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行走在火上-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哪里取货?”    
    “安国。我们那里还存有一吨货。到时候,我们会有一个130卡车停在安国。”    
    “我要先看货。”    
    “货你不是已经看过了吗?”    
    


第三部分第11节 新闻暗访中的“三十六计”(4)

    “我们广东人是很认真的,看不到全货是不会给钱的,而且我还要你给我提供一批印有“山东阿胶”的商标和包装盒,我的电话和联系地址,你都有了,请你把联系电话也给我。这笔货你放心,我肯定要。这是定金两千,你先拿着,等货齐了以后,我会附现金。”    
    坐在车后座的偷拍记者一边拍,一边暗自叫绝,对广东老板熟练的业务佩服极了,而坐在老板身后的小蜜,也不时地插上两句没头没脑的话,纤纤素手搭在老板肩上,不断地问这问那。    
    “这阿胶是真的吗,怎么这么便宜啊。早知道是这样,干脆我们自己也做一点吧。”    
    老板佯装不高兴地回头瞪了她一眼,“你不懂,我们这是谈生意啊。”    
    小蜜:“都这么晚了,今天赶不回北京了。明天的飞机都得误了。”    
    和广东老板谈生意的假阿胶村药贩子十分理解地对小蜜说:    
    “我们这些阿胶做起来也不容易,还经常担惊受怕,刚才给你看到的那批货都是藏在鸡窝里的。我们的生产已经进入淡季,没有更多的存货,不过你想要,我还是会给你组织货源。”    
    有了广东老板的配合,再加上小牟精彩绝伦的“美人计”,  一访无极凶险不堪,二访无极却是这样的顺利。    
    


第三部分第12节 是计谋还是骗术(1)

