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怀念老舍-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冰心《又想起了老舍先生》

  京味儿老舍

  鲁迅说过老舍“油滑”,叫我这半吊子北京人看,这是南方人对北京话的偏见,那不是老舍油滑,而是北京人就这么说话。老舍的作品有时给人感觉软,绕半天圈子不切题,正是有些失之厚道,舍不得,对北京小市民太热爱。他也没法儿不这样,那些人没一个外人,都是亲戚里道街里街坊的。

  ——王朔《我看老舍》

  可爱老舍

  老舍是一个讽刺小说家,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都以讽刺出之。然而决不如鲁迅那么刻薄,反而令人觉得他是一个可亲可爱的长者,这或者要感谢他那北方人的忠厚气质。鲁迅小说里没有一个好人,老舍小说里的李子荣、张大哥、丁二爷,都十分可爱。他口角边虽常常挂着讥嘲的笑意,眼里却蕴着两眶热泪。

  ——苏雪林《幽默作家老舍》

  平民老舍

  青岛新建了一座公园,以老舍先生命名,叫做“老舍公园”,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公园之一,这很出乎我的预料。

  “老舍公园”的特点是它的现代气息。按照当代国际园林标准来构筑,是它的开放性;完全没有围墙,不收门票,是它的平民性;为公众,包括儿童和老人提供休闲场所。它朴素而又闹中取静。

  真是个难得的好公园。

  看了这公园,想起了当年老舍先生给青岛“号”的脉:“不管青岛是怎样西洋化了的都市,它到底是在山东。‘山东’二字蛮可以用作朴俭静肃的象征。这个精神使我们朴素,使我们吃苦,使我们静默。”

  老舍公园,它的现代性、它的公开性、它的平民性和它的朴素与闹中取静,就是青岛的化身,而且是新时代青岛的化身。

  ——舒乙《有个公园名字叫老舍》

  独特老舍

  有人问舒乙,能不能用几句简短的话把老舍先生的特质说出来,凭这几句话把老舍和鲁迅、郭沫若、巴金、曹禺等大师们区分开来。舒乙想出了五句话,他说,这五句话就是老舍——他是北京人;他是满族人;他是穷人;他有10年在国外生活;他生于1899年,去世于1966年。

  ——徐虹《1999年2月3日的老舍》

  爱屋及乌

  受老舍语言影响喜欢王朔

  我是一个南方人,到现在北京话也不能听个百分百,要是真正的老北京老胡同说起地道的老北京话来,我就接不上茬,至于说吗,也只能用一用流行的词儿,发音有时还跑调。

  但我很喜欢北京话写成的小说,比如王朔吧,我对他最初的认同不是他的价值观念,也不是他的小说形式,王朔小说的价值观念固然有他的突破性,但王朔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在他之前的徐星和刘索拉以及陈建功、张辛欣等人的作品中已有表达。王朔的小说形式基本上是写实,有时还借鉴一点国外通俗小说的路子,说不上有什么惊世骇俗。王朔真正的价值在于他的语言。我记得我第一次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评论王朔的文章,便是用《王朔的新京味小说》这个题目的,据王朔自己说,这也是他第一次被官方的报纸所评介,大概我没有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去进行评价的缘故吧。王朔的语言影响的不仅是文学,还有影视,还有媒体,更有网络,现在打开报纸和网络,一不小心就能看到一个王朔味十足的标题。

  我对王朔语言的认同是受到老舍的影响。

  语文老师以为“那敢情好”是“那感情好”

  很多人不知道我曾经是一个有点疯狂的老舍迷,我见老舍的书就买,买了就读,有一阵我读老舍的作品,就像有人读金庸的小说上了瘾一样,看了一本还想看第二本。我可能把老舍的小说全部看完了(至少1985年前出版的小说)。我知道这在同龄人中不多见。我起初看老舍的小说是因为《沙家浜》里沙奶奶有句台词,叫“那敢情好”,我们的语文老师硬认定这是错别字,应该是“感情好”,并写信反映到上级部门。后来上面解释说“敢情”是北京的方言,我当时就有些疑惑,《沙家浜》说的是我们苏南的事,怎么用起北京方言呢?这该是样板戏的败笔吧?我把我的想法告诉语文老师,语文老师胆战心惊地警告我,不要乱说,不许怀疑样板戏。

