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康乾盛世-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和硕康亲王杰书等议政王审讯,共议出鳌拜犯有30条罪状、遏必隆罪状共12款。鳌拜、遏必隆罪状,详见《清圣祖实录》,卷29,6~11页。判决结果如下:    
    鳌拜,革去一切职务,立斩处死;其亲子、兄弟亦应斩首,妻子及孙子为奴,家产没收;其族人,有官职及在护军的,均应革退,各鞭一百,披甲当差。


第三部分大权收归皇帝(6)

    遏必隆,革职、立绞处死;未分家之子及其妻为奴,其子所袭之公爵,另选族人承袭;其族人有官职及在护军的,均应革退,披甲当差。    
    班布尔善,犯有21条罪,判处革职、立斩,因系宗室,改为“立绞”。    
    塞本得,定罪6条,革职,即行凌迟处死。    
    吏部尚书阿思哈、户部尚书玛尔赛、兵部尚书噶褚哈、吏部侍郎泰必图、鳌拜弟都统穆里玛等“助恶结党”,均应革职,“立斩”处死,玛尔赛已故,“应抛尸”;鳌拜之子那摩佛、侄纳谟、佛伦及鳌拜党羽阿林等12人应予“立斩”;鳌拜兄赵布太、婿赖虎等应“立绞”,以上,其妻与未分家之子为奴,家产籍没。    
    其他,还有“谄事”、知情不举的,及鳌拜擅授官职的,都逐一革职、鞭打。    
    上述判决报到圣祖批准。圣祖大多给予宽大:鳌拜为首犯,圣祖不忍心处死他,给予革职、抄没家产,本人拘禁的处罚。遏必隆因其没有结党,免予处分,革去太师及公爵位。除部院大臣等处死,大多免死,革去职务。《清圣祖实录》,卷29,10~17页。    
    结案后,又查出一大批朝中及外任的官员,依附鳌拜,向其行贿等事,圣祖一律不予追究。同时,受鳌拜陷害致死、革职、降职者,逐一昭雪,恢复名誉;苏克萨哈等,其爵位由后人承袭。    
    圣祖粉碎了鳌拜集团,至此,辅政体制被废除,收回了“批红”(即御批)之权,举凡朝廷中需经他批示的,必由他一手批阅,“断不假手于人”《清圣祖实录》,卷265,14页。。过去数年以来,具有议政、决策的最高权力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为鳌拜所操纵,经此事变后,圣祖加以整顿,决定诸王贝勒的长史,闲散议政大臣不再参加议政,以后会议讨论任何问题,不得向外泄漏。《清圣祖实录》,卷31,1页。    
    圣祖通过处理鳌拜及其党羽,实际也是进行了一次政治大清洗,纯洁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吏员队伍,深得人心。圣祖处理得当,显示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卓越才干,无疑大大提高了他的威望,提高了皇权的权威。经过这场斗争,圣祖把君权收回到自己手中,从此,真正开始亲政,逐步把清朝推向新的发展时期。


第三部分削除三藩割据(1)

