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代农业-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求将私有土地授予贫民,意味着需要土地的农民已经没有可能得到未垦荒地。既然私有土地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正在被耕种的,将这样的土地授予贫民,无非意味着将原来可能是佃农的耕作者赶走。实际上,这种行为是无益的。请求富人与权贵将土地分给百姓,是从扩大耕地面积向更好地分配现有土地的根本转变。所以,公元前6年与公元前2年哀帝和平帝时的事例,其实也表明了从出租土地到重新分配部分私有土地的政策调整。《盐铁论》中的一段话给我们提供了有关土地出租真实情况的线索。这一重要史料记载,奉诏上朝参与有关盐铁专营利弊的地方贤良文学,对土地出租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从负责盐铁专营的官员的回答看,很明显,政府实际上是国家最大的地主,并从耕种者那里收取了大量地租。同时,从政府那里获得土地的贫民在面临严重困难时,经常不得不将那些土地又卖给富豪与权贵。于是,政府的土地实际上落入了富人手中,贫苦农民则再次沦为了地位低下的佃农。农民无论是成为政府的佃农,还是抢占了其土地的权贵的佃农,他都是受苦的一方。

    东汉政府继承了前一时期的措施:公元66年下令将郡县和王国的所有公地授予贫民;公元70年从黄河引出的一条渠道沿线的低地被分授了;公元76年皇室苑囿上林苑的禽鸟禁猎区被分配了;公元84年的一道诏书再次要求地方郡守将国有土地分给贫民,同时贷与他们种子、粮食,租给农具,并免除数年赋税。这道诏书揭示了国家的人地关系极不平衡,部分农民不仅没有土地,而且没有耕种土地所需的资本。然而,公元86年皇帝在国家东部大范围巡游时,却注意到几个郡国仍然有未被利用的肥沃土地,并下诏将其授予贫民。看来如果不是此前关于授地的诏书没有得到充分贯彻,就是地方政府仍然在攫取土地。到公元1世纪末,朝廷对贫民的恩典不再采取授地的形式。政府下诏开放国有土地,诸如宫廷苑囿和皇家禁地,不过是允许百姓在这些原本封闭的地方从事砍柴、采集、捕鱼之类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元109年的诏书颁布之后,《后汉书》中就再也没有国有土地被授予贫民的记载了。取而代之的是,在发生饥荒时发放粮食成为了最主要的救济措施。

    东汉的扶贫善举似乎在逐渐萎缩。最初是从皇室直接控制的土地中取出一部分授予百姓,接着皇帝不得不希望地方政府将其控制的土地拿来分授,再后皇帝的恩典减轻到允许在皇室苑囿中采集食物与其他物品,最后政府仅仅通过分发粮食来向贫民提供救济。东汉政府并未像西汉皇帝一样,长期保持全国最大地主的地位。当然,缺乏像西汉政府曾经拥有的同样规模的未垦荒地,也是导致其救济行为萎缩的重要原因。东汉时期朝廷的诏书通常要求将土地给予贫民,而不是出租,也决定了其行为无法长期延续。由于东汉政策受到地方豪族支配,我们可以推测,豪族是欢迎将土地授予贫民的,因为这是豪族最终将这些土地据为己有的便利途径。

    两汉政府还通过改善灌溉系统或其他行为,在地方上努力扩大耕地面积与提高粮食单位产量。西汉时期,皇帝一再颁布法令敦促地方官员发展农业与养蚕业。为确保官员尽最大努力行使其职责,还制订了奖惩措施。中央政府甚至派遣了专门的使者指导农业发展。然而,《汉书》中记载的有成效的事例并不多。当然最有争议的人物是王成,作为对在辖区安置了8万流民的嘉奖,他在公元前67年被封了侯。(《汉书补注》卷8,第8页)然而在他死后,人们发现王成实际上是虚报了人口。(《汉书补注》卷89,第36页)

    公元前35年前后任南阳郡守的召信臣是业绩最为突出的地方官之一。为了促进农业发展,他花费了大量时间视察乡村。在他的任期内,南阳兴建了数十个水利工程,灌溉面积最终达到3万顷,由于这次新的经济繁荣,当地人口翻了一番。与他同时代的陈立,也因劝农有功受到过奖赏。

