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逃离北上广-第1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般而言,地方体委都希望本地的著名运动员退役后回家乡担任体委副主任,广西体委已经对李宁发出了担纲副主任的邀请。这是一个稳妥且顺理成章的选择。还有另一条老路就是当教练,也有很多退役的冠军运动员会选择这条道路。国外也希望李宁去担任他们国家队的教练。但是,这两种选择对李宁而言都显得保守了。对于李宁而言,比其他著名运动员退役时多出来的一个选择是,加盟演艺界。他对演出挺有兴趣,也隐隐地希望自己能够往演艺事业上发展。不过,这个选择虽然快乐却缺乏足够的智力挑战,所以最后也未能进入李宁的视野。

他回忆,“当时,我原本最有可能去做总教练或者选择当官,但我一生气,一拍屁股就走了。”李宁最终选择的是经商,引路人正是他的忘年交,健力宝集团原董事长李经纬。1984年,当李宁叱咤体坛风云的时候,也正值李经纬这个酒厂厂长凭着一纸饮料配方,开发出一款橙黄色的饮料——后来响彻中国的健力宝的时候。李经纬建议他:“我觉得你是不是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一点,想得深一点,跳出运动员退役后不是出国就是当官的模式,重新设计一条道路,并让它也成为一种模式?”

后来,李宁说,“那时候,我特别崇拜他。”而且,在李宁的心里也隐藏一个梦想,那就是:“当运动员时,每次在国外比赛,自己常常因为穿着外国的运动服而被误认为是日本人、韩国人,甚至台湾人、香港人,那时我就在想什么时候我能穿着中国人自己的运动服出现在国际的赛场上。想法很简单,也不知道最终会如何。”于是,李宁便以此作为自己的梦想与自己的兴趣,通过在李经纬身边去实现“做一个中国自己的品牌”。

当然,李经纬觉得“李宁年轻、聪明、人品好”,他对李宁的态度,就是“把他扔在游泳池里,让他自己去学。我只是在岸上看,做救生员,不行的时候,再伸手拉一把。然后我再放开,再看。几次下来,李宁就会游得比我好,超过我。”

“李宁牌”起航

1989年4月,春意渐浓的广州,在无数镁光灯和快门声中,李宁从李经纬手中接过了广东健力宝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特别助理的聘书。初到健力宝的李宁主要分管公关宣传、市场策划等工作。凭着一种天生的直觉,以及多次出国比赛所培养出来的眼界,李宁提议健力宝应该拍一条有冲击力、富于体育动感的广告,并且由他亲自出演。这个建议,连同在当时属于天文数字的60万元广告费,得到了李经纬的全力支持。广告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掀起了巨大效应。这一年,健力宝的销售额增加了3000万。

后来,李宁便向李经纬提出想办一家体育服装厂,并希望由健力宝投资。但也许当时的李经纬已经隐隐意识到健力宝自身产权不清会留下后遗症(因为体制原因,健力宝虽然由李经纬一手创办,[小说网·。。]但在资产上依然属于三水市政府的国有企业),便委婉地建议道:“如果能够引入外来资金,就不要全部用健力宝的钱。”随后,他陪着李宁一同寻找投资。1990年,一家新加坡公司同意出资,就这样,由三方共同投入的中新(加坡)合资健力宝运动服装公司挂牌成立,李宁出任总经理。经过紧张的施工,不到八个月,一幢5000平方米的厂房在三水市竣工了。屋顶上,一块由三个字组成的巨大招牌异常醒目:李宁牌。自此,一个有6个英文字母组成的中国商业神话便开始了……

1990年8月,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身穿白色李宁牌运动服的李宁作为运动员代表,庄严地从藏族姑娘达娃央宗手里接过了第11届北京亚运会圣火火种。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北京亚运会是中国第一次承办国际大型综合性比赛赛事,而李宁则是中国第一家赞助国际体育比赛的本土体育品牌。为了拿下亚运会火炬接力传递活动的承办权,李宁拿出250万元,但他获得的回报是,有2亿人直接参与,25亿中外观众从新闻媒体知道了李宁牌。

此后,李宁牌发展得愈加顺利,每年的营业额都以100%的速度增长。在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李宁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当中国奥运体育代表团穿着印有鲜明logo的李宁牌运动服出现在开幕式上时,李宁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他回忆道:“那一刻,我体会到了此生最大的荣誉,那种成就感超过了我以前所获得的所有奖牌的总和。”

