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用我一辈子去忘记-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钻石与星子

周末长夜,总是独自坐在办公室,丝毫不觉孤单,只是枯坐两个小时却没有写出一个字,内心中真正焦虑不安。我的双眼随着对面墙上的挂钟摇摆。尽管我还年青。尽管我的脸上没有不安的皱纹,内心也没有任何深刻的痛苦痕迹。尽管我懂得享受安宁生活带来的乐趣。但是,在日复一日明净的生活备受磨砺的地方,就像是一张粗劣的磨纸,磨去了悠长与温和的美,凸现了焦灼和悔恨的痕迹。

这个世界,万物共生,好像是很和谐也很严整,然而在美跟和谐之间却永远充满井然不可突破的秩序。说到这里,想起很多年前很喜欢的一首老歌。那是在黄品源的那张《真心》专辑中,有首歌好像叫做《月光下的海洋》,记得是陈乐融所写的词。那首歌中充满了深深的海洋一样寂静的爱恋。当月光和海洋相遇的时候,也许,他们是可以互相理解的吧!

而对我,我看不到月光下的海洋,我所能看到的只有深夜的星空,钻石一样光滑一样美丽。从地面望去的时候,它犹如恒定。让我内心中翻腾不安的情绪能够慢慢平复。就像杨绛所说:“人能够凝炼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亲爱的小孩

我今天一直陪着一个5岁的小女孩玩,心里非常爱她。站在寒雨里等车,忍不住蹲下身紧紧护住她裸露的手臂和双膝,忽然明白什么叫做爱如己出。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让今天的我沉静、素朴。当那双温暖的小手牵引着我时,到底是什么让我心中庄严勇敢。

晚上看到一位听众的信中所抄录的话:“假使有人为了爹娘,百刃千刀,一时刺身,于自身中左右出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身。”心如刀割。

因为对一个孩子的无限疼爱,才明白了父母对曾经弱小无知的我生死不舍的深情。一个女人没有做过母亲的感受就永不懂得什么是崇高和优美的爱,什么是真正的慈怜和悲悯。一个人没有在荒凉的人世以体温为所亲所爱取过暖,就不会明白:“大道之行也,人不独亲其亲”的壮阔无私。

弘一法师在晚年有一本护生画集,其中有两句,我始终不能忘,叫做:“我心如天,惟知忠义”。当中的磊落光明,让人热血激沸。可是年岁渐长,才明白这两句话当中不仅仅是刚烈,还有无限的垂悯。一个人没有对一个孩子温柔地忍耐,就不会有壁立千刃、海纳百川的气量,没有对一张化解冰雪的容颜的不舍。就不会有别家去国,义无反顾,救民于水与火的慈悲。

晚上来上班的时候,快步走在细雨里,对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一无足惧,好像是《圣经》里圣克里斯朵夫渡人过河时,那份忍辱负重的心和期待鲜花的勇气和信心。

恨情歌

这礼拜真是很忙,忙着开会,忙着值班,有时候也忙着凑热闹看看球。偶尔闲下来还要忙着翻看小说。

《南方周末》上有一句话说:“我们以制造事端为惟一的乐趣”,一个朋友试着把这句话解释给我听。他说,我们不能闲着,一闲下来就不得不思想,而思想是件痛苦的事情。

上个星期跟几位编辑商量在报纸开专栏的事情。我平时虽然疏懒,但是对文字倒是报着十二分的敬意。认认真真地写了两篇样稿给他们看,其中一位相识多年的朋友说话很不客气,“这不行,你连一句议论也没有。”我小心翼翼地说,“可是我已经把意思写明白了。”她不耐烦地指教我,“呐,报纸是这样的,你不能让别人去猜测你要说什么,谁也没有时间慢慢去琢磨,你得把它写出来,要多一点警句,多一点智慧。”

我把稿子拿回来,哼哧哼哧地修改,身边的同事一边看一边对我说,“要俏皮点,再俏皮一点,要讽刺多于感伤。”我对他说,“老兄,可是真实的人生不是这样啊!”他耐心地开导我,“就是因为这样啊!谁还要看那么沉重的文章呢?”