    圣祖在铲除了鳌拜集团之后,在中央实现了君主集权,强化了最高统治集团的集中与统一。这对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继续发展社会安定的局面创造了条件。但是,圣祖又面临着另一个危险,这就是三藩割据的严重威胁。    
    所谓三藩,是指王藩云南、贵州的平西王吴三桂、王藩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和王藩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要想知道他们的来历,不妨把历史追溯到清入关前这一时期。    
    早在太宗时,清(后金)同明朝展开大规模而激烈的争夺,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天聪五年(明崇祯四年,1631年)五月,原明参将孔有德,因不满于明朝腐败,于河北吴桥县率部举行兵变,转战至登州(今属山东),得游击耿仲明响应,孔自称“都元帅”,耿为总兵官。至天聪七年(1633年)五月,转战年余,遂率家眷、士兵万余人自登州航海投向后金。太宗大喜,优礼接纳,颁发勅书,对他们自报的头衔予以正式确认。《清太宗实录》,卷14,9~11页、16~17页;《明清史料》,丙编第一本。四个月后,明朝广鹿岛(今属辽宁)副将尚可喜因不堪忍受主将的迫害,亦率广鹿、长山、石城三岛(地在渤海与黄海之间)数千名官兵航海归服后金《清太宗实录》,卷16,8~16页,参见《尚氏宗谱》,“先王实迹”。。孔、耿、尚率部及大批火器装备来归,大大地加强了后金的实力,而在政治上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太宗不惜给以各种优待。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太宗去汗号,正式即帝位,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宗德。与此相适应,他大批封赏功臣,给予亲王以下各等次的爵位。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时称“三顺王”。在汉官中,是最高的爵赏,仅比宗室中的亲王爵位低一级,但在日常对待上却多有照顾。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清朝倾国进关,旨在与农民军争夺统治权。入关前夕,多智多谋的摄政王多尔衮收服了明朝宁远(辽宁兴城)总兵吴三桂,遂使雄关大门洞开,清、吴联军一举击败李自成统率的精锐,为清军底定中原,君临天下开拓了胜利之路。吴三桂功劳之大,不能不远在孔、耿、尚“三王”之上,因此多尔衮于山海关决战结束,立即赐封为“平西王”《清世祖实录》,卷4,17页。。当年九月,世祖迁都北京后,颁发金册、金印,给予正式确认。按顺序说,吴三桂是清朝赐封汉人的第四王。后来,顺治十四年,原张献忠部将孙可望降清,被封为“义王”,是为第五王。闲居北京,不久病死。    
    终清之世,封异姓且不同族者为王,仅此五人。在平息三藩之乱后,直至清朝逊国,清朝再没有封汉官为王的。    
    他们被封为王,完全出于当时斗争的需要。清朝进关仅年余,就夺取了南京,其统治势力迅速扩展至长江以南,但四川、云贵、两广广大地区还掌握在南明永历及农民军余部的手中。为驱使“四王”效忠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不惜封王之赏。顺治六年(1649年)五月,改封孔有德为定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清世祖实录》,卷44,36页。,吴三桂仍封平西王。是时,吴已被调到汉中,对付农民军余部。改封的目的,是调他们南下,“宽朝廷南顾之忧”,巩固大清的一统江山。    
    改封后,孔有德率部及家属征广西,尚可喜与耿仲明征广东。同年十一月,尚、耿部进至江西,耿仲明因部属隐匿逃人,畏罪自杀,所部委于其子耿继茂统领,后袭爵为靖南王。顺治七年十二月,尚、耿攻克广州,孔有德进军广西,夺占桂林。顺治九年,孔有德兵败桂林,自焚死,因无子承袭,爵除。顺治十五年(1658年)二月,吴三桂奉命自汉中出兵,经四川,征剿贵州与云南。当年,克取贵州,次年正月,进入云南昆明。南疆底定。但这里情况复杂,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险恶,加之气候溽热,满洲与蒙古八旗不宜驻防,朝廷便决定将“三王”留镇此地。顺治十六年三月,世祖在北京正式作出决策:命吴三桂驻镇云南,后又兼辖贵州;尚可喜驻镇广东《清世祖实录》,卷124,14~15页。;耿继茂驻镇地有几次变更,因担心已去台湾的郑成功反攻大陆,遂于十七年七月,命耿率所部及家口移驻福建《清世祖实录》,卷138,14页。。吴、耿、尚三王驻镇地就这样确定下来,史称“三藩”。    
    但是,“三王”所领之地,不是封地。当初,太宗封孔、耿、尚三王分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海州(今辽宁海城),此为驻防地,不具有封藩的意义。顺治时,仍然沿袭这一体制,并无根本性的变化。当时,正处于千军万马纵横驰骋的征战状态,一无藩地可赐,二无政策规定,不过待遇比关外更为优厚些。当战事稍缓,大规模战争趋于结束时,便把他们又陆续调回关外各自的家乡驻防。如前所叙,南明及农民等余部仍然活跃在南方边疆地区,清军反复征剿,还是此伏彼起,闹得“疆圉弗宁”,才迫使朝廷重新动用“三王”的力量,派遣南下,战事结束,就地驻镇。三王从无固定的领地,随时听调,朝廷也从没有宣布某地为某王的封藩之地。


第三部分削除三藩割据(2)

    圣祖继位以后,四大臣辅政时期,继续执行前辈的遗策。如圣祖在给吴三桂晋封亲王的金册中重申顺治八年世祖已说过的话,写道:“朕登大宝,特仿古制,视诸臣功德差等,授以册印,俾荣及前人,福流后嗣。”《明清史料》,丁编第八本,701页,参见《清世祖实录》,卷60,6~7页。这段话概括地表达了自太宗以来所封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