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中世纪生活习俗史-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用棉花、羊毛、兽皮制作衣服,据印度历史记载,这时已有陶迪(围裤)、 

沙丽等服装。 (《印度文化史》) 

     从6、7世纪完工的阿旃陀石窟的雕像画像之服饰可以看出,印度中世纪 

男人用布围腰作为裤子,上穿衣服,女子沙丽从上身直缠到下身为裙,披围 

巾,戴头饰。如阿旃陀第十七号石窟“母亲和儿子”的图像,母亲沙丽绕身, 

露出两臂,沙丽从上缠到腰下,颜色美丽,有花纹,儿子穿无袖上衣,衣至 

腰下,对襟、开领、下身有围布,臂戴镯,发编辫。 

     关于印度7世纪的服饰,唐高僧玄奘有详细描写,《大唐西域记》卷二 

 《衣饰》篇记载,印度衣服“无所裁制”,用一整条布裹在身上,不加裁剪 

缝制。其衣服颜色是“以白色为贵”。男子“绕腰络腋”,把布围在腰上, 

又从腋下缠起来,“横巾右袒”,身上横围一块布,露出右边的胳臂。女子 

的衣服与男子不同,“襜(音蝉)衣下垂”,上衣的衣服垂下,“通肩总覆” 

女子如果围布从两肩上覆盖而下,不似男子的“右袒”,这种围法就是披沙 

丽。据玄奘记述印度古代衣服是用丝、毛、麻织物制作的,也有用细的野兽 

毛织物做的。《大唐西域记》还记述北印度天气寒冷,人们穿短衣和裤,样 

子很象胡服。玄奘游历了印度各邦,看到各地衣服都不相同,有以孔雀羽毛 

当衣服,有的把骷髅挂在身上,有的赤裸着身体,没有衣服,有的用草板盖 

住身体,有的不留头发和胡须,有的蓬着胡须,把头发用一根簪挽起来。 

     关于和尚的僧服,玄奘记述,和尚的衣服长仅过腰,下面束一裙。没有 

扣,用带系住。有黄色,也有红色的。 

     上层的刹帝利、婆罗门,崇尚清净,整洁,国王大臣穿的很好,头戴花 

幔宝冠,身上佩着玉和璎珞。 

     玄奘看到印度人不穿鞋,牙齿染成黑色或红色,耳上穿孔(以上均见于 

 《大唐西域记》卷二《印度总述》)。 

     围裤与沙丽是印度的传统的基本的服装,围裤用一块布围在腰胯之上, 

可长可短,视天气变化而定。沙丽6或7尺长, (也有更长的),可披戴, 

打折,缠绕全身。贫家女子只有一条沙丽,洗涤时可披在身上一半,同时洗 

涤另一半。 


… Page 66…

     沙丽可以用棉布作,也可以用丝绸作,还可以绣上图案。夏天女人喜用 

淡色,冬季喜用深色。 

     印度服装不分等级都是一种式样,但封建领主穿高级料子,平民百姓穿 

质量低级粗劣的布料。裙子花色各异,沙丽披戴自由,档次高低,花色品种 

大不相同。 

     印度男服包括上衣和下裳,女服有一短衫、一裙及一块沙丽,中世纪上 

层人士穿有全套的衣服,劳动农民只穿一条小裤遮一下身体。 

     印度天气炎热,衣服都要通风宽大,使其不增加热度。 

     据《印度古代文明》记载,中世纪印度能够生产“丝绸、平纹细布、亚 

麻布”,并且有了棉花,为印度的服装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前提。 

     印度教派众多,服饰各异。印度教男穿围裤,女穿沙丽。伊斯兰教,女 

带面纱,长袍遮身。耆那教徒有的全身赤裸,有的身穿白衣。 

     吉祥痣。印度妇女结婚时在额前点吉祥痣,象征喜庆、吉祥、痣大小与 

指头相似,圆形、红色。吉祥痣是已婚妇女的标志。未婚者和寡妇不点。 

     在参加宗教活动中,祭司向人们祝福,并向人们头上涂红粉,这也是一 

种吉祥痣,不过祭司不是画的圆形,而是在脑门上画一条竖线。 

     将士出征时,家人在他们头上涂上吉祥痣。表示对他的祝福,希望他平 

安、胜利。 

     吉祥痣是印度人民特有的一种面部装饰,中古时期这种红色圆点,点在 

额头好象福星高照,有喜庆、欢乐、幸福的种种象征。 

     装饰。印度人民是讲究装饰自己的民族,从古代文明时代,他们已经有 

戴各种装饰品的习惯。不论男女,不论穷富,都喜戴首饰,如手镯、项链、 

臂镯、耳环等。 

     笈多王朝 (4—6世纪)装饰品的种类已很多。除了手镯,脚镯、项链、 

臂镯、耳环之外,头上戴的首饰如“纠错莫里”、“吉利德”等,臂饰和腰 

带饰品也有了增加。从阿旃陀石窟的壁画中可以看出那时妇女头上戴有宝石 

的首饰,昂贵的宝石不仅装饰在头发的分缝处,还装饰在发髻上面,当时男 

女都讲究戴项链。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反映了7世纪印度的情况,其中关于人们的首饰, 