我终于按他们的意愿改好,一点小思想一点小情调一点小智慧还有一点浮华的市井气。我瞪着那篇文章看了半晌,是悲是喜都难说。

现在,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专栏还要有一个名字,我想就拿节目里的《人间世》凑数罢了,可是他们都说“人间”这两个字太苍凉太不人间。一位同事帮我想了好久,欣喜若狂地告诉我,“这个名字怎么样?一定吸引别人的目光,就叫‘电台情歌’。”他沉浸在小布尔乔亚的情调里沾沾自喜,我垂头丧气地跌坐在椅子上。

我恨情歌。

白衣胜雪的少年

她的来信说,这段时间总是梦到白衣胜雪的那个少年。

她离开那个小镇已经有10年了,这中间念大学,工作,被很多人爱过,也爱过几次。有的爱在当时也是十分激烈,后来过不了多久就忘了。她渐渐有些疲倦,年龄也不小了,她想人生的真相就是这样的吧!也许该结婚了,一个有强壮手臂,能温暖她思想深处的男人。

她开始时常梦到那个小镇上的那个少年,十四五岁的样子,清晰如镂。他是她的同学,每天黄昏,他在操场上打球,她倚在6楼的窗户边上,离得那么远也一眼认得出他的白衫。可是她不记得他们交谈过。只有一次,暑假开学报到,教导处满是学生。她挤不到桌前,就默默站在人群背后。左侧有人轻轻从她手里抽取了报名表,帮她递了进去,她一扭头看到那张脸,怔了一怔。对方笑着向她微微一点头,她道了一声谢,再也想不到别的话来说。那一刻,她在他身边,右臂贴着她左臂,她能感到那白衬衣后的微微温热。

报完名出来,他们在长可及地的柳丝中缓步而行。也不怎么说话,带着对方的眼角中彼此的一点衣角和移动的双脚,一步两步,一棵树两棵树。树的尽头是满天的红霞。

不久,她就走了,没有跟他告别,什么也没有发生,青春就这样,淡而飘忽的过去了。那个少年现在也不过是个娶妻生子的庸常男人罢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她总是梦到他雪白衬衣的身影和微微扬起眉毛的笑。她写道,“那真是金子一样可以照亮的笑容。”

看完她的信,正是初夏深蓝的暮色,风从窗户里吹进来,桌上的信纸一页一页被掀得老高,沙沙作响,又无声无息地落下来。这个故事就这样自顾自地翻过去了。

信上的字迹渐渐看不清楚,天就要黑了。

认识真实的机会

有一天随手翻到历史书,看到民国时期,越看越疑惑起来。这些文字纪录下来的史料,我从小已经背得熟极而流,那是我获取知识的惟一方式。但我对所熟知的一切从未加以理解。这种透明的历史已被标上制度化的评价,它对我来说并不是活着的世态。我不知道自己所了解的一切是否就是真正的历史。

我想起法国导演兰兹曼在1985年的纪实电影《证词——犹太人大屠杀》,这部长达9个多小时的纪录电影中,没有任何历史资料,没有任何话外音,只是采访了当年的幸存者、纳粹军官、波兰当地居民、历史学家和旁观者。

这些来自历史事件内部的当事人,他们的证词成为现实世界的道德责任。最让我深思的是,兰兹曼作为一个法国知识分子,对于历史的道德勇气。他跑遍世界各地寻找二战中幸存的犹太人和其他证人,却不是为了法国。在影片的开头,他引用了《圣经》中的一句话:“我必赐他们永远的名”。

我合上历史书,想起2000年前,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威严如黄钟大吕之鸣。总有一天我们要走进真正的历史,可是现在是金融时代的蜜月期,我们还来不及思考。只是我担心,当有一天我们真正拥有了林莽雪原一样凛冽、清洁的精神时,有一些历史真实已经悄然失去,而我们将永远失去可能认识这真实的机会。

生命中的片断

吃过晚饭往回走,下了一阵子雨。只听见头顶上密密的叶子响,路的尽头就是大片的幻变的红霞,映着寒灰的天有一种奇异的魅意。那种红在暮色中慢慢地暗淡地沉下去,让人古怪地想起古代的大夕阳城,也是这样玉石俱焚地沉默下去。

这样有一阵没一阵的寒雨已经有很多天了,我们的办公室又搬回了4楼,我还是坐在朝北的窗子底下,宁可冷。可以看见外面铁灰的天和颤动的树,隔了玻璃窗也觉得那种冷,就连这种天色我也爱看。像是高中时代看玻璃窗外的大雨倾盆而下,坐在石阶上看雾从树林中升起,俯身嗅到野草的味道。在深夜里旋转身子,看头顶的满天星斗。

如果可以,我愿意永远一言不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