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前期艺术史-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富,题材也相当广泛,大胆地表现了许多世俗生活的场面,且手法更纯熟、 

更自由。如以衣纹来表现人体美。不再默守皮肤设色 (男人涂红棕色,女人 

涂黄色)的陈规,而是自由真实的表现埃及人特有的肤色美。在传统的狩猎 

题材上,出现了描写猎人驱车疾驰,追逐飞奔逃命的猎物的剧烈运动的场面。 

此外,对许多舞女、女乐师及女仆的刻划则在更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法则的 

束缚,创造出一个个更鲜明的个性。 

     底比斯尼巴姆墓的一幅壁画片断,表现了歌舞奏乐的场面。坐着的4个 

乐女,身上、头上戴着许多饰物,身着多褶宽松长服,曲卷的黑发披散在肩 

上。其中一个乐女正在吹奏,另外3个在和拍击掌。有两个舞女随笛声翩翩 

起舞,舞姿轻盈柔美,动作非常协调。值得注意的是,坐着的乐女们的双脚 

全被处理成脚掌朝向观者,并用浓淡阴影画出,这在以前的埃及绘画中几乎 

没见过。显然,艺术家在试图摆脱传统程式的束缚,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及手 

法。 

     底比斯的纳赫特墓里有一幅描绘摘葡萄和捕禽的场景。画面分成两层, 

上层反映的是采摘、酿制、贮存葡萄的过程,下层是捕获加工禽鸟的场面。 

在上一层,人们先是采摘,然后用脚踩踏使葡萄汁通过一个管道流入小槽, 

再盛入酒瓮。人物共7名,全部为男性。他们除围一白色短围裙外,其他部 


… Page 69…

分均赤裸着。下面一层的捕禽场面也十分生动:有的在齐心协力拽着装满禽 

类的大网,有的在拔毛,也有的在开膛收拾,一派井然有序的劳动场面,洋 

溢着田园的温馨。 

     在纳赫特墓里,还有另一幅美丽的壁画,主要描绘宫里喜庆宴乐活动的 

场面。其中包括著名的3个女乐师的形象。3个妙龄女子形象极富魅力:第 

一个站立不动弹拨着竖琴,神情持重。后面一个吹着双笛,姿态优雅,二者 

都身着薄料华丽的长裙,她们窈窕的身段体态透过长裙隐约可见。另一位裸 

体女子走在两位长裙乐女中间,她似乎是舞女,因为当时画舞女时常采用裸 

体。这位女子手拨竖琴,向后扭转身体,似正在和后一位乐女交流着什么, 

神态活泼妩媚,轻盈健美的体态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艺术家在这一作品中, 

摒弃了画人物下半身时必须采用全侧面的传统手法,在画舞女的形象时,取 

了接近正面的角度,这在过去是罕见的。这说明,艺术家正在挣脱传统的束 

缚,力图创造出充满魅力的活生生的形象。 

     底比斯大臣拉莫斯墓入口柱厅的壁画,描绘了送葬的场面,其中一群妇 

人哭丧的情景,被艺术家刻划得淋漓尽致。她们拥挤在一起,仰天哭号,悲 

痛欲绝。伸向天空的双臂,似是欲要回离她们而去的人。一个个悲戚的神情, 

极为感人。她们身上的长衣用纤细而颤动的线条绘出,强烈地表现出由于哭 

泣而全身抽搐的感觉。形象逼真,令人难忘。 

     ③雕刻。第十八王朝的雕刻作品除集中地发现于哈特谢普苏特女王陵墓 

中的外,大多数墓葬雕刻已荡然无存。在女王陵墓中发现的女王雕像,根据 

其用途的不同而有着明显的区别。作为构成祭庙外观、竖立于列柱前面的巨 

型雕像,仿佛出自一个模子,极少有个性的刻划,仅仅表达出女王脸部最显 

著的特征。雕像一般为5—8米高,为了获得较好的远效果,雕像的形象概括, 

手法洗练。而放在祭庙大灵堂里祭台上供参拜之用的雕像,则刻划得十分细 

致,尽可能酷肖地表达出法老的具体形象。中央的一尊女王雕像,是用近似 

大理石的石灰石制成。另外还有4尊,其脸部和双手都染成玫瑰色并涂上了 

漆。尽管女王保持着法老的头饰及传统的姿势,但艺术家们还是再现了女王 

的女性魅力和王者风范。 

     在第十八王朝的阿门霍特普三世时期,女性雕像的优雅气质得到了充分 

地表现。如王妃泰伊的雕像,通过眼、唇的细微刻划,成功地表现了脸部的 

表情。手持睡莲的妇女雕像,披一头华丽的假发,着横斜胸前的上衣,微露 

