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说明了节精的方法是:不要酒后行房事;不要强行房事;要注意“知持满”,做到“不竭”,即房事有所节制;要注意“御神”、“不妄”,即不要胡思乱想;要注意起居有常。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大意是说,圣人自然随缘行事,淡泊名利欲望,身心所行融通于宇宙虚空,所以能得以长寿,合于宇宙生生不已的特性,这是圣人的修身方法。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这也指出了妄念过多,而又不能实现,意淫表现于外,房事过强过频,导致阳萎等疾病。所以,要注意“御神”、“不妄”和节制房事。

《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所以,耗损精气必然引起身体的虚弱,而善于保精则有助于人的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指出养生要注意稳固节省精气神,而不要使其耗散。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房中补益》中指出:“是以人年四十已下即服房中之药者,皆所以速祸,慎之慎之!故年未满四十者,不足与论房中之事,贪心未止,兼饵补药,倍力行房,不过半年,精髓枯竭,惟向死近。少年极须慎之。”指出人们(特别是四十岁以下的青年人)不可依仗自己年轻力壮而服用房中之药和补药,也不要过强过频地进行房事,否则对自己非常有害。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所以要注意不要思虑过度和恐惧,而是要注意心胸豁达,行为洒脱正派。

总之,要注意不断修养自己,全真保气,这样才有利于身心健康。

2006年10月14日于北京




07·疾病观

07·疾病观

中医随笔07·疾病观

一个人一旦有了疾病,应该以何种心态面对自己的疾病,也就是说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疾病观呢?《黄帝内经》对此有所阐释。

《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láo)醴(lǐ)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营(荣)卫不可复收。”大意是说,对于患病的人,如果精神上没有生机,心态不积极,志意偏颇不稳定、不正常,就难以愈合。精神不佳,心态不好,营卫之气消耗而难以补足。

什么是营卫之气呢?《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大意是说,人的能量(“气”)从饮食中获得,饮食进入胃后,能量传递给肺,进而五脏六腑都获得能量,其中性质较清的称为“营气”,性质稠厚的称为“卫气”。“营气”在血脉之中,卫气在血脉之外,二者循环不止。

那么,“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营)卫不可复收”的原因是什么呢?

《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láo)醴(lǐ)论》中回答道:“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这类患病的人执著欲望太多,进而多虑忧患不止,从而严重伤害精气,营卫之气消耗,所以这类精神不上进、萎靡颓废的人的疾病难以医治。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新闻媒体经常报道这类事例:某某虽身患癌症,但不把它放在心上,坦然洒脱地面对它,有的甚至仍然继续学习、工作,最后身体竟然康复了。也有的报道说,有的人当潜伏体内多年的癌症被发现后,由于自己心理负担过重,几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不行了。为什么那么长的潜伏期自己都感觉没有事情,而一旦发现就不行了呢?因为发现癌症后“精神不进,志意不治”,而发现之前的精神、意志则是相对正常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精神进,志意治”呢?对于病人,首先应该不要“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应该注意豁达豪迈地看待自己的人生,淡泊名利,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世事,而不要患得患失,更不要把自己的疾病看得过重而导致严重的心理负担。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也就是说,要做到“志意治”就要效仿大自然的自然之德(参见《中医文化随笔03·治疗》。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对于病人,应该借助医学与自己“精神进,志意治”的心态与行为去努力克服疾病,不要亡失自我“主人公”,不应把自己交付于鬼神。

2006年10月16日于北京




08·人论

08·人论

中医文化随笔08·人论

关于人,《黄帝内经》中也有相应的论述。

《黄帝内经灵枢·天年》:“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dùn),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大意是说,黄帝向岐伯询问道:我想听一下人开始出生的时候,以什么为物质基础,以什么为安全保障,失掉什么而死亡,得到什么而能生存?岐伯说:开始的人以母亲为生活基础,以父亲为安全保障;失掉神就会死,得到神就会活。黄帝问:那么什么是“神”呢?岐伯说:出生后,血气畅和,营卫通利,五脏已经形成,神气藏于心脏,魂魄已经完备,这就是得到“神”,才能成为人。

中医认为,人在宇宙中是最尊贵的。《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复(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大意是说,天覆地载,长养万物,其中人最尊贵。为什么呢?因为人是通过天地之气而生,应四时(四季)的法则而成的。《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大意是说,天给了人自然之德,地给了人能量,德与能量结合就是人。所以,人区别于万物而显得尊贵是因为人有德(精神追求)。

但是人还有“情”的一面,而不仅仅有“德”。《黄帝内经灵枢·师传》:“人之情,莫不恶死而喜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wū)有不听者乎?”大意是说,人之情,都是讨厌死,喜爱生。所以,要劝化一个人,可以告诉他要衰败而应注意的地方,用善良的心态去与他交谈,通过各种便于他接受的方法引导他,用他所吃的苦去开导他,即便是无道的人,也应该会听得进去的。

那么人应该怎样效仿天德而延年益寿呢?在以前的文章我们已经提到过了。这里我们再进一步讲解一下。《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大意是说,上古的人,其知道大道之理的人,效法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道理,契合于术数,食饮有节制,起居有规律,因淡泊名利而不去枉费心神地劳作,所以能够形与神合,而尽终其天年,寿命长达百岁。

那么,什么是“和于术数”呢?《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则。”大意是说:圣人的技术,是为了万民的。他们的意志,都是遵循一定的法则(道数)的。

总之,人的生存根本在于“神”。人区别于万物是因为人可以有“德”(精神追求)。这应该是中医对“人”的比较本质的论述。

2006年10月17日于北京




09·和谐

09·和谐

中医文化随笔09·和谐

中医中所讲的和谐是多方位的,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

《黄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