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中世纪生活习俗史-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辩耳。”“使者之来文武官皆紫袍、红鞋,通犀带,无鱼。” 

      “其俗之轿如布囊”(均见于《岭外代答》卷三)。 

     越南南部古称占婆,又称占城。“土皆白沙,可耕之地绝少,无羊豕蔬 

茹,人采香为生。其生活习俗受印度影响。《诸国风土记》记载,“占婆岛 

民不杀害任何四足动物,也不伤害爬行动物。他们可以吃自然死亡的动物肉, 

但大部分人不吃”。这明显是佛教的信徒的生活习俗,佛教经典说的“净肉” 

包括自然死亡的肉,一般人可以吃。占婆尊崇牛,保护牛,法律规定”凡杀 

害一头奶牛处以死刑,至少要被剁去双手”(《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 

辑注》82页)。占婆人穿的衣服比较简单,“不分男女,均由两件缠腰布组 

成,一件用作拖地披风,一件用来缠裹身体和面部”。 (《诸国风土记》) 

占城的城墙以砖为之,并有石塔。 



     (3)印尼 

     印尼诸岛与占婆不同,当时尚没有柬埔寨高度的文明,据伊本·萨维《编 

年史—览表》记载:爪哇人“不分男女老少,均穿一件近似短裙的围腰布”。 

 《诸国风土记》记载,苏门答腊“男女皆裸体”,西海岸则“穿肥大长裙”。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写苏门答腊人“钻齿,陷以黄金”,就是把金或铜镶 

在牙齿上。 

     印尼古称阇婆国。《岭外代答》卷三记“国王撮髻脑后”,在后头梳个 

髻。《诸蕃志》记王“戴金铃,衣锦袍,蹑革履”。人民则是“剃头留短发” 


… Page 77…

 “好以花样缦布”(《岭外代答》缠身上。“以椰子并挞树浆为酒。蔗糖其 

色红白,味极甘美”。又据《诸蕃志》记,印尼“产稻、粟、豆,无麦”以 

吃米饭为主,其菜蔬肉食有“鱼鳖、鸡鸭、山羊,椎马牛以食,果实有大瓜、 

椰子、蕉子、甘蔗、芋”。 

     印尼有妇女殉葬风俗,“官豪有死者,左右奉承人皆愿随死,焚则跃入 

火中,弃骨于水,亦踣水溺死而不悔” (《岭外代答》),这可能是受印度 

的影响。 



     (4)马来亚 

     马来亚文明程度较高,《伊本·巴图塔游记》中记载,当作者以使者身 

份去马来亚时,受到友好热情的接待,国王的侍卫长给他们拿来马来的服装, 

请他们穿上。其中有缠腰布“其中之一是纯丝的,另一条是丝棉混纺的,第 

三条是丝麻混纺的。”缠腰布就是裹在腰上、腹部及至腿部的裹裤,还给他 

们送来“三套内衣”、“三套不同的衣服,称之为‘中衣”还有“三种毛大 

衣,其中一件是白色的”。另外,还有“三条头巾”。以上可以看出马来人 

当时所穿衣服是比较复杂的,衣服有内衣、中衣和大衣;下身有裹着身体的 

裤子;头上包着包头。而且衣服的质地已经很高。 

     当时马来人住木头造的房子,款待外宾的木房中有地板、天鹅绒地毯、 

竹床、丝面被等。 

     中世纪马来人的婚礼从《伊本·巴图塔游记》(作于1355年)可窥见一 

斑。他有一篇 《对扎希尔苏丹儿子婚礼的记叙》,现作一摘要: 

