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529-影像-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的特例——它让我们看到了伯格曼的另一面:温文尔雅、明朗和优美。这部影片一经问世;就成为众多歌剧发烧友的经典收藏。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伯格曼也加进去了一些歌剧舞台之外的因素:序曲阶段观众的面部特写、幕间休息时演员的换装和交谈、一个小女孩自始至终凝视着舞台的那张纯洁动人的脸等等。然而;在这部歌剧中;我们多少也能找到一些伯格曼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比如说;受难和拯救、充满陷阱幽灵出没的世界图景、人与人心灵的隔膜;诸如此类。与伯格曼的电影一样;《魔笛》中的上帝也是沉默不语的。当王子三次试图探询上帝的秘密时;他都遭到了坚决的拒绝。至少;在伯格曼看来;一个尘世中人要想获悉上帝创造这个世界的密码;除了把自己变成上帝之外;他没有别的办法。而伯格曼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上帝是不存在的。《魔笛》中的主人公最终都获得了拯救。与其说这是由于爱的力量;还不如说是因为幸运。    
    我们知道;伯格曼电影中的人物并不总是这么幸运;或者说;绝大部分人物都是相当不幸的。这些人物大多由精神病患者、处于弥留状态教授、受病痛折磨的妇女、失去了信仰的牧师等角色组成;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处于某种孤绝状态。伯格曼一度把这种孤绝归咎于上帝的缺席。但不管怎么说;在伯格曼早期的电影中;上帝还是存在的。问题是;它总是对这个世界的苦难熟视无睹;一声不吭。在《处女泉》(1962)中;杀戮和复仇都在一种极其平静的氛围中展开。故事推进得相当缓慢;就像是履行一场繁冗的宗教仪式——当影片中的父亲决定为女儿报仇的时刻;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去砍桦树枝抽打自己的身体;然后去一个木桶里洗澡。画面中除了黎明的风和树枝抽打身体的声音之外;没有一句台词。导演这样处理是有理由的;他或许相信;整个事件都是在上帝和观众的双重注视下发生的。正是这种静穆让观众听到了主人公向上帝的发问。然而上帝一言不发。唯一显示上帝存在的依据;是被奸杀的少女身体下汩汩流出的泉水。这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    
    伯格曼在谈到自己与宗教的关系时;曾这样说:“对我来说;宗教问题始终伴随着我。对它;我从来没有不曾关切的时刻,每日每时都是如此。”然而;在早期创作中;对于伯格曼卓越的想象力而言;上帝既是一个资源;又是一个障碍。他采取的方法就是通过超自然的象征物直接与上帝展开对话。超自然的力量作为上帝存在的隐喻在伯格曼早期的影片中比比皆是:在《魔术师》中;它是肆虐的闪电和暴风雨;在《野草莓》中;它是梦中的棺材;在《沉默》中;它甚至是街上行驶的坦克。    
    如果要在伯格曼的所有影片中;找出一个贯彻始终的意象来说明人与存在的关系;那么;恰当的意象无疑是挂在墙上的古老的时钟。伯格曼是如此喜爱这个意象;以至于从《夏夜的微笑》(1955)到《芬尼和亚历山大》(1984);他都频繁地使用了这个道具。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上帝的形象与时间合二为一的趋向;贯穿了伯格曼的大部分创作。虽然座钟或挂钟仅仅是作为一种不参与情节发展的道具而出现;但它沉重而清晰的滴答声;又使观众无法忽略它的存在。尽管伯格曼本人认为;他对于宗教和上帝问题的思考常常使他陷入一片混乱;但在我看来;拍摄《沉默》三部曲时的伯格曼的思路是相当清晰的;甚至是过于清晰了。作为一个牧师的儿子;他的童年生活受到了宗教气氛的压抑是明显的;记忆也给他带来了不安的想象;这些被压抑的力量迫切需要找到一个释放的适当出口。    
