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康乾盛世-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朝之胜利,自然顺应了历史的发展,适应了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平息噶尔丹之乱是得民心之举。圣祖对蒙古的政策很宽松,很优待,不以武力和军事实力相威胁,而动之以情,待以诚恳,就是对噶尔丹的分裂也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千方百计予以争取,在忍到极限而不能忍时,才毅然出兵征剿。这一政策,赢得了蒙古各部上层及下属的拥护,打击了顽固派,争取了中间派,而原先投靠朝廷者更忠心地为之效力。所以清朝的胜利有其必然性,当然,也是其主观努力与实行正确政策的结果。


第三部分修德中外一家(1)

    到康熙三十六年,清朝平息噶尔丹叛乱,清军入关已经54年了(1644—1697年)。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漫长的岁月里,清朝都做了哪些事情?都达到了什么目标?应该如何估价她所取得的成就?在五十余年后的此时,该给她做一次总结,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清朝,正确地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都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十分有益的。    
    以往,我们阐述清朝的历史,举凡清朝所做的,差不多无一例外地都逐一开列出来,给予了某种肯定,但说到底,还是说她进关重建封建统治,延缓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质言之,就是延缓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认识,实际上脱离了中国历史的国情,没有从本质上看问题,只看到清朝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新一代王朝统治,与历代没什么两样。这就是问题之所在。所谓现象与本质之差,就从这个问题产生出来,不可不分辨清楚。    
    总结清朝五十余年的奋斗,以圣祖平息噶尔丹叛乱、多伦会盟为标志,解决了北部蒙古问题,把顺治朝的统一事业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尤其重要的是,圣祖撤长城之防,为两千年一巨变,基本实现了长城内外大一统,变中外为一家。这是继承历代大一统思想的一次飞跃,生动地反映了时代的进步。    
    如上卷已详述,清朝承明末大乱,面临着分裂与统一的历史选择。南明政权极端腐败,农民起义军无所作为,在不到20年的时间,中国重新归于一统。但是,台湾郑氏政权尚游离于清朝的统一之外,北部蒙古虽按时朝贡,清朝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对漠北蒙古的完全统治的问题,而康熙十二年爆发的吴三桂武装动乱,则证明清朝入关以来所建立的统一,既不完整,也不巩固。圣祖不得不再次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八年后,乘战胜三藩之余烈,于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向台湾发起总攻,迫使郑氏政权第三代传人郑克向清朝投降。表面上的新的统一,很快又被沙俄入侵东北,噶尔丹分裂西北所打破。清朝又花了十余年的时间,驱逐了入侵者,平息了叛乱,内地与边疆重获安宁,清朝的统治进一步巩固。至此,持续进行了五十余年的军事斗争,才出现了天下大一统的新局面。    
    中国大一统的体制,创建于秦王朝。其后,两千年间,尽管历代嬗变更迭频繁,却一直延续了下来。其中,群雄割据、分裂,包括北方游牧民族南下,造成纷乱经常发生,短则几十年、上百年,长则数百年,但总是归为一统。清朝的统一,再次证明大一统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因而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我们从中国历史发展中,得出一个结论:历代能否实现大一统,关键就看它们是否有效地控制东北、西北和北部的“三北”地区。把它牢固地置于中央政权的统一政令之下。中国历代所谓“边患”,皆起自“三北”地区。这一延袤万余里的辽阔土地,历来是游牧与射猎民族生息活动的广阔舞台。他们以精湛的骑射长技,尚武的民族精神,耐饥渴善奔驰的特质,常使农业地区的民族——广大汉人感到恐惧。他们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性,对财富追求的欲望,驱使他们不断挥戈南下,劫掠汉人的财富和人口。在这些游牧民族或以射猎为生的民族看来,“进行掠夺在他们看来是比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更容易更荣誉的事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4,160页。在长达千百年间,游牧民族南下掠夺的战争绵延不绝,确实给农业民族造成严重威胁和数不清的损失。当然,汉人所建的中央王朝为其自身的利益,也常以重兵出塞,发动反击或掠夺性的战争,同样给游牧等少数民族带来灾难。因此,历代二十六史中充满了中原王朝与塞外,或与南疆等少数民族进行战争的记录!    
    自战国时起,为防御北方“夷狄”等族的入侵,各国始修各自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而燕、赵、秦等位居北方,首当其冲,都沿自己的疆界,修筑了长城。秦并六国,天下一统,匈奴屡屡南下,构成严重威胁。秦始皇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开始营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万里长城。它以燕、赵、秦三国长城为基础,把它连接起来,向东西两个方向伸展:西至甘肃河西走廊的西端,临界瀚海;东至辽东,与渤海湾相接,东西万余里。这道万里的长墙,如一道无限伸展的篱笆,大体沿农业区的边缘,将广阔的草原和一望无际的瀚海——戈壁大沙漠隔离在农业区之外,也就把“三北”的游牧民族和渔猎诸民族隔断在汉民族聚居区之外。自此,这道万里长城把中国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并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地理观念,所谓“内外”之分、塞内塞外之别,关内关外之辩,都是以长城为限隔的。中原王朝常自称“中国”,也是针对长城以外的游牧民族而言的。