     我出席了结婚典礼。在宴请来宾地方的中央搭起了一个大台,台上铺着 

丝织品。新娘子来了,她头上不戴面纱。从宫殿里步行走了出来。她由近四 

十个女嫔相陪伴,她们都是苏丹、埃米尔及大臣们的妻子。她们手持新娘裙 

子的下摆,头上也不戴面纱 (平时不这样)。新娘子走上台阶,在她面前是 

男女音乐家,她们吹打乐器,也演唱歌曲。接着,新郎骑一头已装饰好的大 

象来到了,大象背上有一个座位,上面是一个伞盖。新郎头戴王冠,左右有 

近一百名年轻人服侍,他们身穿白衣,骑在马背上,马匹也都披挂,马匹头 

部戴着装饰有金子和宝石的无边圆帽。 

     当新郎进到门口时,有人向观众投以金币和银币。苏丹坐在高高的地方, 

可以看到一切。他的儿子从大象身上下来,去吻他父亲苏丹的脚,然后便登 

台走近新娘。新娘起身去吻新郎的手。新郎在新娘边落坐。人们拿来槟榔和 

蒌叶,新郎接过来拿在手中,然后送进新娘嘴里;接着轮到新娘,她也把这 

些东西送到她丈夫的嘴里。新郎拿一把蒌叶先放进自己嘴里,接着又放进新 

娘嘴里,就这样互相轮换进行。以后人们把坐着新娘和新娘的礼台抬进宫殿。 

     出席婚礼的人们饱餐一顿,然后就离去。 

     以上描写反映了14世纪马来人结婚时新郎骑象娶亲、抛撒钱币,新郎新 

娘互相喂蒌叶的习俗。互相喂蒌叶是男女之间最亲密的表示。 


… Page 78…

                            五、东亚生活习俗 



                              1。中国生活习俗 



     本章介绍隋唐宋元生活习俗史,时间从公元589年至公元1368年。 

     隋(589—617)立国时间较短。封建社会中期的唐帝国为中国封建社会 

的鼎盛时代。唐朝(618—907)生产发展,国家富庶,经济繁荣,商贸发达, 

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唐代习俗传承了两汉魏晋以来的习俗,体 

现着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传统。另外,中亚、印度、西域各族文化习俗的传 

入对唐习俗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唐是一个全面开放的帝国,长安是一 

个国际大都会,各国的奇装异服,各地的美味佳肴,各民族的文娱体育都汇 

集在长安,被唐人融化和吸收,使唐代习俗呈现出新异的面貌。唐代,特别 

是盛唐,物资富足,刺激着人们尤其是王公贵族们,便他们享乐欲望极度膨 

胀。唐代上层的奢侈豪华生活,成为唐代历史的一个特色。唐以后的宋 (公 

元960—1279)是封建社会更加成熟的时代,它不仅形成了维护封建制度的 

理学,而且各种典章制度也极为完备。宋代习俗集古代习俗之大成,各种礼 

仪都极为细密,开封建社会后期礼仪习俗之先。宋代的城市习俗随城市的繁 

荣发展而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成为宋代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宋同 

时的北方辽、金的兴替和元朝的建立,促成各民族习俗的交流与融合。中原 

地区的习俗不仅早已普及到南方,而且随着宋王朝的南迁在南方获得更大的 

发展,比如灯节在北宋已成为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到南宋以后灯的制 

作更为精巧,花色品种之多,技艺之高超,几乎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元代 

 (1279—1368)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蒙族原为游牧民族,征服中原以后从 

奴隶制社会迅速向封建制转化,从牧业经济转向农牧结合的经济。政治制度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元太祖时“朝廷草创,官制简古,惟左右万户,次及千 

户而已”“凡遇称贺,则臣庶皆集帐前,无有尊卑贵贱之辨”(《南村辍耕 

录》卷一,陶宗仪《四部丛刊》本上海书店印行)。进入封建社会,元借鉴 

辽、金、南宋的政治制度创立了一整套适合封建统治需要的官制、典章制度, 

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大都。元建立后虽然仍保留着原有的 

蒙古“国俗”,但也继承了宋代的文化习俗,蒙古军队征服了中亚、印度、 

罗斯,一直挺进到西欧。各种异域习俗曾一度被带到中国,元代朝廷里有着 

中亚甚至欧洲人充任的官吏。元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习俗大交融的时代。 

     从隋唐到宋元,将近800年来,我国的习俗表现出以下的几个特点:第 

一,农业文化特色。我国以农业生产为主,生产、生活与季节变化有密切的 

关系,人们按季节安排各种农事活动和有关庆典,如立春,准备开始春耕; 

立秋准备秋收;中秋庆丰收;冬至一年农事活动结束,人们要隆重庆祝。春 

有春社,秋有秋社,一年四季,各有相应的节日。第二,儒家思想及有关的 

封建伦理道德文化渗透在这时期习俗中。儒教重视祭祀,唐代以天地为大祭, 

以社稷为中祭,以风雨为小祭。强化等级差别,突出皇帝的至尊地位。宋代 

宗祠兴起,理学兴起,使封建宗法社会更加严密,使整个社会制约于封建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