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禅修入门-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参禅警语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不假修证。只因众生迷沦生死,经历长劫,贪嗔痴爱,妄想执著,染污已深,不得已而说修说证。所谓修者,古人谓为不祥之物,不得已而用焉。
  此次打七,已经三个半七;还有三个半七,下三个半七,身心较为纯熟,用功当比前容易,诸位不可错过因缘,务要在下三个半七内,弄个水落石出,发明心地,才不辜负这个难得的机缘。
  这二十多天来,诸位一天到晚,起早睡迟,努力用功,结果出不了四种境界。一者,路头还有搞不清的,话头看不上,糊糊涂涂,随众打盹,不是妄想纷飞,就是昏沉摇摆。二者,话头看得上,有了点把握,但是死死握着一片敲门瓦子,念着“念佛是谁?”这个话头,成了念话头,以为如此可以起疑情、得开悟,殊不知这是在话尾上用心,乃是生灭法,终不能到一念无生之地!暂用尚可,若执以为究竟实法,何有悟道之期?晚近禅宗之所以不出入了,多缘误于在话尾上用心。三者,有的会看话头,能照顾现前一念无生,或知念佛是心,即从此一念起处,蓦直看到无念心相,逐渐过了寂静,粗妄既息,得到轻安,就有了种种境界出现:有的不知身子坐在何处丁;有的觉得身子轻飘飘地上腾了;有的见到可爱的人物而生欢喜心的;有的见到可怕的境界而生恐怖心的;有的起淫欲心的,种种不一。要知这都是魔,著即成病。四者,有的业障较轻的,理路明白,用功恰当,已走上了正轨的,清清爽爽,妄想若歇,身心自在,没有什么境界。到此地步,正好振起精神,用功向前。唯须注意枯木岩前岔路多,有的是在此昏沉而停住了,有的是得了点慧解,作诗作文,自以为足,起贡高我慢。
  以上四种境界都是病,我今与你们以对治之药。第一如话头未看上,妄想昏沉多的人,你还是看“念佛是谁”这个“谁”字,待看到妄想昏沉少,谁字不能忘了时,就看这一念起处,待一念不起时,即是无生。能看到一念无生,是名真看话头。第二关于执著“念佛是谁”,在话尾上用心,以生灭法为是的人,也可照上述的意思,即向念起处看到一念无生去。第三关于观无念已得寂静轻安,而遇到任何境界的人,你只照顾本参话头,一念不生,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概不理它,自然无事,不落群邪。第四关于妄念已歇,清清爽爽,身心自在的人,应如古人所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由一向至极处迈进,直至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再撒手纵横去。
  以上所说,都是对末法时期的钝根人说的方法。其实宗门上上一乘,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之旨,教外别传,历代祖师,唯传一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落阶级,不假修证,一言半句即了,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可修,当下就是,不起妄缘,即如如佛,哪里有许多闲话呢?回目录
静坐要领
  静坐不过是教行人返观自性的一种方便方法,简言其要,则在于系念一句佛号(或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皆可),心心相契,念念相续,由心而出,从耳而入,莫令间断。果能如斯,则更无余缘杂入矣!若能久久不退,弥勤弥专,转持转切,不分行住坐卧,岂觉动静闲忙,便可一直到家,永生安养。居士才觉得有些定明澄澈之境,便生心动念而执著之,宜其不能进步!