装饰也有所记载:男女都在“耳上穿孔”,有花环宝冠,作为首饰,男女都 

以镯子、璎珞佩在身上,有的富商大贾,只戴镯子。印度人还喜欢在身上涂 

各种香料,比如旃檀香,郁金香等。 

     印度人的首饰多用宝石、金、银、象牙制作(《世界风物志》《印度篇》)。 

     印度人的头饰,用钩子和小链子固定在头上,上面穿着、镶着各种金、 

银饰品和宝石制品。 

     耳环,有宝石与金属两种,耳环形制种类繁多,大小各异。更有女人在 

耳朵上刺出许多小孔戴上多种耳饰。国王也戴耳环。 

     鼻饰,是随着伊斯兰教传入而带来的习俗,不是印度土俗。多用金银制 

作,为已婚妇女所戴。 

     项链、镯子,指环。手镯以其圆形,在印度有福寿双全的含义,脚上的 

脚镯早已有之。 

     印度服饰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唐代玄奘所见印度人的发式为“顶有小髻, 

余发垂下”,“齐发”(剪齐头发)。到了宋代赵汝适(曾官福建市帕提举, 

主管外贸)所见的情况已有变化,他写的《诸蕃志》》中《天竺》篇述“辫 


… Page 67…

发垂下,两鬓及顶以帛缠头”。此时印度一部分邦的发饰受到伊斯兰教的影 

响,从齐发改为缠头。到元代,汪大渊所见为“手帕系额编发垂耳”(《岛 

夷志略》)汪为元至正年间(14世纪)人,当时,印度风习深受伊斯兰教及 

蒙古的影响。以上三人记述说明印度古老的风习在13世纪后受回教影响,发 

生了伊斯兰化的改变。其衣服、鞋也有变化,7世纪时衣服完全是以布缠身, 

如玄奘所说“无所裁制”,到宋代已有改观:“妃衣大袖镂金红衣”(《诸 

蕃志》《天竺》篇)。玄奘时印度人“人多徒跣,少有所履”,是光脚板。 

到元代汪大渊时“穿白皮织鞋,以绵纱结袜”,明显受到波斯风格之影响。 

     ②印度食俗。印度是佛教发源地,八、九世纪后印度教占据统治地位。 

印度人的饮食习俗深深受到宗教的影响。印度教虽然吃肉,但鄙薄猪肉,不 

吃牛肉、只是吃鸡、吃鱼而已。 

     中世纪印度人能吃肉,也能喝酒。据《印度古代文明》7章((印)塔 

帕尔著,浙江人民出版社)记述,中世纪初期:“肉是普遍食用的,酒是日 

常饮用的,有当地产的各种酒,有西方进口的酒”。但到后来印度教盛行, 

饮酒的习惯改变了。伊本·库达特在9世纪中叶曾记述“印度诸王及其臣民 

均不饮酒”(《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47页(法)费琅中华书 

局)《大唐西域记》记载中世纪印度的主要食品有“乳、酪、膏、酥”等乳 

类制品,有“砂糖、石蜜、芥子油”等调料,有“诸饼■”均“常所膳也”, 

肉食有“鱼、羊、麝”的肉,不食“牛、驴、象、马、豕、犬、狐、狼、狮 

子、猴、猨”,吃这种肉会受到众人鄙视,要被赶出“城郭”,吃葱蒜也会 

被逐出。蔬菜有“姜、芥、瓜、瓠、荤陀”。饮料各阶层不同,刹帝利以“葡 

萄、甘蔗”为饮料,婆罗门饮葡萄、甘蔗汁,吠舍饮用米面制的酒。 

      《岭外代答》记“国王事天尊牛,杀之偿死”。印度人自古尊重牛,印 

度教认为牛是繁殖后代的象征,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牛奶、黄油的 

来源,不准杀牛,不吃牛肉,特别视母牛为圣牛。 

     印度吃素的人多,等级高的很少吃肉,低级种姓吃羊肉。他们都喝奶、 

喝茶。 

     总之,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