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释
  ① 语谈论。
  析论
  孔子之所以不谈荒诞不经的怪异之事、惊世骇俗的暴力之事、乱伦败德的悖乱之事、崇尚迷信的鬼神之事,因为这些事情无益于人生教化,反而有害于世道人心。因此尽管一般人爱讲、爱听,孔子却不愿也不忍引人入于歧途,故宁可闭口不谈。
  谢良佐曾注解说“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这意思是孔子只谈正常的自然现象而不谈怪力;谈道德教化之事而不谈勇力;谈为政治国之事和应尽之人事,而不谈鬼神迷信玄远难知之事。拿现在的社会风气来看《论语》,孔夫子不谈这些事,不也很正确的吗?(新浪读书独家首发)目前社会上流行谈怪、力、乱、神,但社会风气不是愈来愈糟吗?悖德乱伦、好勇斗狠、装神弄鬼、悖伦犯上的事情,不也时有所闻吗?这一章阐述了孔子理性开明的人文精神,言简意赅,深具启迪作用。
  (七)
  子钓而不纲①,弋②不射宿③。(《述而》第七·二六)
  章旨
  记孔子取物有节,以见其仁心。
  注释
  ① 纲用大绳连接渔网,横绝水流以捕鱼。
  ② 弋以生丝系箭而射。
  ③ 宿指夜晚栖息于树上的鸟。
  析论
  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教人,在生活中他也从事一些射、钓的活动。但其射、钓,并不在于贪多务得,因此钓鱼时只用钓竿垂钓,只取生活所需,而不用渔网捕鱼;射鸟时也只用丝线系在箭上射击飞鸟,而不射击正栖息在巢中的鸟。
  以现代经济生产观念来看,如光用钓竿去钓鱼,渔业公司一天都无法生存。以爱护动物来说,射飞鸟之举,今日亦难苟同。但我们要了解孔子所处的时代并无自然保育的观念,本章之要旨在于取物的原则与态度。
  钓鱼用钓竿,只取生活所需要的,而用渔网捕鱼,贪欲之心将日增。射飞鸟,亦是不在滥捕猎物,而射宿鸟,有如乘其不备之偷袭行为,不够光明正大。这样的射、钓方式,是一种生活的乐趣,也是一种仁爱之心的表现。因为垂钓所得有限,捕鱼则可能一网打尽;射飞鸟,鸟有躲避的机会,射巢中的鸟,则鸟因毫无预防而丧生。从这里可看出孔夫子的仁爱之心。较诸现代人以锉鱼方式捕鱼、遍布陷阱以网鸟的行径来看,孔子必然也于心不忍的。
  (八)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①各言尔②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③,与朋友共,敝④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⑤,无施劳⑥。”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⑦,朋友信之⑧,少者怀之⑨。”(《公冶长》第五·二六)
  章旨
  孔子与颜渊、子路,各言其志。
  注释
  ① 盍音hé,何不。
  ② 尔汝也。这里指你们。
  ③ 轻裘轻暖的皮裘。裘,皮衣。
  ④ 敝损坏。
  ⑤ 伐善夸耀自己的优点或才能。伐,夸耀。
  ⑥ 施劳张扬自己的功劳。施,张扬、炫耀。
  ⑦ 老者安之使老年人得到安适的奉养。之,称代词,指老者。
  ⑧ 朋友信之使朋友之间交往,能以诚信相对待。
  ⑨ 少者怀之使年幼者得到关怀爱护。
  析论
  本章记叙孔子引导弟子颜渊、子路各自表达他们的志向,而孔子也在子路的请教之下,抒发自己的抱负。孔子利用与弟子相处的机会,引导弟子说出各自的心愿,除了可以了解弟子们的志趣、专长、性格外,也可使弟子们相互学习、砥砺,更可随时给弟子们指点、引导,鼓励他们立定志向,坚定信念。这是孔子经常实施的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师生之间在和谐的气氛下,有切磋,有请益,很自然地把孔门教与学的情境呈现出来,令人十分向往。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人(9)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从对话当中,可见子路性情豪爽,很重朋友情谊,个人财物愿与朋友共享。颜渊富于德性修养,乐意发挥自己的才干,为大众服务,而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张扬自己的功劳,具有肯奉献而又谦虚的美德。至于孔子,则愿老年人都有人孝敬,得到安养;朋友之间都能以诚信相待;少年人之间得到关怀爱护。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
  从所呈显的境界来看,子路较偏重朋友之间的义气;颜渊已能扩大层面,为他人服务,又具有谦和的态度,但仍局限在自我的修养上;孔子则自然流露出各得其所的仁者怀抱。
  师生三人的志愿虽有不同,境界也有高下,但都充分显现高尚的人格与宽宏的怀抱,足以作为我们的楷模。
   (九)
  季路问事鬼神①。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②?”(《先进》第一一·一一)
  章旨
  明孔子不道死亡与鬼神等幽明难知之事。
  注释
  ① 事鬼神奉祀鬼神。
  ② 未知生焉知死生的道理还没弄清楚,如何能知晓死后的情形呢?
