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中世纪生活习俗史-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记述,年前已开始搭起高大的木架,初七时把木架用锦绣彩色装璜起来, 

到灯节前一天“城中张灯,大内正门结彩为山楼影灯,起露台,教坊呈百戏” 

 (《宋史》卷一百一十三)。皇宫内外到处挂起灯笼,皇宫中也搭起山棚木 

架。各种文艺舞蹈在宫门之下的露台上演出。最为奇特的是搭出文殊菩萨骑 

狮,普贤骑象的模型,模型上有灯,还有水从菩萨手中流出。还有火龙灯, 

用草把捆成龙形以黑布蒙上,其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 

 (《东京梦华录》卷六)。特别是灯节时的歌舞百戏演出冠绝一时,有说唱、 

舞蹈、音乐、武术、杂技等。如击丸(手技)、蹴踘(踢球)、走绳、上竿、 

吞剑、木偶戏、杂剧、耍虫蚁、耍猴等。节目百十种,不可胜数。演出队伍 

达数百。南宋时各种文艺演出进一步发展,《梦粱录》记临安(杭州)舞队 

有清音、遏云 (唱歌)、棹刀、鲍刀、胡女、装扮三教人物、装扮迎亲迎酒 

等喜庆活动,耍槌,仕女、杵歌、装扮各国人物,还有竹马儿、村田乐等农 

村节目,另有旱船、踢灯、鲍老等。《繁胜录》记有扑胡蝶,耍和尚、鞑靼 

舞。《武林旧事》记有大憨儿、粗姐、麻婆子、快活三郎、诸国献宝、大乐、 

瓦鼓、教象(训象)、打娇惜等。 

     灯的制作到南宋可谓登峰造极,《武林旧事》卷三记:苏灯为五色琉璃 

作,直径三、四尺,上有山水、人物、花鸟。福州灯白玉制作,“清冰玉壶, 

爽彻心目”;新安作的是无骨灯;宫内有琉璃宝石灯山,高五丈,上有人物, 

由机关控制能够活动。另结采楼灯,上有殿堂,人物故事,龙凤喷水,可称 

奇绝。 

     元宵之夜皇帝坐于皇城之上,万民观灯于皇城之下,演出节目令人目不 

暇接,买卖应节物品食品的小贩,穿插往来于人群之中,数万灯盏映亮夜空。 

夜深放烟火,人们彻夜欢腾。 

     金代诗人元好问有《京都元夕》一诗写于正大二年(1225年):“袨服 

华装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其所 

反映金的习俗与宋代完全相同。 

     元朝元宵节也盛行闹花灯之俗,临近河湖的地方有火灯。元代盍西村有 

 《前调·江岸水灯》(《元散曲选注》20页,北京出版社),“万家灯火闹 

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 (可爱)宵,波间涌出蓬莱岛。 

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写出水边岸上一派闹灯景象,岸上十 

里无数盏灯,照亮夜空,闹花灯的群众表演花灯舞,舞姿曼妙,水上的灯船 

如蓬莱仙岛,有放烟火的,还有喧天的歌舞音乐。 

     ④上巳节。上巳节本指三月第一个巳日,自晋以后只用三月三日。三月 

三日本为祓除之日,即到水边除去不祥。到唐以后更成为士女出游之日。唐 

代此风甚盛。如杜甫的《丽人行》即写唐代贵妇出游情景“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接着写贵妇们穿着最豪华的服装,吃着珍羞美味及游乐 