    在第一节中我们列举了新闻隐性采访中“三十六计”中的七大计策,那么,在隐性采访中,记者所使用的采访方法是计谋还是骗术?有观点认为,不管出发点如何,隐性采访始终都是一种欺骗的手段,特别是当媒体使用了颇有争议的摄录设备时,这时,采访者的三十六计也成了骗术,摄录记者端起设备的行为就被判定为不逆。    
    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4月1日颁布实施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下简称《规定》),规定对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而私自录制的音像资料,法庭可以采纳为证据。这一规定引起了媒体持赞成态度的不少。而就在《规定》正式实施前几天,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翁维权等34名人大代表提出227号议案《关于“电视暗访”应当立法的议案》。提出这一议案的直接原因是某地—家医院的负责人被人用针孔式摄像机偷拍了隐私,并制成录像带公开传播,引起普遍不满。这些全国人大代表担心,如果任由偷拍手段进入人们的生活,会导致人人自危。    
    一边是媒体的叫好声,一边是人大代表的担心,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反映了人们对电视暗访的矛盾心理。而如何规范暗访,使之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包括媒体在内的全社会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在一次关于电视隐性采访问题的讨论会上,有电视记者说:“我们与社会上那些侵犯隐私的偷拍不同,我们的偷拍都是为了正义的目的。”这里暂不讨论行为的目的和手段的关系问题,我们更关心的是,电视暗访有没有被滥用的可能?    
    的确,在批评性报道的情况下,记者往往是隐去了自己的真实身份,用虚构的身份进行采访,这可能悖逆了采访对象的个人意愿,向大众揭示采访对象的某些不愿为人知晓的隐私。用虚构的身份,带有某种目的性的接触被采访对象,博取被采访对象的信任,从而能够顺利地进入某些平常不易进入的黑窝点,获取第一手资料,使之曝光在大庭广众之下,这对于不法之人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他们没有想到,曾经让自己推心置腹的那些“客人”,真实身份竟然是记者。      
    笔者认为,一味地否认隐性采访方法是不全面的,笔者认为,隐性采访是一种技巧,是记者获取真实信息的一种手段。众所周知,媒体不光是政府宣传的喉舌,同样也是群众的喉舌,进行批评性报道时,大部分记者采取的采访方式肯定首选是暗访,不可否认,现在,新闻记者的采访遇到了很多困难,记者越来越不受欢迎。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的好多地方,包括商场等一些公共场所对媒体是特别的小心,采访前要事先与被采访地的负责人打好招呼,将采访内容、采访对象等一一告知,然后被采访方根据记者呈上的“报告”再行定夺,正面的报道,对自己有利的宣传,负责人当然首当其冲,第一个同意媒体的此举做法,并且对来访的记者一定是招待有佳,毫不怠慢。如果是负面报道,那么被采访地的负责人肯定又是另一副嘴脸,什么“我们这没有你们想要的资料,更何况我们是公共场所,媒体来访,将会影响我们的正常营业,恕不接待”“你凭什么来采访”等,诸凡能想到的理由,都将记者拒之门外,连门都进不去,何以来采访、何以获知真相,何以将不法之人曝光于天下。    
    图15:伪劣摩托    
    在隐性采访中所用的计策也只是记者为了获得更详尽的影像资料,或者说是记者为求自保的一种手段而已。记者将真实的事实通过影像资料反映出来。没有虚假,只有事实的真实记录。新闻讲究的是真实,用事实说话。当新闻失实成了媒介的一大弊端,用虚假的新闻来提高收视率、扩大发行量成为越来越多媒体大鳄们的不二法门时,隐性采访所带给受众的真实,更显得难能可贵。有人说隐性采访无外乎是记者们用坑蒙拐骗的伎俩骗来的新闻素材,这种说法事实上忽略了一点,即手段和目的的区别。我们所说的隐性采访,自然是在真实的基础上,没有任何虚假成份的隐性采访,对观众来说是技巧,而不是欺骗,是记者为了揭示社会阴暗面而迫于无奈使用的一种手段。    
    图19:冠生园发霉月饼馅    
    几年前曾经轰动全国的南京某糕点厂家用“陈年老馅”制作月饼的新闻,至今提起,恐怕大多数人还记忆犹新。为制作这条新闻,记者前后历时两年之久。第一次偷拍,只拍到月饼厂的一些陈年老馅,并没有陈年老馅做月饼的过程,没有抓到“犯罪现场”,库房的陈年老馅无法证明是用来做现在的月饼,没有证据、没有过程,但电视恰恰所需要的就是这种过程,没有拍到这种过程,偷拍是没有意义的。因而没有被准予播出,没办法,只好花上一年的时间重新策划,第二年再进行偷拍。电视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能用影像来说明问题,用一年的时间来等待证据,只为了让观众看到过程、了解过程,增加新闻的真实性。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曾就隐性采访指出:“无论如何,秘密调查都是一种欺骗。新闻不是欺骗的通行证,我们不能以目的正当为由而不择手段。秘密调查不能用做一种常规的做法,也不能仅是为了增添报道的戏剧性而采取的手段。这段话曾引起很大的争议,有人为此表示出疑问:《新闻调查》既然认为隐性采访是一种欺骗,但是为什么诺大一个中央台,《新闻调查》栏目使用隐性采访的次数要超过其他的栏目,甚至可以说是每次的批评报道都是用隐性采访来进行?如果这是一种应当冷处理的不恰当采访手段,那么打开电视机,翻开节目表,为什么还是会有高收视率的《每周质量调查》、《今日说法》等等栏目活跃在观众面前呢?    
    如果说是为了迎合观众口味,提高收视率而采取隐性采访,那么是实属不该,因为提高收视率的途径有很多,不仅仅是隐性采访能做到这一点,如果说是因为批评报道只有通过隐性采访才能获得真实的新闻资料,那么就更不应该了,大家都知道,在隐性采访中,必须要采用很多的手段才能使被采访对象能够全盘托出实情(当然必须声明一点,这里所说的手段使正当的、合法的),而且隐性采访本身就是一种手段,既然一开始就对隐性采访予以了否定,为什么不能从自己的观点出发,以一种纯粹的目的,纯粹的手段来采访呢?现在一方面对隐性采访予以否定,另一方面又大肆运用此种手段进行采访,这不是“贼喊捉贼”吗?    
    有人说,虽然记者采用隐性采访并没有犯法,也确实将一些不法行为曝光于大众,但是,记者们隐去了身份,使被采访对象完全在不知底细的情况下道出事实真相,这对他们来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