不过中古封建时代, 

赏花还只是上流社会的活动,但每年在同一时间观赏同样的花景,而且兴致 

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丰富,这就为花见节的形成做好了历史的准备。 

     正象许多习俗一样,花见节的形成也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它从小发展到 

大,从少数上流社会的活动发展到广泛的群众性的活动,因为它符合人们热 

爱一切美的事物,热爱大自然的共同心理。 

     到了德川幕府时代(17世纪)赏花普及到一般人民群众,形成每年四月 

全国人民争看樱花的花见节。又叫樱花节。 

     ④端午节。五月五日端午节,来源于中国。中国远古时候把五月视为毒 

月,五月五日则更不吉利。这时候天气热起来,有毒的虫子到处活动,对人 

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所以古时候中国人在端午节时门上插菖蒲、艾草, 

身上佩香袋,喝雄黄酒,以防止毒虫上身。人们还在这一天采集制作草药, 

以防疾病灾异。后来人们传说五月五日是屈原投江的日子,又在这一天戴彩 

棕来纪念屈原。 

     中国纪念端午节的习俗在中世纪初传入日本。日本飞鸟时代推古天皇 

 (593—628)时,日本人用五彩丝系菖蒲挂在胳膊上,用来灭灾减病。端五 

节时天皇在宫中举行菖蒲宴,饮雄黄酒。每年这一天规定向天皇献菖蒲。 

      “推古天皇十九年五月五日穿华衣去菟田野猎药,以祓毒气”(《千里 

同风录》,马兴国著,辽宁出版社)。 

     公元834年的《令义解》确定五月五日为节日。 

      《续日本后记》839年5月条有:“乙酉,是端五之节也,天皇御武德 

殿,观骑射。”这时正是日本的平安时期,武德殿是平安京皇宫的宫殿,天 

皇在这里观看骑马射箭,并且举行宴会,这正是五月五日以后被定为男孩节 

的起源。 

     五月五日要进行打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