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贫农大魔师-第1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闻言田胜利和姚长海抱着孩子就朝姚家奔去。

    “爹,三哥来信了。”姚长海闯进东里间高兴地问道。

    “是啊!来信了,信里说要去上军校了,看样子今年过年应该一准儿回来。”姚爷爷一张老脸笑得如菊花似的。

    姚奶奶伸手抱着跑的满头大汗地姚振远,更是乐不可支道,“离家这么多年,终于咱们振远也能见着爹了。”

    三大娘看着孩子们,更是喜极而泣,“振远,信里还说,照片都收到了,他都好好的收着呢!”

    “娘,爹是不是看了照片,一眼就能认出我来。”姚振远眨了眨黑葡萄似的圆溜溜的大眼睛,奶声奶气道。

    “是!你爹一定能认出咱家振远。”姚爷爷揉揉他的小脑袋道。

    对于这个惊喜,全家人都喜不自禁。

    妮儿闻言看着大家,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居然是爷爷、奶奶齐上阵,痛揍那个没见过面的三伯。

    这……这是怎么回事,喜极而泣可以理解,怎么也不会是,打是亲、骂是爱,爱到深处拿脚踹的境界吧!

    很快这画面一闪而逝,妮儿轻皱着眉头,前景不妙啊!

    “恭喜了,老弟。”刘姥爷笑道,虽然只是短暂的团聚,也总比几年了见不着面强。

    “呵呵……同喜,同喜。”姚爷爷笑眯眯地说道。

    “那天不早,我们该回去了。”刘姥爷把妮儿放到炕上,用包被包好了,然后抱起来道。

    “那好,我就不留你们了。”姚爷爷起身跟着他们出去。

    回去时妮儿他们继续搭着便车,这一回是骡车,回了县城。

    姚家人看着骡车消失在村口,才转身回家。

    “长海呀!要加快盖房子的速度。”姚爷爷边走边说道,“早点儿让妮儿回来。”

    “爹,放心吧!我一定加快速度。”姚长海保证道。

    &&

    初夏的傍晚凉见习习,舒适宜人。橘红的晚霞,刘家小院的菜地里,十几根黄瓜、丝瓜、南瓜、西红柿支起了架子,绿叶点缀着青嫩的枝,细香葱、香菜、菠菜、绿油菜已经成熟了。等待主人采摘。

    刘淑英坐在长廊下,她正在做妮儿夏季要穿的衣服,淡粉色的纯棉布小裙,真是粉嫩、粉嫩耶!

    因为是纯色。所以她正在绣花,绣黄绒绒俏皮可爱的小鸭子。

    自己什么时候穿过粉丢丢的颜色……妮儿满脸的黑线。

    纯棉布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和透气性;布面光泽柔和;手感较为柔软;应该说纯棉布的性格是随和型的吧,无论裁剪和缝制,它一点都不会让刁难你。

    刘淑英手巧的很,不一会儿一只大大的小鸭子就绣好了,即是装饰,又是口袋。

    妮儿躺在竹摇篮,细细地感受着眼前的一切,好一幅简单而恬静的水墨画。

    天色渐渐的变黑,夜幕降临。走廊上拉开了电灯,一下子晕黄的灯光笼罩着小院。

    姚长海蹬着自行车回来了,“姥爷,妈,妮儿妈。我回来了。”

    “回来了,洗洗手,马上开饭。”连幼梅起身从晒了一天的大木盆里舀了盆水,又把干毛巾递给了他。

    姚长海支好自行车,卷起衬衣的袖子蹲在压水井旁洗脸,洗脖子,洗胳膊。

    那动作真是水花四溅、豪放的很。用干净地毛巾粗鲁地擦了擦。搭在晾衣绳上,一屁股坐到了妮儿身旁,一把抱起了孩子。

    “妮儿想不想爸爸啊!”姚长海胡子拉碴的蹭了蹭妮儿的脸蛋儿。

    妮儿满脸黑线,每天来这么一出,他不腻,她都看累了。

    “今儿怎么回来这么晚。”刘淑英把手中的活计放在了针线筐里。

    姚长海抱着妮儿坐下道。“村里敲着铜锣,召集大家让认真学习贯彻新政策。”

    “我们单位也群情激动且热情地全体认真学习新发下来的通知。”刘淑英不着声色地撇撇嘴道。

    姚长海接着说道,“当然学习新政策时,县里也派人来抓今年的夏收。”