    东汉皇帝颁布的诏令与西汉时期颁布的非常类似。官员被告知禁止在农忙季节扰农,要消除虫害以及勤于劝农。《后汉书》记载的东汉时期的循吏,比西汉时期的数量要多。在东汉杰出的地方官员中,大多数的业绩不是扩大了耕地面积,就是增加了著籍人口,更常见是两者都有所增长。译文提到了六个事例,时间跨度几乎贯穿了整个东汉。考察对他们的记载可以发现,这些事例涉及的范围不仅有很容易获得闲置土地的边疆地区,而且包括了由于内战而使得当地大量耕地抛荒了的中国心脏地带。换句话说,新开垦的农田,通常是再次被开垦出来种植的抛荒土地,或者是由于更有效的灌溉而获得了改良的土地。

政府解决人口与土地问题的措施 小结

    两汉政府都试图维持农业人口的稳定与繁荣,他们被视为国家的基础。农业生产最主要的资源是土地。然而,人口的增长,特别是人口地区分布的不平衡,使政府难以确保耕者有其田。在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和减轻其赋税负担,无法真正缓解人口太多而土地太少的压力。当然,移民是缓解人口密集地区部分压力的办法之一,但是向南方的移民,这一中国历史上人口流动最重要的长期发展趋势,并没有获得政府的积极支持。政府组织的人口迁徙主要与北部边疆的防御联系在一起,但无论在效果还是规模上,向北方的移民都无法与向南方的移民相比。向贫民授予国有土地,应该被视为开发未垦荒地,从而增加耕地面积的措施。然而,耕地面积增长的速度从未赶上过人口增长的速度。史书中经常提到流民,表明人口相对于可利用的土地是过剩的。人地比率不适当的问题,由于富人与贫民之间土地分配的不均而进一步复杂化了。贫民一旦丧失独立小农的身份,成为富人的佃农或农奴,他们在生存与饥饿之间的回旋余地就非常窄小了。

土地成为被追逐的财富 工商业的发展

    在前一章我们提到,秦统一后人口的增长导致了人均耕地占有率低下,留给农户的农田面积很小。如果农业不是劳动密集型的,剩余劳动力就必须移居新的未开发地区,或者进入农业以外的领域,如工商业。

    事实上,在中国历史的早期,工商业似乎一度有机会兴盛起来。早在战国时期,伴随着各区域间的频繁交流,货币制度的发展,以及城市中心的增长,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商业的繁荣景象,而且富有的工商业者也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71

    汉初商业活动活跃,延续了战国时期商业的繁荣与引人注目的城市化进程。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列出了公元前2世纪时中国的一系列重要城市中心。他对每个地区都指出了一个关键的中心城市。这些城市中心不是有广阔的腹地提供基本商品,就是能够从外国输入重要物质,并且都依托陆路大道或水道,交通运输十分便利。72《盐铁论》记录了公元前81年朝廷举行的一场关于经济政策的辩论,这些城市很多都在该书中被作为商业中心而提到了。73

    比较春秋与战国时期可以看出,战国商业之所以活跃,一方面是由于战国时期道路系统更为发达,当时为战争或其他国与国之间往来而修建的道路,促进了交通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在每个大国内部人们都可以自由流动,而这些大国比春秋时期的封国要大得多。74汉代中国已经统一,战国时期交战各国沿边界修建的障壁与关卡大为减少,道路系统更加完善,由此可以想见,汉代的商业活动必定更加兴旺。最好的道路当然是由秦始皇修建而被汉朝继承下来了的驰道。据说,这种驰道“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汉书补注》卷51第2页)。司马迁指出由于国家统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任何自然资源的流通都无需交纳关税,也不再有其他限制。(文献二,1)在统一国家撤除了战国时期敌对各国所设立的壁垒后,战国时期已经浮现的各地区间的依存关系,就发展成为了活跃的区域间贸易75(文献二,2)。

    区域经济的专门化意味着可以大规模生产某种地方的特色产品。司马迁曾列举了许多能带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