  静坐宜取乎自然,身体有病,宜适当调养,不必勉强支持,修行用功不拘于行住坐卧也。
  悟道不一定皆从静坐得来,古德在作务行动中悟道者,不可胜数。悟道仅为真正修道的开始,由修而证,则神通不待求而自得矣!若专为求得神通而修行,是魔见,为学佛人所不齿者。
  参禅、念佛、持咒等一切法门,皆教众生破除妄念,显自本心。佛法无高下,根机有利钝,其中以念佛法门比较最为方便稳妥。居士受持《佛说阿弥陀经》,熟览《印光法师文钞》,若能依而行之,则净土现成,万修万去。
  荤食造杀害生,大违慈旨,令人智昧神昏,增长贪嗔淫欲,身后业案如山,冤怨债报,宁有了日!静坐修行的目的,要了生死;荤食则增加无边生死,漏瓶盛油,虚劳精神,智者可以自审矣!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当熟览谛受。
  静坐如法,可使四大匀调,促进健康。我佛为一大事因缘降世,垂训八万四千法门,总皆对病开方,果若无病,药何用施?倘有一病未愈,则不可不服其药。其方在我华夏最灵验者,莫过于宗律教净,以及诵持密咒,以上数方,在此土各光耀一时,目下兴盛见称者,无越江浙。于台贤慈恩,东西密教,大展风光,诸法虽胜妙,唯于宗律二法,多不注意。
  嗟兹末法,究竟不是法末,实是人末。因甚人末?盖谈禅说佛者,多讲佛学,不肯学佛,轻视佛行,不明因果,破佛律仪,故有如此现象。大概目下之弊病,莫非由此。既然如是,你我真为生死学佛之人,不可不仔细,慎勿暴弃。
  法门虽多,门门都是了生死的,故《楞严经》云:“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所以二十五圣各专一门,故云一门深入。若一圣贪习多门,犹恐不得圆通,故持六十二亿恒河沙法王子名,不及受持一观音名号也。
  凡学佛贵真实不虚,尽除浮奢,志愿坚固,莫贪神通巧妙,深信因果,懔戒如霜,力行不犯,成佛有日,别无奇特。本来心、佛、众生原无差别,自心是佛,自心作佛,有何修证!今言修者,盖因迷悟之异,情习之浓,谬成十界区分。倘能了十界即一心,便名日佛。故不得不尽力行持,消除惑业;习病若除,自然药不需要。
  古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喻水遭尘染,一经放入白矾,清水现前。故修学亦如是,情习如尘,水如自心,矾投浊水,浊水澄清,凡夫修行,故转凡成圣也。
  但起行宜辨正助,或念佛为正,以余法作助,余法都可回向净土。念佛贵于心口不异,念念不间,念至不念自念,寤寐恒一,如是用功,何愁不到极乐!
  若专参禅,此法实超诸法,如拈花微笑,遇缘明心者,屈指难数,实为佛示教外之旨,非凡情之所能解。假若当下未能直下明心之人,只要力参一句话头,莫将心待悟、空心坐忘,及贪玄妙、公案、神通等,扫尽知见,抱住一话头,离心意识外,一念未生前,直下看将去,久久不退,休管悟不悟,单以这个疑情现前,自有打成一片、动静一如的时候;触发机缘,坐断命根、瓜熟蒂落,始信与佛不异。沩山云:“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岂欺我哉!
  每见时流不识宗旨,谬取邪信,以诸狂禅邪定,讥毁禅宗,不识好恶,便谓禅宗如是;焉知从古至今,成佛作祖,如麻似粟,独推宗下,超越余学。若论今时,非但禅门,此外获实益作狮吼者,犹罕见之。其余诸法,亦不无弊病。要知今日之人未能进步者,病在说食数宝,废弃因果律仪,此通弊也。
  若禅者以打成一片之功夫来念佛,如斯之念佛,安有不见弥陀;如念佛人将不念自念、寤寐不异之心来参禅,如斯参禅,何愁不悟!总宜深究一门,一门如是,门门如是。果能如此用功,敢保人皆成佛!哪怕业根浓厚,有甚习气不顿脱乎?此外倘更有他术能过此者,是则非吾所能知也。
  每叹学道之士,难增进胜益,多由偷心不歇,喜贪便宜,今日参禅,明日念佛,或持密咒,广及多门,不审正助,刻刻转换门庭,妄希成佛,毫无佛行,造诸魔业,共为魔眷,待至皓首无成,反为讪谤正法!古云:“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回目录
修与不修
  讲修行,讲不修行,都是一句空话。你我透彻了自己这一段心光,当下了无其事,还说什么修与不修!试看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表显,出家访道,苦行六年证道,夜睹明星,叹曰:“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清净智、自然智、无师智,自然现前。”以后说法四十九年,而曰:“未说着一字。”自后历代祖师,一脉相承,皆认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横说竖说,或棒或喝,都是断除学者的妄想分别,要他直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假一点方便葛藤,说修说证,佛祖的意旨,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