    1962年问世的《冬日之光》是伯格曼最优秀的影片之一;这部影片用十分简洁的画面处理与人物内心的急剧波动形成的强烈反差。失去了信仰的牧师;同时也失去了爱的能力;他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具枯干的僵尸。但问题是;他本人尚能够清醒地看到这一点。精神生活的重压;从两个方面轮番对他发动袭击:其一是通过一名被原子弹吓破了胆的渔夫的纠缠而展开;渔夫自杀的冲动深深地感染了牧师;也使得牧师的恐惧变本加厉;另一个力量来自于深爱着他的女教师;她的爱情对牧师来说更具有讽刺性。她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牧师的麻木、空洞、腐朽。在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得一遍又一遍地向他的上帝求援;同时;一遍遍地喃喃自语:上帝沉默着……上帝沉默着……上帝沉默着……    
    在拍摄《沉默》三部曲之后;所有直接对上帝的发问包括神秘的超自然的意象;都从他的作品中消失了。“我与整个宗教上层建筑一刀两断了。上帝不见了,我同地球上所有的人一样成了茫茫苍穹下的独立的一个人;同时也感到十分激动。”他的兴趣转移到了日常生活、婚姻、文化批判等一系列世俗主题上来。然而;严格地来说,他的有关上帝的思考并没有完全销声匿迹。它只不过改变了思考的路径和形式;或者说;它被日常生活化了。上帝存在的象征让位于生活意义的隐喻;真理让位给真相;各种超自然的力量让位于时钟所象征的时间。但日常生活的真相、生命的意义、个人痛苦获得抚慰的途径;甚至人与人交流的可能性成了另一类问题;正像《魔笛》中的神对王子的答复一样;世界仍然是缄默不语的;心灵是封锁的;一切重又归于沉寂。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被各自的局限压得喘不过气来;既无力支配自己的命运;也无法对别人施以援手;最为常见的生活状态就是冷漠;各人仍然处于孤绝状态。    
    波·魏德堡曾批评伯格曼在影片中反复谈论上帝;用有关上帝的思考来代替人与人之间最为迫切的问题;因而歪曲了瑞典的民族性格;故意制造有关瑞典的低劣的神话来迎合外国人的口味。这一批评在我看来是有欠审慎的。因为上帝、真理、获救、生命的奥秘、日常生活的意义在伯格曼那里始终是同一个问题。应当这样说;伯格曼并非是从抽象的上帝概念出发来演绎日常生活;而是相反;他从日常生活中个人的孤立无援被迫导出了对上帝的发问。


大师印象伯格曼的微笑(2)

    说话    
    有一次;伯格曼偶然看到剧组的两位女演员伸出各自的手在阳光下比较。她们也许只是出于好奇;比一比谁的手长得更好看。可这一场景深深地迷住了伯格曼;他觉得两个女人在阳光下比手;简直是太富有诗意了。他几乎立刻决定将为这一场景写一个电影剧本;并把它搬上银幕。问题是;实际拍摄出来的电影(《假面》[1966])却并未表现出相应的诗意;最初促使他创作、给予他灵感的那个核心场景在影片中也并未占据突出的地位。但在“阳光下比手”作为一个比喻;还是糅进了《假面》的创作中。在伯格曼看来;也许两个女人伸出的不同的手可以被看成同是一双手;因为在阳光的照耀下;两双手同样优美;看不出区别;推而言之;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我觉得;在创作之初;伯格曼显然已经打算将这两个女人合二为一了。有些评论者认为;《假面》是伯格曼最好的影片;我以为;把它称为伯格曼最令人费解的影片也许更合适。伯格曼从来都拒绝直接评价和解说自己的影片;从一个单纯、优美的画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影片显然偏离了他的初衷;但我们如果把它放到伯格曼一生的创作中去考察;还是能够看到主题上的承继关系。    
    女演员伊丽莎白在扮演一个心理病态的角色时突然变得沉默不语。她是精神上出现了什么问题;还是故意不说话;导演自始至终都没有交代。医生建议她去海滨疗养;一个名叫阿尔玛的护士陪伴着她。在疗养过程中;伊丽莎白始终一言不发;而阿尔玛则向伊丽莎白谈起了自己的身世;絮絮叨叨;没完没了。而且阿尔玛所谈论的内容与整个剧情看不出有什么关联。开始的时候;她只是为说话而说话;不连贯的、没有意义的台词充斥了整个影片。到了后来;阿尔玛发现她所照顾的对象竟然没有说过一句话;这一点连她也感到不安;尤其是当她从伊丽莎白的眼神中看到了傲慢与冷漠时;她变得愤怒了。她开始千方百计地引诱伊丽莎白说话;自己也变得歇斯底里。她发现伊丽莎白在写给医生的一封信中用轻蔑的语言谈起自己;遂开始粗暴地强迫后者说话;甚至威胁用沸水去浇她;最后;伊丽莎白说出她在整部影片中唯一的台词:没有。    
    伊丽莎白对阿尔玛的确拥有某种程度的优越感;但这种优越感在某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