情景。诗中写了唐代赐宴曲江的史实。反映出唐代仍有倾都禊饮踏青,去水 

边祓除不祥的习俗。 

     宋代上巳日成为道教北极佑圣真君的诞辰,这一天除道观设醮庆祝外, 

民家也都设醮祈恩。 

     辽代这一天刻木为兔,分朋走马射之。先中者胜,负者下马跪着进酒, 

胜者马上饮之。 

     ⑤清明节。清明节是传统的扫墓之日。 


… Page 82…

     清明节前两日是寒食,唐韩翃有《寒食》一诗很著名,“春城无处不飞 

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开始即不 

举火,只吃冷食。皇帝于清明赐火给近臣。自古至唐宋此风未改。杜甫 《清 

明》有“朝来新火起新烟”句,也反映这种习俗。金元时代词人元好问有《辛 

亥寒食》、《壬子寒食》等诗,足见其为一脉相传之俗。 

     清明扫墓,人们都去郊外,到唐宋已成为踏青的习俗。杜甫《清明二首》 

云:“绣羽衔花(鸟儿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胡童结束还难有, 

楚女腰肢亦可怜” (《杜少陵集注详解》卷二十二),写出清明所见,小儿 

骑竹马,儿童穿胡服,女郎作细腰,一派游春景象;其第二首有“十年蹴踘 

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句,反映自古以来的习俗,寒食清明举行踢球和 

秋千之戏。 

     宋代清明郊游极盛。“士庶俱出郊省坟”“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 

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东京梦华录》卷七),宴于郊外的“酒 

尊食垒或张幕藉草”(《增补武林旧事》卷三)或“于名园芳圃,奇花异木 

之处” (《梦粱录》卷二)。南宋西湖“笙歌鼎沸,鼓吹喧天”有各种文艺 

演出,直到月色上柳梢还歌吹不断。 

     元代“清明寒食”,“起立彩索秋千架,自有戏蹴秋千之服”。元人游 

春之风不变,萨都刺《清明日偕曹克明登北固楼》云:“东风吹绿扬子江, 

滟滟江波泻春洒。况乃又是清明天,元从一饮三百钱”“陌上家家列纸钱, 

孙刘高家何人拜?” (《萨都刺诗选》宁夏人民出版社),诗中反映元代清 

明节上坟及游春事。 

     ⑥四月八日浴佛节。浴佛节为佛祖释迦牟尼生日,寺院于这一天灌浴佛 

像。以小金佛演示佛出生奇迹。《东京梦华录》卷八说:“四月八日,佛生 

日,十大禅院各有浴佛祭会,煎香药糖水相遗,名曰‘浴佛水’。”佛徒相 

信喝浴佛水可以祛病延年。寺中僧尼在这一天用器皿装上“浴佛水”,“遍 

往邸第富室,以小杓浇灌,以求施利” (《武林旧事》卷三周密)。浴佛节 

时南宋西湖有放生会。为纪念佛诞辰,汴京肉铺关门,人们吃素。 

     ⑦端午节。五月五日又称端午节,唐宋习俗为采艾草扎成人形悬于大门 

上,叫做插艾,还要插上菖蒲等物以避邪祟。宋人身上还要佩符袋、香袋以 

驱病毒。南宋民家以艾草扎张天师像悬于门上,有些人家是悬一虎头。对于 

这些传统习俗 《东京梦华录》及《梦粱录》均有记载。欧阳修《渔家傲》词 

有“五色新丝缠角粽,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美酒清樽共”的诗句,描写用 

丝线缠粽子的情况。五月节为浴兰时节,有用兰草洗浴以除不洁及喝菖蒲酒 

的习俗。唐宋之前已有端五赛龙舟之习,其起源“为屈原投汩罗日伤其死所 

故” (《荆楚岁时记》),苏轼诗记“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 

渡” (《苏轼诗集》卷一《屈原塔》)之事。又“水溪击鼓何喧阗,相将扣 

水求屈原” (《苏轼诗集》卷一《竹枝歌》),宋人亦竞渡纪念屈原。 

     南宋人游西湖“是日游舫亦盛,盖迤逦炎暑,宴游渐稀故也”(《武林 

旧事》卷三)。 

     辽人与金人都重视端午节。金帝于端午举行拜天之礼。辽俗用采艾叶和 

绵著衣上,用五彩丝为绳缠臂,还用采丝绕盘做成人形,谓之“长命缕”。 

金人于端午进行射柳、击球、饮宴等娱乐活动。 

     南宋人编结巧粽,可以编为“楼台舫辂(舟车)”(《武林旧事》卷三), 

表现出手艺的高妙;金人射柳,表现为重骑射。不同的民族在纪念一个节日 


… Page 83…

中,表现出不同的风俗,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各地有端五采药的习惯,民间以为端五采百草制药,药的性能好,治病 

灵验。 

     端午节节日食品为棕子。 

     ⑧七夕。七月七日晚为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传说是牵牛织女相会的日 

子。我国妇女自古以来有七夕乞巧的习俗。唐宋时代此风更盛。乞巧是乞求 

灵巧和智慧,也是乞求幸福和美满。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 

玄宗与杨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时宫女辈陈瓜花酒馔于庭 

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又更捉蜘蛛,闭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 

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到了宋代,仍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