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周国平自选集_周国平-第1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界和人生的大问题。第三种哲学家分散在各行各业之中,与职业无关。

    被本体论问题纠缠的人是疯子,被方法论问题纠缠的人是呆子,哲学家无非是这两种人。

    有两类哲学家,一类努力于使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另一类努力于使简单的事物变得复杂。

    萨特的哲学著作极其晦涩,我对此的解释是:他在他自己想不明白的地方都生造一个概念, 然后便自以为弄明白了。他的著作里充斥着这样的概念,说明他自己想不明白的地方太多, 难怪我们也读不懂了。



 对人性的不同解释

    自从古希腊哲人引用神谕提出“认识你自己”的任务以来,人类在自我认识方面好 像没有显著的进步。围绕人身上的兽性和神性,人们做出了五花八门的文章,我们得到的是 关于人的一大堆矛盾的定义。一个合理的解释是,人本来就是一种不可定义的东西,每一个 定义只是表达了下定义者的一种心情。

    关于“自我”,我们可以听到非常不同的谈论。一些人说,“自我”是每个人身上最真实的 东西,另一些人说,“自我”只是一种幻觉,还有一些人说,“自我”是一种有待于塑造的 东西。按照“成为自我”、“实现自我”的说法,“自我”好像是极有价值的东西。按照“ 克服自我”、“超越自我”的说法,“自我”又好像很没有价值。这些相左的谈论往往还会 出自同一个哲学家之口。原因可能有二:“自我”本身的确包含着悖论;用“自我”这个词 谈论着不同的东西。

    哲学所提出的任务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包括这一个任务:“认识你自己!”

    无人能知道他的真正的“自我”究竟是什么。关于我的“自我”,我惟一确凿知道的它的独 特之处仅是,如果我死了,无论世上还有什么人活着,它都将不复存在。

    活在世上,这似乎是一件最平常的事,凡活着的人都对它习以为常了。可是,它其实不是一 件最可惊的事么?为什么世界上有一个我,而不是没有我?每当这个问题在我心中浮现的时候 ,我就好像要从世界之梦中醒来一样。不过,我从来没有真正醒来。也许,梦醒之日,我才 能知道答案,但同时也就没有我了。

    对人性的一种解释:人性是介于动物性和神性之间的一种性质,是对动物性的克服和向神性 的接近。按照这种解释,人离动物状态越远,离神就越近,人性就越高级、越完满。

    然而,这会不会是文明的一种偏见呢?譬如说,聚财的狂热,奢靡的享受,股市,毒品,人 工流产,克隆技术,这一切在动物界是绝对不可想像的,现代人离动物状态的确是越来越远 了,但何尝因此而靠近了神一步呢?相反,在这里,人对动物状态的背离岂不同时也是对神 的亵渎?

    那么,对人性也许还可以做出另一种解释:人性未必总是动物性向神性的进步,也可能是从 动物性的退步,比动物性距离神性更远。也许在人类生活日趋复杂的现代,神性只好以朴素 的动物性的方式来存在,回归生命的单纯正是神的召唤。

    贬低人的动物性也许是文化的偏见,动物状态也许是人所能达到的最单纯的状态。

    人性中的高级和低级——

    柏拉图把人的心灵划分为理性、意志、情感三个部分,并断定它们的地位由高及低,判然有 别,呈现一种等级关系。自他以后,以理性为人性中的最高级部分遂成西方哲学的正统见解 。后来也有人试图打破这一正统见解,例如把情感(卢梭)或者意志(费希特)提举为人性之冠 ,但是,基本思路仍是将理性、意志、情感三者加以排队,在其中选举一个统帅。

