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草根家事-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方程的课程内容,只好用“笨法”来解题。很多不教五年级的老师,或者是初中的老师,对于四则运算都脑袋疼,让学生运用自如简直就是难上加难。我想,倘若老师对解方程很熟练,那么,逆向推理就是解四则运算的思路了。

我把这个方法讲给了邹和昌,又帮他复习了方程的解法,遇到的难点便迎刃而解了。

我们相互能如此坦诚,是我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意,甚至可以说是“生死之交”!

1961年正是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是一个学校的校友。那时的新民高中属于“一条龙”的模式,也叫“新民完中”,初中高中同校,我是高中一年,他是初中一年。那年,我和邹和昌一起入学,放假回家的时候而是同来同往,既是同学又是家乡,能不亲近吗?所以,我们交往交流从来都是开诚布公,从不考虑说话的尺度当与不当,想说就说,有话就说!

随着高考的恢复,我们的孩子也在一天天地长大,关注孩子便成了我们的敏感话题。

邹和昌比我小两岁,结婚比我早两年,所以我们的孩子大小差不多,他四个,我三个。孩子虽然多了点,但都是自己的骨肉,都希望他们多念几天书,个个成才,尤其是恢复高考后,心情更是急迫了。

我到公社上班时,天天路过他家的门口,时不时就坐一会,顺便就谈论有关孩子的事儿。邹和昌总抑制不住望子成龙的情绪,发一通“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儿”之感慨。他也经常辅导孩子,就是缺乏耐心。可能是做教师的都这样吧,上班时是孩子,下班了还要管孩子,太单调了,太乏味了。他说,他尽量克制自己对孩子的情绪,但一不顺溜就发火,自己也知道这样做不对。他爱人对我说:“你可不知道,他在那边辅导孩子,我在这边直哆嗦。”我问为什么啊?她说,教几遍再不会,他上去就是一个耳光!

看来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也许只有我的话他还能听进去。我便毫不客气地批评了他。

还好,邹和昌对孩子的“热处理”总算冷却下来了,他的第二个孩子考上了中专。那时候的中专和重点高中几乎是同一个分数线,比现在考大学都难。

对自己如何教育辅导孩子,邹和昌是“明理不明步”,道理很清楚,步伐就乱套了。他时常对我慨叹“枉为人父啊”,因为他的孩子只有一个升学的,心有不甘,但又无可奈何。尤其是他的大儿子,给他留下一个永久的遗憾,让他特别感到内疚,至今依然在农村生活着。

记得在我参加他的大儿子的婚礼的时候,我曾劝慰他,也是忠告他:一个人应该甩掉阴影,不然就会被阴影拖倒;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只要有一颗上进的心(指他的孩子),坏事往往可以变成好事……他认为只有这样了。

婚后,他的大儿子在他的鼓励指导下,做起了羊买卖,成了养羊大户,发了“洋财”。

这孩子继承他父亲的很多,遗传,有其父必有其子了,邹和昌就是以吃苦耐劳著称。农村的老师,一半的身份是农民,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他后来转正了。家属有责任田,需要你勤劳为本,勤奋在先,起早贪黑挤时间来时弄地。再说了,老师的工资较低,社会地位越来越低,没有一点灰色的收入,就得靠养殖和种植填补入不敷出的家用,你想不吃苦行吗?农业投入的产出周期太长,需要你有更大的耐力和耐心,稍不留神,风雨雹霜、旱涝灾害就会造成颗粒无收。所以,农村的老师就是农民,个个都是苦做苦劳的能手行家。

那时是单休日,星期天一到,无论是春夏秋冬,都要去很远的地方采集猪菜,哪有那么多的粮食喂著啊。记得那是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我还是一名老师……

周六,我和邹和昌就约定好了,明天起早去沈阳瓦子窑捡干白菜帮子。

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出发了,走出不远手脚就冻得猫咬似的,还有70里的路程等着我们来蹬自行车。晚上回来太阳已经落山了,往返180华里,驼回3大麻袋的猪菜,仅仅够猪吃上两个星期。

