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代农业-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移民的情况正好相反。他们在迁徙至新的居住地后,首先必须生活在一个封闭的村社内,直到当地的市场网络发展到一定程度,他们才会参与到其中去。不过,在新居住地,人们对组织的依赖性较大,容易使个体农民屈从于强有力的首领,这常常会导致他们降至徒附的地位。

    屯田制实际上是另一种模式的移民。人们在这里不是被私人首领,而是被政府安置到了未开发的土地上。可能由于一些屯田区位于原先的基本经济区内,这里仍然具备精耕细作的条件与设施,高水平的生产率很快就获得恢复,于是屯田发展到后期就出现了商业活动。迁往南方及边疆地区的移民也进行了屯田,但基本经济区由于从事集约农作的条件更为有利,通向商业化的过程更快,因此当地市场体系的发展过程也比南方地区更加明显。

    对农民起义的考察再次显示了集约农业的灵活性,因为农民起义一般发生在基本经济区之外的地区。基本经济区良好的农业设施与市场经济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土地兼并对农民的不利影响。而处于基本经济区边缘或外部的农民,在面对诸如干旱、洪水、政府腐败之类的灾害时没有太多的退路,结果被迫造反。

结语 结语(1)

    在本书中,我试图证明,汉代中国农业的进步与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关,而这种进步所导致的集约农业又是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在中国塑造出了一种特殊的农业经济模式。在这里我们首先论述政府决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当还是战国七雄之一时,秦政府就已经在稳定地向着官僚化方向发展。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不再分封诸侯王,之后封建制就彻底废除了。340这一措施消除了介于皇帝与百姓之间的权势集团,其实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思想的实现。韩非曾经警告过,权贵可以为平民提供庇护,而平民却是生产者与士兵的来源。341

    商鞅此前在公元前4世纪的变法,鼓励男子一旦成年就分户独立。这项改革减少了形成另一种介于政府与个体臣民之间的集团,尤其是在宗族组织内形成这种集团的潜在可能性。

    秦朝统治者成功实现了国家对生产者的直接控制。中国统一后,秦始皇在刻石铭文中一再强调,他已经成动推动了百姓努力农耕。342很显然,秦始皇不仅将农民视为农业经济中唯一真正产品的生产者,而且认为农民是他稳定的臣属,单纯而且固着于土地。

    汉朝虽然是在推翻秦朝的基础上建立的,但仍然与秦朝一样是一个官僚政治的社会。汉朝统治者继续尽可能地抑制社会上各种集团的影响,来削减他们对国家政权的威胁。到武帝统治时期(公元前140年-前87年),朝廷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对重要商品的专营、发展官营工商业、歧视性征税及其他财政与货币措施,将国家直接控制的范围延伸到了经济领域。这些措施与使用政治手段来实现对整个社会的完全控制是一致的。不过,影响最深远的,还是汉政府繁荣农业经济,为官僚制国家奠定基础而进行的持续努力。

    推动农业发展的措施,包括降低甚至一度取消了田租,一再开放国有土地来安置那些丧失了自己小块土地的农民,以及经常为受灾百姓或无力生产者提供经营贷款。此外,朝廷还要求地方官员将推动农业生产视为其主要职责。应该注意的是,国家对农业人口的优待措施,很多都是在王朝建立整整一代人的时间后才出现的。文帝在公元前176年颁布诏书,宣称农业是立国之本,这一申明在后来的诏令中被多次提及。这种反复申明的情况,表明当时存在无法用政治手段解决的痼疾。

    还必须考虑到时间因素。在统一后一两代人的时间内,汉朝人口以大约1。6%的比率稳定增长。这种增长可能反映了和平年代出生率的急遽上升,也可能是政权稳定后人口登记制度更为有效的结果,或者更可能是两者的结合。无论如何,人口增长必然导致了严重的问题,即人均耕地面积显著下降。开垦耕地的速度似乎很难跟上人口的增长速度。正如里格利(E。A。Wrigley)指出的,人口数与经济变化之间微秒而动态的互应关系,往往有助于解释何以在欧洲及其他地区工业化以前的社会,其经济的农业基础只能缓慢地、逐渐地发展。343