但是,他也清楚地明白:“1990年我抓住了历史的机遇,此后也确实是有这样的一个过程,我的影响力带动了品牌的竞争力。但是那只是一个阶段,毕竟我的影响力是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当年的女排精神、我们那一批运动员的拼搏精神确实激励了一代人,但是那些都是超越竞技体育本身的荣耀。面对未来的竞争,我肯定无法再依靠那种影响力去帮助李宁品牌赢得更多。”

1991年到1994年期间,李宁继续走赞助体育活动的路线,并开始了多元化产品尝试,李宁运动服、李宁鞋,甚至李宁皮带、李宁领带等,产品不一而足。虽然李宁公司1993年就有了赢利,年营业额以近100%的速度增长,但是在李宁的心中,有一个永远的结,那就是“孩子的身份”——李宁公司是健力宝的全资子公司,而健力宝的控股股东是广东三水县政府,是国有资产。在李宁心中,他更希望公司朝着现代企业模式发展。这在当时看来并不易,起码有两个核心问题必须解决,一是对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另外一个是将李宁商标从健力宝中分离出来。

1994年初,在证券报一个记者的引荐下,李宁同有着“中国股改第一人”之称的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刘纪鹏见面了。刘纪鹏从1988年开始即进行企业的股份制咨询,从他多年关注企业改制的经验来看,李宁公司的产权不清这对于李宁今后的发展将是致命的,他极力鼓动李宁脱离健力宝。

李宁当然知道这时的健力宝之于李宁(公司),如同母亲的胎盘之于成熟了的婴儿,价值使命已经完成,但在李宁心中,李经纬对他有再造之恩,如同他的再生父母,他怎么可能去背叛李经纬?对于刘纪鹏的建议,李宁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如果脱离健力宝,别人会不会说我忘恩负义?”

而在刘纪鹏看来,作为国有企业的健力宝并不属于李经纬而属于三水市政府,在日后的产权分割上必然存在无法想象的阻力,作为健力宝的子公司,李宁与其在一条前景不明的大船上航行,不如现在抽身自立门户。于是,刘纪鹏则反复对李宁阐明产权不清的利害关系,劝他说:“你只是脱离健力宝,并不是脱离李经纬,健力宝并不完全等于李经纬。”最后,性情爽直的刘纪鹏甚至拉开椅子站起来,对李宁说:“如果你拉不下面子,我去跟李经纬谈,跟三水县政府谈。”1994年底,李宁和他的服装公司离开健力宝,当初集团投入的1600万元,李宁分三次用现金进行了偿还,李经纬甚至没有提出补偿增值部分的要求。

著名商业作家吴晓波在《大败局》一书中对这次分家写下了这样的评论:“李经纬‘扶上马、送一程’把心爱的后辈朋友带上了一条比他自己要顺畅得多的商业大道。”

8年后刘纪鹏的论断竟然一语成谶,2002年1月15日,与李经纬交恶已久的三水市政府在达成“不能卖给李经纬及其团队”的原则下将健力宝作价3。38亿元卖给了资本炒家张海。当时的李经纬犹如一只被弃的老战驹,默默地坐在签约会场一角,“含泪仰天,不发一语”。9天后,他在家中突发脑溢血,直至今天仍孤单而屈辱地躺在病榻之上。

驶出广州

如果说李宁是由李经纬带进商界,由刘纪鹏帮助整理公司构架,那么,1996年初,李宁将公司总部从广州迁到了北京,并更名为李宁运动服装公司,就是彻底告别健力宝,独立迈向辉煌的一步。李宁自己也曾感慨地说,“李宁公司如果当年不从三水搬到北京,就没有今天。”

1996年,李宁集团的业绩达到了颠峰,实现了历史上最高销售收入6。7亿元。但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却席卷而来,制造业极度萎缩,李宁集团身陷囹圄。“通货紧缩”使得老百姓的购买力大受影响。卖不动了怎么办?1997年,李宁公司两次大型市场促销活动——“97暴风雪系列”、“正在机会”,背后的含义都是以超低价位清理库存。此后数年,李宁公司的销售收入始终徘徊在7亿左右。体育用品市场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