他家的猪多,每个星期都要去很远的地方弄猪菜。要是遇上顶风雨雪天气,骑不了自行车就得推着走,后半夜才能到家。睡上半宿覚,第二天的教学又开始了。

他的孩子读书没有什么起色,勤劳倒是谁也比不了的,这也是他的“财富”遗传。遗憾的是,他的孩子有钱了,手脚也大了。

2006年夏天,已经在沈阳的邹和昌来看我,提起了他的大儿子,有些黯然。用他的话说,“他的屁股后头,总有一帮人跟着他……”他是大款了,借贷款有人找他,大事小情更有人找他,进出饭店酒店……结果被朋友骗了,别人的贷款由他来还,你是担保人嘛。

我劝导他,孩子还年轻,吃一堑长一智吧,来日方长……

我说了,农村的老师就是农民,辛苦是一辈子的事儿。现在好了,邹和昌再也不去弄猪菜了,也算享福了。但他待不住,在沈阳做了几年推销涂料的“买卖”,挣下十几万元,补贴了大儿子的亏空。不幸的是,自己得了轻微的脑血栓。但他依然不肯休息,非要请教我如何给学生辅导作文写作,所以他就来看我。我和盘托出,倾囊相助。后来他没有“任教”,语音有些不清了。

在农村,难道就没有像城市一样清闲的老师吗?有,只有一个!

 3 同行诸友(陈锡联事)(2)

3同行诸友(陈锡联事)(2)

这位唯一清闲的老师叫曹国栋,和我是一个生产队的。他是我们队里诸多下放户中的一员,严格说,他是“五七战士”。

我们生产队的下放户都是沈阳来的,有七八户之多。有的是自愿下乡,考虑在城里生活困难,在农村没有钱也能维持。有的是有历史问题被“遣送”过来的,是接受改造,相当于古代的“流放”。有的是“响应”号召,走“五七”道路……李德清属于人口多的“困难户”,回了他的家乡,左邻右舍都是一家子或是亲戚,相互有个照应。

潘德舫,原沈阳第八医院的会计,老家江苏,地主成份。他夫人马杏春与他同乡,旧社会是个标准的千金小姐,大家的闺秀。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当时是难以在城里立足的,于是在“清理阶级队伍”的运动中,被“流放”到农村,也被农村的专政机构列在黑名单里,实行监控,只是没有带上“四类分子”的帽子罢了。他们的工资停发了,粮食关系也变成了农业户,不再到国家的粮食供应站买粮油了,由国家职工蜕变为地地道道的农民。夫妻俩上了年岁,不能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了,只好让他不到16岁的二儿子潘靖远给生产队放牛,人称牛倌。

另外两个孩子都比潘靖远小,去了学校念书,我教他们数学和物理化学。他们的大儿子大女儿在沈阳工作,没有随他们一起“流放”,时常过来看望他们一家。

老潘的房前屋后也不能闲置,种些瓜果蔬菜之类,但他们不会管理,甚至分不清社么是野草和韭菜。左邻右舍就帮着他们料理,就像教小孩子“过家家”玩,耐心也细心。邻里们相处得很和谐,那时还没有“和谐”的口号,但农村人做到了。后来,党的政策有了松动,潘德舫和马杏春都变为“五七战士”,腰杆直溜了,被纳入“革命派”的队伍中来。我们住在前后院,南北只隔一条街,相互之间很友好,常常谈论一些别人很“忌讳”的时事。他的大姑爷我们也熟悉,来潘家时我们也有些交流,他说他不相信我就是个农民。他的大姑爷比我稍长几岁,是个微波通讯的工程师,常到我们以东的七星山上的“微波接转站”检查设备的运行情况,顺便就来看看岳父岳母。70年代初没有卫星通讯,北京的电视节目就靠微波接转站来传递信号,对于农民来说,神秘得很。有一次我问他的姑爷,设备的运转的能源是什么?“能源”?让他吃惊不小,他觉得,一个农村人是怎么会说出“能源”这个词汇的?不可思议!于是间,他就把我看成是“不一般”的人物了。同时,我也触犯了他工作的“秘密守则”。他悄声对我说,要我保密,说能源就是当地的电源,说出去怕有人破坏。我笑了,因为那时候根本就没有那么胆大妄为的狂徒。于是他才接着说,除了当地的电源,他们自己有发电的设施,就隐藏在某某山洞里……说过,我也惊愕了,或叫害怕。万一真的出现了什么问题,我就是第一嫌疑人。

再后来,他们一家和曹国栋先后回了沈阳,毛主席的“五七”道路走到了终点。事后,我去过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