    博赛洛普(EsterBoserup)在其极富争议的著作《农业增长的条件》中,大胆推翻了马尔萨斯的理论。她认为人口增长应该是农业技术变革的推动力量。在典型的情况下,只有达到一定的人口密度后,耕作者才会发现转向更为集约地使用土地是有利可图的。如果没有达到这样的人口密度,他不可能采用精耕细作的方式,即便他已经掌握了这种方法。一直要到人口压力达到某种临界点,他才会不得不采用劳动密集型的方法,也就是说,接受每工时平均产量的下降。显然,充足的人口使得劳力的供给不成问题。在这种压力下,农民会努力增加固定面积农田的产量,即提高单位面积农田的生产率。344

    关于农作规模,总有两种选择。或者是单个农户在小块土地上经营,或者是在田庄、大农场、村社共同体、合作社或其他组织方式下从事大规模经营。汉政府认为维持农民作为国家的基础,禁止任何私人势力控制人力具有头等重要性。这种态度(我认为儒家与法家都有这种思想)阻止了地主控制的庄园式大农场的出现。同时,即便从地主的个人利益考虑,租佃制也是比采用集体耕作更好的选择。因此,社会特权阶层虽然很容易夺取自耕农的土地,但他们的农田一般仍然由佃农进行小规模经营。人口众多使劳动力变得非常廉价,以至奴隶在汉代已不再用于生产。不过,佃农仍然必须承担向地主缴纳地租的负担。在小块土地上经营的农民也必须尽可能地利用其有限的土地,以获得收支平衡。

    人口众多就能进行劳动密集型生产。汉代的精耕细作农业有以下特征:

    一、整田

    1、按规划播种,不能撒播

    2、适度深耕

    3、利用不同的地形特征

    二、种子

    1、选择良种繁殖

    2、播种前要溲种

    三、中耕

    1、看准农时,利用最佳的气候条件

    2、细心而持续不断地除草、防虫

    3、通过灌溉提供适度的水分

    四、土壤改良

    1、施肥以增加土壤肥力

    2、轮种以缩短或避免土地休耕

    3、种植豆类作物以改进土壤质量

    五、土地利用

    1、复种,有时还间作套种

    2、利用住宅周围和田埂等边缘土地种植蔬菜

    六、农具

    1、使用畜力

    2、使用具有不同功能的专门工具

    这些特征表明,汉代农民掌握的集约农业相关技术知识的确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从而能够持续而合理地利用土地。当然,在现实生产中会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在公元前1世纪,种植的农作物包括禾、黍、春小麦、冬小麦、大豆、小豆、麻、瓜、瓠、芋、稗、水稻、苏、芝麻、苜蓿与豌豆。使用的肥料除了绿肥外,还有人的粪便和绵羊、山羊、猪、牛、马、家禽及蚕的排泄物。水分的供应已经能够人工控制,水渠、陂池与水井推动了从雨养农业向灌溉农业的转变,促进了高度精细的集约农作体系的发展。

结语 结语(2)

    农业的集约化的确能够大大减少隐性失业的情况,特别是妇女与小孩,他们也可以从事一些不需要太大体力的工作,例如除草之类。复种的采用更缩短了农闲时间。然而,中国霜冻期较长,特别是在北方这一汉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带更是如此,这就使得汉代的农民不得不要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天。于是,免不了有农活所需劳力分布不均的现象。需要大量劳力的只是两个高峰期,即作物的生长季节与收获季节。

    一些非农业工作可以由男子在农闲季节进行,或者在农忙季节由妇女与小孩进行,从而可以吸收大量季节性的劳动闲置。由此生产的产品既能归自己使用,也具有市场价值,因为生产的物品能很容易地从家庭消费品转化为商品。这些活动被一些经济学家统称为“Z”活动,它与海默-热兹尼克理论中的Z活动是一致的。

    因此,农户的生产会推动一种重商性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这种农业经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