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前期艺术史-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构图与山东、苏北地区龙山文化中玉锛上的兽面纹饰相比较,显得十分简略、 

  粗糙、古拙。” 

       总的看,将军崖岩画风格简单粗放,更多地表现出农业部落的人们对五 



① 盖山林:《阴山岩画》,文物出版社1986 年版。 

① 李克坚:《岩画——永远的魂灵》。 


… Page 36…

  谷丰登的祈盼。 

       在我国由于人力物力所限,对岩画的发现和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可能 

  有许多岩画还不为人所知,有待于考古学家及有关专家们进一步的发掘、考 

  证和研究。 

        (3)建筑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建筑,普遍以两种形式为主,一种是穴居形式,它是 

  从旧石器时代的竖穴发展起来的,这种形式的建筑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另 

  一种是干栏式建筑,即底层架空的房子,它是由巢居发展而来,主要分布于 

  我国南方各地。 

       我国最早的穴居式建筑,其平面大都近似圆形或棱角不明显的方形。在 

  河南密县莪沟北岗发现的属于“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遗址中,留有当时的房 

  基6座,都是半穴式的土坑建筑。其形式以近圆形的为主,也见方形。根据 

  遗迹留下的若干柱洞推测,建筑的顶部可能为圆形锥尖或一面坡式。 

        “仰韶文化”时期的居住区大体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形,几十座住宅遗址 

  按一定的格局紧凑有序座落。约在其中心位置有一座方形大房子,可能是用 

  于氏族举行会议的公共场所。根据所发现的房屋遗迹和留下的柱洞的位置, 

  专家们推测这些房子是采用比较进步的木架结构修筑的。当时黄河流域有丰 

  富的木材资源。房屋的面积有大有小。房屋建筑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半地 

  穴式的,一种是地面建筑,都有圆形和方形两种,方形房屋的屋顶大概为四 

  角锥状,圆形屋的屋顶可能呈两面坡的“人”字形。屋顶和墙壁上涂有一层 

  草泥土 (草拌泥,以增加强度)。屋内地基认真压过,有的还在黄土里掺入 

  红烧土末,或在表面涂一层石灰质,目的用于防潮。房屋中央或迎门之处, 

  有一灶坑,用于烧煮食物,保存火种。在房屋周围还发现有许多口小底大的 

  圆形窖穴,可能是人们用于贮藏物品的地方。 

       半坡村遗址的居住区以一条小沟分界而分成两部分,每一部分都以一所 

  大型房屋为中心,分布许多住宅。住宅大多为圆形和方形,主要建筑材料是 

  草泥土和本料。圆形房屋在结构上有地面上盖的和半地穴式的两种,根据发 

  掘出来的有关资料推断,“半地穴式”的屋顶应为尖锥形或坟堆状。房屋外 

  形类似“蒙古包”。方形房子也有地面上的和“半地穴式”的两种。半地穴 

  式的房屋外形类似北方农村的“窝棚”,比较阴暗潮湿,也比较原始。地面 

  上建起的方形房屋虽只发现几座,但可以看出是晚期比较进步的建筑形式。 

  据推断,房屋为“人”字顶、两檐式的平房,初显我国民族风格的平房建筑 

  形式。另外,已有防水、防潮、通风、采光等措施,建筑技术已具较高的水 

  平。 

        “半坡村的房屋建筑,不仅具备墙壁和屋顶,而且在木柱的下面,有的 

  还垫上杂草硬土或碎陶片,经夯实后,再铺上陶片、石片;或者垫上一块河 

  卵石,这是我国建筑技术史上柱础的原始形式。”① 

       龙山文化人们居住的房屋,大多为半穴居式。这种房子一般是单室的, 

  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但有的地区也见到双室房子,两间房屋或都呈方形,或 

  前方后圆,房屋之间有短窄的门道,其平面图好似“吕”字。因此这种房屋 

  一般被称为“吕字形双式房屋”,为当时建筑一特色。 

       在我国南方,其时主要流行一种被称为“干栏式”的房屋建筑。其最重 



① 刘昭豪: 《半坡村遗址》,见《中国历史的童年》。 


… Page 37…

  要的遗址为浙江余姚河姆渡。 

       干栏式建筑是在地面上竖立木桩柱,柱上以横木组成楞木,构成骨底架, 

  再铺地板,建成高出地面、地板下敞空的一种房屋。 

        “河姆渡发掘区中部至少有三栋以上的干栏,其中一座不完全长度达23 