  尽管如此,但我对北京的方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敢情”仿佛外语似的,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粉碎“四人帮”之后,老舍的小说是最先解禁的第一批作家作品,他的《骆驼祥子》和《龙须沟》、《茶馆》很快“重见天日”。虽说是“重见”,对我们这些在“文革”中读完中小学的青年来说,却是“首见”,非常新鲜的。“坦率”地说,我第一次看老舍的《龙须沟》、《茶馆》的剧本并没有感到特别激动,只是感到琐碎,感到一些“无聊”的人在说一些无聊的话,于我心中期待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相差甚远。那时候北京人艺上演的话剧是郭沫若的《蔡文姬》,没有电视,有广播来放演出的录音,我们喜欢听郭沫若带诗味的话剧。但等我读《骆驼祥子》时,我被祥子的命运打动了。在我以前的阅读小说中,从未读过像《骆驼祥子》这样以所谓“中间人物”为主角的作品,也从没读过这样零度感情呈现的生活状态、原生态的小说。我也不明白文学史为何说它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倾向,如果这样的话,批判现实主义是不是比现实主义更有力量?或许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对现实主义的问题进行思考,之后才会有“新写实”之类的话题,其实“新写实”就是一种回归,回归到老舍式的现实主义上面来,当然融进了新的技巧和观念。

  老舍的小说让我明白了小说是生活不是“文采”

  这是后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时对我影响最深的是他小说的语言,在这之前,我常常听人说“学生腔”这个词,我并不是太明白,我甚至觉得那些学生腔还是一种文采呢可我读了老舍的小说之后,明白了什么是学生腔,明白什么是小说的语言,小说不是文采,小说是生活。记得《骆驼祥子》的开头这样写道:“我们所要介绍的是祥子,不是骆驼,因为‘骆驼’只是个外号;那么,我们就先说祥子,随手儿把骆驼与祥子那点关系说过去,也就算了。”地道的口语,地道的北京话,没有摆出一副教师爷的架子,也没有做出一副学问家的样子,像是聊天,又像是侃大山,完全生活化的叙述。老舍小说发出的那种特殊语言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我后来又买了《离婚》、《二马》、《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小说,一本一本地看,着了迷。更重要的是我对北京话的表现力简直推崇备至,我在老舍小说中不仅找到了“敢情”一词,还发现“敢情”除了“那敢情好”的语义之外,还有另外的语法,比如《骆驼祥子》中:“怨不得你躲着我呢,敢情这儿有个小妖精似的小老妈儿。”这儿的“敢情”是指发现了原来没有发现的情况,和“那敢情好”的当然之意不同。

  老舍小说中大量的北京方言并不造成阅读障碍,在语境中能明白意思,但我不过瘾。为了更好地了解小说,也是更好地了解北京话,我还专门买了一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杨玉秀编著的《老舍作品中的北京话词语例释》,像读词典似的,读得饶有兴趣,我就能明白钱钟书读词典为什么读得津津有味。所以1987年到《文艺报》工作不久,我时不时地蹦出几句北京话来,让同事们一愣,你刚来不久,倒学得快!其实我只能说词儿,连不成句子,那些词都是当初读书读来的。

  到了北京你就会发现老舍与这座城市是融到一起的

  我是通过老舍的小说来了解北京,并且爱上北京这座城市的。除了对老舍小说中的语词感兴趣外,我对北京的地名也充满了兴趣。所以没有到北京之前,我对北京的地名已经很熟悉,一到北京就感到格外地亲切。北京城的可爱,除了历史、文物、风景之外,老舍也是北京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老觉得文学史对老舍的评价没有到位,仍然偏重于意识形态的标准。就文学本体的价值而言,老舍和鲁迅是一样的高峰,如果就语言的影响而言,他仅次于毛泽东、鲁迅,他们对中国社会文化特别是语言的影响,随处可见。以前我不明白汪曾祺、林斤澜为什么老爱模仿京腔说话,也不明白北京人艺的艺术家为什么那么推崇老舍,但你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