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郝万山讲伤寒论30~39-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大陷胸汤在临床上的扩大运用,并不等于说肠梗阻就是大结胸证,所以这个概念应当清楚。象我们在前面讲太阳蓄血证的时候,提到桃核承气汤治疗太阳蓄血临床见到它的适应证是少腹急结,其人如狂,可是我后来举了病例,用桃核承气汤来治疗月经失调,每到月经期出现精神狂躁,那这个病你不能把它叫做太阳蓄血证,用桃核承气汤治疗这个病,只是桃核承气汤在临床上的扩大运用。我们用桃核承气汤治疗,由于特殊原因造成的肠道积血,肠道有瘀血内留,然后血液通过细菌分解代谢以后,产生了大量的氨进入血液,刺激大脑,出现了这个病人晚上说胡话,晚上狂躁不宁,我们用桃核承气汤以泻下,把肠道的瘀热排出体外,精神安定了,这也是桃核承气汤的扩大运用,并不等于说肠道有血液内留,这就是太阳蓄血证,所以这两组概念,我们一定要分得清楚。

结胸证我们就谈完了。下面我们看脏结证,关于脏结,我们上次课曾经对它的基本概念说过一句话说什么叫脏结呢?脏结是内脏阳虚,阴寒内凝,内凝就是凝结呀,内脏阳虚,阴寒凝结的证候,我们在这里只说是脏结证不说脏结证治,因为《伤寒论》里对脏结没有提出过有效的治疗方法。它是内脏阳虚,阴寒内凝的证候,所以它是个正衰邪实,有正虚,有邪盛,而结胸证呢是一个纯实证它没有正气虚,所以这是不一样的。

我们看原文129条,“何谓脏结?”,什么叫脏结呢?答曰:如结胸状,脏结在哪些方面象结胸证,就是胸膈脘腹的疼痛拒按,象结胸一样,疼痛这个症状象结胸,但是“饮食如故”,饮食大体是正常的,因为什么因为邪在脏而不在腑,没有影响到腑气,腑气还是通畅的,所以饮食大体正常,但是“时时下利”,这是由于内脏阳虚,运化失司,阴寒不化,所以它有时时下利,言外之意呢,结胸证常常饮食不如故,结胸证常常饮食不正常,你想一个消化道穿孔导致的弥漫性腹膜炎的病人,我们中医可以辨为结胸证,你说这种病人,他的饮食还能够正常吗?所以这里的“饮食如故”说明脏结证病位在脏而不在腑,因此脏结证饮食大体正常,言外之意是说结胸证饮食不正常,不能食,“时时下利”,这是脏结的临床表现,是内脏阳虚,阴寒不化的特征,言外之意是说结胸证不会有下利,结胸证没有时时下利。下面讲“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这又是以脉象来代表脏结证的成因,“寸脉浮”,是指的寒由外来,浮是指表邪呀,寸是候外的,寒由外来,不是阴寒凝结吗?这个阴寒凝结,从什么地方来的阴寒,是从外来,“寸脉浮”代表寒由外来,关脉是候里的,小细,是阴虚,小脉、细脉是一回事,是阴虚,沉是阳虚,阳气虚,后面我们讲少阴病就可以提到“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四逆汤主之”,沉是阳虚,由于阳气虚,鼓动无力,脉就沉,沉在体内,所以这是阴阳两虚,紧主里寒盛,也主疼痛,所以“名曰脏结”,以这样的脉提示了内脏虚衰,不仅有阳虚,也有阴虚,内脏虚衰,阴寒内凝,“舌上白胎滑者,难治”舌上有白滑苔的,其实舌苔的“苔”字原本应当用肉月旁过来一个台字,因为它是长在人体的舌面上,不知道后来怎么变成了草字头的“苔”,结果现在草字头的“苔”倒成了正字了,肉月旁的胎人们倒不知道是指的什么,原本应当是肉月旁的这个“胎”。“舌上白苔滑”,就是舌上有白滑苔这是阳虚寒凝的表现,“难治”,为什么难治呀?正衰邪实,攻补两难,你攻邪容易耗伤正气,你补正容易助邪气,所以说难治。