  米,使用了四列平行桩柱,列距向前至后为1。3米、3。2米和3。2米,估计 

  所建长屋进深约7米,前有深1。3米带栏杆的走廊。居住面地板距地约80 

  至100厘米。河姆渡干栏广泛采用榫卯结合,比穴居系列建筑广泛采用的绑 

  扎结合要先进。”① 

        (4)音乐、舞蹈 

       从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乐器和彩陶上所绘制的舞蹈图案以及岩画,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音乐、舞蹈的艺术形式显然在那时已经产生。 

       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乐器有骨哨、石埙、陶埙、陶铃、陶鼓、陶铙等。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掘出160件骨哨,是由鸟类的肢骨制成。河姆渡 

  人把骨的两端截去,在略成弧形骨管上磨出一两个或三个孔,使可吹出酷似 

  鸟鸣的简单音调了。 

       陶鼓,据知是用陶土烧成框架,然后蒙皮制成,鼓下有足,青海民和县 

  阳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有两种彩陶鼓,大小不一,但形状基本一样, 

  上窄下宽,呈喇叭状,口沿呈罐状,两端相通,上下各有一环纽,下部有一 

  圈乳钉小钩,上下均绘锯齿纹,腰部有一圈使用绳勒过的痕迹,想必是勒鼓 

  皮所留痕迹。 

       埙是一种吹奏乐器,它的出土数量最多,可以说是这一时代最具我国民 

  族特色的乐器了。埙最早是石制的,后来则发展成陶埙为主,也见骨质或木 

  质的。其形状有管形、圆锥形、橄榄形、鱼形等。埙的顶端均有吹孔,埙体 

  有的有按音孔,有的没有。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椭圆形一音孔陶埙,距今 

  7000年左右,可以说是我国发现的最早陶埙。甘肃玉门火烧沟文化遗址也出 

  土了20余件彩陶埙,其造型似鱼形,鱼的嘴处为吹孔,埙体有三个按音孔。 

  山西万泉荆村遗址出土有三种陶埙,一种为管状,无音孔;另一种为椭圆形, 

  单音孔,还有一种圆锥形,双音孔。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两件陶埙,一个无 

  音孔,一个为单音孔(一个音孔,还有一个吹孔),它已经可以吹出小三度 

  音程,这喻示当时人们已有了相对音高的概念,并有了进一步发明绝对音高 

  和音阶概念的可能性。 

       陶铃是一种伴奏乐器,其质地多为红陶,有的还加上彩色装饰,其形状 

  类似和尚用的木鱼,有环柄,扁圆腹,中空,内装砂石可摇响。 

       陶铙是一种打击乐器,其形状上大下小,有扁体而两侧尖锐的共鸣箱, 

  平底,下有柄可执,使用时口朝上。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 

  陶铙,其形状也是上大下小,平底,下有执柄,只是没有花纹,不如后来青 

  铜铙精致而已。 

       至于原始舞蹈的踪迹,我们可以从出土的陶器及岩画中寻得。青海大通 

  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可以说是这门艺术的代表作了。此外,内蒙 

  古阴山岩画中的舞蹈形象与青海大通彩陶上的舞蹈形象很相近,舞者头上似 

  有装饰物,其舞姿看上去比陶盆上的更有动势。这也许是岩石比陶盆更适合 

  尽情挥洒,不受局限的缘故。 



① 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第一卷。 


… Page 38…

                                   4。非洲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位于亚洲的西南面。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 

洋,北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非洲大陆北宽南窄,像一个不等的三角形,海 

岸平直,少海湾和半岛,全境为一高原型大陆,平均海拔650米。非洲发现 

的史前艺术遗址大多分布在高原高地,濒临河谷的悬崖石壁、山洞及草地等 

处,主要有两大区域:即撒哈拉沙漠地带及其周边和南部非洲。 

     为什么原始艺术会在沙漠高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