    能否有另一种思路呢?譬如说,我们也许可以这样来看:在这三者之间并无高低之分,而对 其中的每一者又可做出高低的划分。让我来尝试一下——

    理性有高低之别。低级理性即科学理性、逻辑、康德所说的知性,是对事物知识的追求,高 级理性即哲学理性、形而上学、康德所说的理性,是对世界根本道理的追求。

    意志有高低之别。低级意志是生物性的本能、欲望、冲动,归根到底是他律,高级意志则是 对生物本能的支配和超越,是在信仰引导下的精神性的修炼,归根到底是自律。

    情感有高低之别。低级情感是一己的恩怨悲欢,高级情感是与宇宙众生息息相通的大爱和大 慈悲。

    按照这一思路,人性实际上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是低级部分,包括生物意志、日常情感和 科学理性,一是高级部分,包括道德意志、宗教情感和哲学理性。简言之,就是兽性和神性 ,经验和超验。丝毫没有新颖之处!我只是想说明,此种划分是比知、情、意的划分更为本 质的,而真正的精神生活必定是融知、情、意为一体的。

    通常认为,理性和情感是两种不同的心理能力,它们各在其位,各司其职。一般来说,理性 还往往被看做高级的能力,享有真理在握的荣誉,而作为低级能力的情感则被看做对真理的 干扰。因此,历来理性一直被视为学术研究的基础,而情感则最多只能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 。然而,事实上,人的心灵生活原是一种混沌,理性与情感的划分只具有十分相对的意义。

    在人身上,弱点与尊严并非不相容的,也许尊严更多地体现在对必不可免的弱点的承受上。



 人性现象

    知识和心灵是两回事,一个勤奋做学问的人同时也可能是一个心灵很贫乏的人。若 想知道一个人的精神级别,不要看他研究什么,而要看他喜欢什么。一个人在精神素质上的 缺陷往往会通过他的趣味暴露出来。趣味是最难掩饰的,因为它已经扎根在无意识之中,总 是在不经意中流露。

    感觉是虚幻的,但感觉岂非人的全部所有,而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也全在感觉,在感觉的高下 、精粗、深浅、厚薄之不同。

    有两种不同的复杂,一种是精神上的丰富,另一种是品性上的腐败。在同一个人身上,两者 不可并存。

    你告诉我你厌恶什么,我就告诉你你是什么。

    厌恶比爱更加属于一个人的本质。人们在爱的问题上可能自欺,向自己隐瞒利益的动机,或 者相反,把道德的激情误认做爱。厌恶却近乎是一种本能,其力量足以冲破一切利益和道德 的防线。

    生命不同季节的体验都是值得珍惜的,它们是完整的人生体验的组成部分。一个人在任何年 龄段都可以有人生的收获,岁月的流逝诚然令人悲伤,但更可悲的是自欺式的年龄错位。

    关于大事和小事——

    看透大事:超脱。看不透大事:执著。

    看透小事:豁达。看不透小事:计较。

    一个人可能超脱而计较,头脑开阔而心胸狭窄;也可能执著而豁达,头脑简单而心胸开朗。

    还有一种人从不想大事,他们是天真的或糊涂的。

    问你:如果让你定居,你喜欢热闹的都市,还是寂静的山林?

    再问你:如果身处山林,你喜欢一人独居,还是有人陪伴?

    再问你:如果有人陪伴,你喜欢她是你的太太,还是一个陌生姑娘?

    “每一个问题都有两个相反的答案。”——这句话不是我发明的,最早说这句话的是古希腊 哲学家普罗泰哥拉。

    人总是不断地把老年的上限往后推,以便不把自己算作老人。

    在我们的感觉中,爷爷辈的人似乎从来是老的,父辈的人是逐渐变老的,自己似乎是永远不 会老的。



 不同的天赋

    世界是大海,每个人是一只容量基本确定的碗,他的幸福便是碗里所盛的海水。 我看见许多可怜的小碗在海里拼命翻腾,为的是舀到更多的水,而那为数不多的大碗则很少 动作,看去几乎是静止的。

    我倾向于认为,一个人的悟性是天生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它可以被唤醒,但无法 从外面灌输进去。关于这一点,我的一位朋友有一种十分巧妙的说法,大意是:在生命的轮 回中,每一个人仿佛在前世修到了一定的年级,因此不同的人投胎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时候已 经是站在不同的起点上了。已经达到大学程度的人,你无法让他安于读小学,就像只具备小 学程度的人,你无法让他胜任上大学一样。当然,这个说法仅仅是一种譬喻。

    上帝赋予每个人的能力的总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