第三部分修德中外一家(2)

    长城的修筑,从根本上说,反映了古代农业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对立,也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产方式的对立。秦始皇主修长城,不过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质言之,是春秋以来“华夷之辨”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的产物。    
    秦始皇创行的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和万里长城这两份丰厚的遗产,被历代完好地继承下来。历代以不断加强的中央集权制,坚持大一统的政治理想,牢牢地固守长城以内的广大农业区,以长城为军事防线,布兵设防。自秦以后,历两汉、北齐、北周、北魏、隋、唐、辽、金、明等王朝近两千年而不衰。即使少数民族如鲜卑、契丹、女真等入主中原,也都沿袭汉人修长城,防御其他游牧民族进袭中原,侵夺其政权。    
    明以前,所谓农业区与游牧区的对立,实际是中原王朝与“三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及其政权的矛盾和斗争。长城之存在,是在中国境内为华夏农业民族所设的保护区。因此,在治理和统辖上,对其“内外”确有分别。大体上说,在长城以内的广大地区,由中央王朝实行直接的统治,即派官置署,驻军为守,百姓直接向国家缴纳赋税,以时服役,应召入伍等。对长城以外的广大地区,还有南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历来实行“因俗而治”的传统政策,其办法是,由中央任命当地少数民族的酋长、部长或首领为官员,一般都采取世袭制,父死子继,世世为官。如,唐在东北黑龙江地区设黑水都督府,后由大祚荣氏建渤海国,其君主由唐朝钦命;明在东北开原(今辽宁开原)以北至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亦照内地,实行卫所制,任其酋长为都指挥使等职。在北部的蒙古地区,永乐时,封其大酋长为王,其他小酋长或部长,也以明朝的官职如都督同知、指挥、千百户等职“敕赐”。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西人封贡”,补编卷3,1561~1565页。他们也以得到朝廷封赐为荣,不时上疏请求给予封赐,朝廷出于怀柔,一般都慷慨赠予。最具实质内容的是,按朝廷规定,以时朝贡,向中央贡纳法定的“方物”,而一经“贡使绝”,则意味着双方关系的破裂。    
    明以前,历代所行的这种朝贡制,实际是间接统治的方式,如历朝说的“羁縻”之策。此种体制,颇类现代的民族“自治”,但较之今天有同样的自治权、自主权。他们除了向中央纳贡,保持名分上的隶属关系,而在本区域则拥有一切权力,特别是拥有武装力量,其征发、调遣皆出自他们之令。因此,他们同中央王朝关系较为松散,中央对他们没有严格的制约力,如双方关系理顺,互有往来,朝贡如时,否则,他们就同中央脱离关系,完全自行其是。历代同周边民族关系时好时坏、少数民族时顺时叛,大抵皆由此而来。    
    鉴于历史与现实的考虑,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