  析论
  本章由人事和鬼神问题,触及人的生死问题,由此可见孔子的态度。因“鬼神”和“死亡”的问题,都渺茫而难以知晓,所以孔子采存而不论的态度,既不言其有,亦不言其无,而回答子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强调要注重现实的人生。这两句话实际上暗示了鬼神、死后之事,是不如伦理道德的实践与实际生活的需要来得迫切的。
  孔子何以不谈鬼神之事?因其学说研讨的都是人生切要的问题。在现实里,人对于鬼神是无法加以征验的,有些人舌灿莲花,自以为知道,因此添油加醋,讲得神奇眩目,令人着迷。这样的情形多了,便容易使人放弃其原本应担当的责任,遇到事情,不用自己的智慧去判断,不花自己的心血去努力,以为敬鬼神就能求福。这么一来,人还需要做什么呢?孔子认为与其敬鬼求福,不如先做好现实生活中自己该做的事,先探求活着如何昂首阔步人生,使人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十)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①,则不歌。(《述而》第七·九)
  章旨
  记孔子吊丧尽哀之至情。
  注释
  ① 哭指吊丧哭泣。
  析论
  本章记录了孔子发自内心的哀戚之情,及真诚的同情心。孔子在正有丧事的人身边进食,因为哀伤气氛的感染,恻隐之心油然而生,所以食不甘美,未曾吃饱。孔子平时弦歌不辍,但于这一天吊过丧,因余哀未忘,萦萦于怀,便没有心情唱歌。孔子对生活中悲欢情绪的节制调和,总是入情入理,自自然然体现仁者胸怀。
  现代人办丧事,往往大肆铺张,甚至歌舞助兴、花车表演,而吊丧的人更是宾客喧哗,忘记哀戚,这实在是对死者的大不敬,也是对生者的一大讽刺。本章对于那些不懂表示哀戚沉痛之意,反而嘻笑歌舞以取乐的人来说,应具有鞭策、启迪作用,值得人们借鉴。
  (十一)
  厩①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第一○·一二)
  章旨
  记孔子对人命的重视。
  注释
  ① 厩音jiù,马房。
  析论
  孔子学说以“仁”为本,所谓“仁者爱人”,这一个“仁”字,不但屡见于孔子言论当中,也经常在生活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
  “伤人乎?”这句话十分生动地勾勒出孔子仁者的形象。马房失火,孔子退朝回来,乍听之下,第一个反应是:有无人员伤亡。可见他重视人的生命甚于物的价值。宋儒朱熹注解说:“非不爱马,然恐伤人之意多,故未暇问。”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人(10)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这一章所阐述的道理,其实不难懂,一般人也都同意朱子的看法,认为孔子问人不问马是对的。但是有多少人肯知而能行呢?比如说两车相撞,我们是先关心自己的车子撞坏了没?还是有无人员受伤?车房起火了,是先问烧到自己的车没有?还是先问烧到人没有?有人对爱车侍候得无微不至,又擦洗、又打蜡,对自己的亲人却不闻不问。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