条,“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脏结证由于有胸膈脘腹的疼痛,所以它需要和少阳病相鉴别,需要和阳明病相鉴别,因为少阳病可能会有胁痛,阳明病可能会有腹痛,“不往来寒热”说明这不是少阳病,它有胸胁的疼痛,但是它不往来寒热,说明不是少阳病,“其有反静”这是和什么病相鉴别呢,和阳明病相鉴别,阳明病,阳明里热,阳明实热扰心,常常有烦躁,甚至阳明病也有心中懊恼,所以现在“其人反静”说明不是阳明病,当然,也不是太阳病啦,太阳病寒邪闭表,阳郁化热,也有烦躁,现在病人安静,所以说它不是太阳病,因此“不往来寒热”和“其人反静”就除外了少阳、除外了阳明,除外了太阳,“舌上胎滑者”和上面的“舌上白胎滑者”是一个意思,它提示了阴寒内凝,所以这样一个正衰邪实的证候,他说“不可攻也”,不可以用苦寒攻下,这节课的时间到了,脏结证还有一条,我们休息一会儿,下节课讲。

第33讲心下痞证(1)

我们上次课的最后,关于脏结证没有讲完。

我们说脏结症是内脏阳虚,阴寒内凝,正衰邪实的一种征候,脏结症还有一条原文,这就是167条。

打开讲义79页,看167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筋者,此名脏结,死。”病人平素胁下有痞块。《伤寒论》里所说的这个痞,在许多情况下,它是指的一个自觉症状,就像我黑板上所写的,是指的心下,也就是谓脘部自觉涨满堵塞不通的一个自觉症状。但是在167条所说的这个痞,不是一个自觉症状,而是指的一个肿块,要注意呀,这个“胁下素有痞”是指的什么呢?是指的一个肿块,是指的肿大的肝脾,肿大的肝脏和脾脏,连在脐旁。我们在城里很难见到这种病,特别是在寄生虫病发生的地方,有时候,那个脾大到什么程度呢?脾不是在左侧么?脾能大过脐中线,跑到脐中线的右侧来了,巨大的肝脾肿大,所以这里所说的“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这就是那个巨大的肝脾肿大,这是病程日久,寒积内聚,气血壅结所造成的。脏结辨证嘛,病程日久,寒积内聚,气血壅结所造成的。“连在脐旁”,肿块连在脐旁,当病症发作的时候,这个肿块疼痛“痛引少腹”。就是肿块疼痛,一直连及少腹部也痛。疼痛向少腹部放散,连及到少腹部疼痛。“入阴筋”,阴筋大家看注解,是指外生殖器,所谓“入阴筋”是指的使阴筋挛缩。

因为叫阴筋,所以这个征候也叫“缩阴证”,因为这种证呢,多见于男性,男性的睾丸,男性的阴筋,缩到腹部,这是由于腹部筋脉的剧烈痉挛,给牵引进去的,所以叫“痛引少腹入阴筋”,使阴筋入,而男性的外生殖器呢,又叫阳具,所以有的书上又把它叫做“缩阳证”。

“缩阳证”也罢,“缩阴证”也罢,都是指的使阴筋挛缩,“此名脏结,死”,说这就是脏结,他的预后不良。这个征候是内脏阳衰,阴寒凝结,气血壅滞,气滞血瘀,最后寒邪很盛,使三阴经寒凝、痉挛、疼痛,出现了这种情况。

在古代应当说这是一个由肝脾巨大肿大的一个病证,病程晚期以后所出现的一种症状,血瘀,阴血枯竭,真阳衰微,经脉拘孪这些症状,所以它的预后是不良的。可是,就是因为《伤寒论》提到了“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死”,今天我们在临床上,看到某些缩阴证或者缩阳证之后,无论是病人自身还是病人的家属都惊惶失措,以为这东西一缩回去就没有命了。

我们前几年遇到过好几例这种病人,然后病人的家属和病人自己都惊惶失措,可是我们前几年遇到的这些病呢,他都没有胁下素有痞,他都是新得的病,新得的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有的是下河捕鱼着凉,有的是房事过度,有的是房事过度之后,又马上是游泳呀等等的着凉所造成的,引起的一时的肌肉痉挛造成的这种征候,对这种征候我们医生心里应当有底数,他还不是死症。

我们遇到的那几例病人,用什么样的方法救治呢?实际上点三根艾条,四根艾条一块点燃,然后让他的家属灸会阴穴,灸少腹部关元、气海穴,灸上它三四十分钟,慢慢地肌肉痉挛就缓解了,用药的时候呢,就用一些助阳的、散寒的(药),有的人舌苔很后腻,加上一些化湿的药。

脏结证仲景没有提出具体的治法,我方才所说的大剂量的就是多条艾条来灸,也不是指的脏结证,那是指单纯的缩阴证或者叫做缩阳证。

对于脏结证来说,特别是167条,这是个巨大的肝脾或者是肝脾的肿瘤,都可能导致这种情况,病一般是比较重的,所以仲景一条说难治,一条说不可攻,一条说死,可见脏结证是一个比较重的征候。

脏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