    “快麦收了吧!”刘姥爷闻言,洗洗手。坐在姚长海对面问道。

    “哦!再有几天就小满了,得再过十来天才麦收呢!”姚长海抱着妮儿的腋下,妮儿站在他的双腿上,一双小脚丫子,乱踢腾。

    “小满小满,麦粒渐满。小满未满,还有危险。麦到小满日夜黄。小满三日望麦黄。小满十日满地黄。小满麦渐黄,夏至稻花香。”刘淑英笑着问道,“今年年景怎么样。”

    “今年,冬季连下了两场大雪,春季雨水也丰沛,照我的估算今年小麦亩产能达到三百五十斤。”姚长海笑着宣布道,看着地里面饱满的麦穗,这脸上的笑容带着丰收的喜悦。

    “呀!那可真是好年景了。”连幼梅端着饭菜,放到走廊上的小木桌上。

    “可不是!”刘淑英笑道,“解放前小麦亩产仅有一百斤;很多地方亩产仅有几十斤。”

    姚长海附和道,“我记得那时候;冬小麦播种下去后就不管了;不浇水也不锄草。那是真正的靠天吃饭,自然生长。到成熟时就去收割。其实;那时不是割小麦;而是用手拔小麦。”

    妮儿纳闷了拔小麦,在她的印象里最不济也是用镰刀收割吧!

    姚长海说起种地,这话匣子打开就停不下了,“解放后;人民政府号召科学种田;各级干部下到村庄指导种田。这时才开始浇小麦;锄草。但那时;没有浇水的设备;没有水源;各家各户没钱打不起井。不靠河流的大片土地还是浇不上水,灌溉设备跟不上,亩产提高幅度不大;仅有一百多斤。靠着盘龙湖亩产才二百多斤。”

    ps:

    感谢柳叶漫天投的粉红票!!

第96章 刘姥爷真是豁出去了

    “产量低,主要是没有良种。”刘姥爷遗憾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历朝历代都高度的重视农业生产,奉农业为国之根本。食者生民之原,天下治乱,国家废兴存亡之本也。粮食、农业是人民的根本,天下安定动乱,国家衰败兴盛、存在和灭亡的根源。”

    妮儿心里腹诽:就是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消灭了人们的血性,缺乏了强盗性格,总之一言难尽……

    “民以食为天。”连幼梅说道。

    “嗯!良种很重要,最重要的是科学种田。”姚长海认同地点点头。“解放前,甭说科学种田了,能平平安安的种田都是奢望……产量能上去才怪呢!”

    刘姥爷回忆道,“我记得,我到外地出诊的时候,有些村既不靠湖,也不挨着河。从52年;许多地方组织起农业生产互助组;大家互帮互助;解决了缺少大型农具和耕牛的问题及劳力的问题。后来;逐步组成了农业合作社,组织起来力量大了,有力量打井了。到了55年;每村的周围都有计划的打了不少砖井。地下水丰沛,平原上挖三米就出水了、开始使用辘轳打水;接着用畜力拉水车;然后用人力摇的轻便水车。几年前有些地方还用上了内燃机带动的水泵。当然;有时也用水渠方来的水。但水渠里的水并不常有。主要还是靠水井吃饭。”

    “水渠,红旗渠不是还正在建设中嘛!”姚长海敬佩地说道。“当地的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

    这个妮儿知道,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物质极端匮乏的条件下,当地人民凭着“重新安排山河”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建成的生命之渠。

    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可以把南方的羊城与北国的冰城起来。

    在没有大型机械设备的帮助下,只靠着双手……这时候的人可真是令人敬佩!

    连幼梅笑道,“由于;有了水;再加上使用优良品种;加强管理。贯彻了*的农业八字方针(水;肥;土;保;密;种;工;管);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到了1956年;粮食产量提高一倍多;甚至一倍半。小麦产量达二百多斤。有的达三百斤,所以;农民的生活大大改善;由以前的糠菜半年粮;成了吃饱;过节吃白面。”她话锋一转道,“这么说今年东方红农场的小麦也是喜获丰收了。”

    “应该是。”姚长海点点头道,“对了,幼梅的产假还有一个半月就休完了,咱的房子也盖好了,咱们什么时候搬家回去。”他接着说道,“房间我已经烘烤了半个多月了,完全干了,住进去。也不用担心返潮,得湿疹。”

    刘姥爷想想了道,“在你们麦收后吧!正好幼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