着右侧乳房,手握睡莲,面部端庄平和、温文尔雅,显示出贵族女性的独特 

魅力。 

     从第十八王朝中叶即图特摩斯四世开始到阿门霍特普三世,艺术中新的 

因素在悄悄地增长,为第十八王朝末期阿玛尔那的艺术打下了伏笔。 

      (2)第十八王朝末期阿玛尔那的艺术 

     第十八王朝末期,伴随着埃赫那吞国王的宗教改革,艺术的发展进入了 

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辉煌时期。它对于以后埃及艺术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 

深远意义。 

     第十八王朝在对外的扩张和掠夺下,财富迅速大量地集聚于显贵及祭司 

阶层手中,致使他们有了足够的实力与国王分庭抗礼。于是,法老与奴隶主 

显贵之间、尤其是与底比斯阿蒙…拉神庙的祭司之间关系紧张,统治阶级内部 

矛盾尖锐化。发展到后来,大祭司竟要挟天子以令天下,到了阿门霍特普四 

世时期,矛盾公开化,冲突终于爆发,表现为这位法老所进行的大规模的社 


… Page 70…

会改革和宗教改革。 

     阿门霍特普四世为了摆脱祭司对国家政权的控制,坚决地与他们断绝了 

关系,依靠不满意显贵统治的普通自由民的支持,利用宗教改革的名义,打 

击祭司阶层的力量,加强中央集权。阿门霍特普四世创立了太阳神“阿吞”, 

用一神教取代传统的多神教。他封闭了供奉古老神祇的神庙,销毁了这些神 

祇的形象,没收了神庙的财产,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埃赫那吞”(意思是 

 “阿吞的光辉”),宣布自己是阿吞神在世上的唯一代理人。他放弃了底比 

斯,把国都迁往另一个小城,并命名该城为“埃赫塔吞”(意思是“阿吞光 

辉普照之地”)。由于该城在今日阿玛尔那镇所在的地方,所以历史上又把 

阿门霍特普四世,即埃赫那吞统治时期称为“阿玛尔那时期”。 

     宗教改革对艺术的影响是很大的。随着旧的宗教观念被否定,与之密切 

相关的旧的文学艺术传统也势必被否定。埃赫那吞颁布命令,命令无论是官 

方批示,还是文学艺术,以至颂扬新神祇的赞美歌,都一律要用口头话而不 

是传统的古体文表述。在埃赫那吞的教义中,有许多地方主张认识事物的“真 

象”,获得真知,推及到艺术创作上,就要求尽可能的按事物的本来面貌塑 

造其形象。 

     埃赫那吞时期的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新的特点是非常显著的。它不仅在形 

式上打破了传统的陈规,而且在内容上也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浓郁的生活气 

息。我们在那些反映国王的艺术作品中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作为人而不是神 

的国王:他封赏大臣或接受被征服民族的朝贡;他和妻女乘坐着漂亮的马车 

去祭神;他在进餐时大口地吃着东西;他亲吻可爱的女儿,与家人共享天伦 

之乐……所有这些,我们在以前的作品中是绝难见到的。 

     埃赫那吞及其妻诺菲尔提提的头像,是保存下来的这一时期的最具代表 

性的杰出作品。艺术家通过对人物特征的准确把握,塑造出洋溢着生命力的 

脸孔,并使阿玛尔那时期的肖像在埃及雕塑艺术中达到了为后来者望尘莫及 

的水平。 

     埃赫那吞雕像,一反传统程式化的法老形象,极为写实,毫无美化地被 

塑造出来。他长长的脸、细长的眼睛、厚厚的嘴唇、松弛的下颌、细瘦的脖 

子,并且腹部突出,踝部细小,看上去相貌平常,并不英俊。但就是通过这 

张普通的脸,将法老那种自信不疑的性格明确地显示出来。 

     诺菲尔提提王后的肖像是一尊细致地表现富有魅力的东方女性的雕像。 

王后本人算不上是一个美人,但雕像的轮廓清晰,主要特征表现得准确细腻。 

艺术家纯熟地利用面部曲线的微妙变化,刻划出一张十分清秀的面孔,加之 

鲜艳的色彩:浓黑的眉毛、深红的双唇、淡红色的皮肤,倍显雅致。镶嵌出 

的眼睛,黑白分明、生动逼真。整个雕像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