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末1909-第2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掣肘颇多,这也就造成了督抚尾大不掉,罔顾中央的现象屡屡发生,为将来的军阀混战埋下了祸根,在清朝覆灭前夕,官员结交革命党早就不是什么稀罕事,甚至还有人出主意,把西藏割让给革命党做“实验”,这短短三年,当真是怪诞频出。

    “这样吧,麻烦马老,把蔡元培召回国内,若此人真有真才实学,本督会酌情重用。”叶开直接说道。

    “老朽定当竭力。”马相伯回答道。

    “这件事先放一边,今天把诸位叫来,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虽然上海高等学堂不少,但创办的时间最多也不过一二十年,底蕴浅薄,规模不大,跟西方的大学相比,差距明显,所以本督想着,能否仿照西方制度,把‘公学’改为‘大学’?”

    叶开这么一提,底下响应纷纷。

    截止到1911年前,中国还没有正经的大学,虽然地方和中央有不少大学堂,但严格意义上讲都算不上大学,就拿京师大学堂来说,除了基本的教育功能,还兼顾一定的行政功能,更像是“国子监”,而建立大学,一直是叶开心里考量的事,借这个机会,他提出来和各位商讨商讨。

    马相伯是多年的教育家,又是法国天主教会神父,精通西方的教育制度,创办大学也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叶开说完,他立马附和。

    “唐校长呢?”叶开问。

    “我虽然赞同,但南洋公学要改成大学却有些困难。”

    唐文治自有苦衷,南洋公学创办之初是为了给培养实用人才,属于大学,高中,技校,师范学校的结合体,真要一锅端的改成大学,还真有些麻烦。

    “既然这样,那就一分为三,把南洋公学分为三块,分别是大学,师范院校,和专科技术学堂,唐校长,你看怎么样?”

    “新大学就叫交通大学吧,取天地交而万物通之意,师范学校地处华东,就叫华东师范大学,而专科技术在于‘应’‘用’二字,就叫应用技术大学吧。”

    唐文治不时点头。

    剩下两家,震旦公学和同济工医学堂,一家是法国人办的,一家是德国人办的,分别改成震旦大学和同济大学,再加上复旦公学改成的复旦大学,这一下子就有了六所大学。

    虽然六所大学看起来不少,但目前为止也只是换个名而已,要想改造成功关键还得靠钱,而这一点叶开也初步想好了。

    “办学经费暂时拟定从上海海关的祱银里抽取,一年大概有五十万两,剩下的要是还不够,本督在动员百姓商户们募捐,等大学办起来了,将来可以在浦东营建新校区。”

    叶开这般回答可算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办大学要是没有钱,那可真是巧妇难捉无米之炊。

    叶开清楚,办一流大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要有几十年铺垫,但不管怎么说,到了这个时代,能提早一点是一点。

    “你们办学要注重十六个字,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捍卫真理,为国为民。如此,才当得起大学中那个“大”字。”

    叶开最后的话,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料理完这件事,等回到总督署时,已经临近傍晚,韩翠儿挺着肚子在等叶开,饭菜已经备好了,还热着。

    或许经历了今天的事,不由得想起了以前的时光,叶开吃饭的时候老是走神。

    “也罢,也罢。”

    一伸筷子,叶开疯狂扒起饭来。

    再有两三天,戴鸿慈就要到了,接下来的联合审理,注定会耗神又耗精力,肚子可不能饿着。(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三章 联合审理

    (第一更)

    十月底,法部大臣戴鸿慈抵达上海,同行的还有副大臣侍郎,司丞,文员,以及中央大理院的高官,多达七十多人,规模可谓庞大。

    他的到来也就意味着中外联合审理正式启动,这场审判,戴鸿慈是中方总负责人,叶开作为地方督抚协助审理,外方负责人主要是各国驻沪总领事,租界公董局和工部局的总董,地点位于法租界内的会审公廨(法院),开庭日期定于三天后。

    经叶开安排,戴鸿慈一行人下榻石园饭店,晚上六点多钟,他亲自去见戴鸿慈,当面商讨接下来的案件审理。

    整整半吨重的资料,文件,案底被同时运到了饭店大堂,这三天内,他们哪也别想去了,必须要在开庭审理前看完,工作量可谓不低。

    叶开进到戴鸿慈房间,遣退了其他人,有些话只能在这里说。

    “光儒兄,审案的文书都在这里了,整整一大车,还有一些只能我亲自交给你,都是些绝密材料,可能牵涉到上面的人。”叶开的表情有些凝重,说话的声音也拘谨起来。

    戴鸿慈一下子就明白怎么回事。

    稍微缓了缓,他问道:“都是哪些人?”

    “从升斗小吏到食禄大臣,该有的人都有,名字我不便说,改天把这些绝密文件送来,光儒兄自己看吧。”

    叶开点到为止,没有直接说下去,这些东西一旦走露风声,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只能日后再细细详谈。

    在整个逮捕活动中,叶开抓的人不下五百,而直接或者间接牵扯到的人超过千人,从他们的嘴里叶开撬出了不少秘密,这些秘密已经远远超出案子本身,股票投机之所以能持续五年之久,中间经过了多少双手,多少个关卡,不可能没人查觉,它之所以能积攒起如此庞大的泡沫股市,乃至于最后的聚沙成塔,一定有人在保护,从初步审理中得到的答案,也印证了叶开此前的猜想。

    其中涉及到了大量的官员**和权钱交易,数额触目惊心,有的人就堂而皇之的坐在内阁里,充当他们的保护伞,这些红顶商人后台,堪称坚不可摧,而这些也基本上是从李经楚嘴里抖落出来的。

    事实上,在查察股票风潮的后期,叶开就把侦查方向转向了这一领域,动用了情报厅在京城,天津,上海,武汉等地的力量,寻着这些线索,一路查下去,得到的东西更加令人吃惊。

    看到回报而来的调查结果,叶开当时也不经喟叹一声,如此国家,焉有不亡之理?

    “赉臣,你觉得这场案子,该怎么审?”

    被叶开这么一说,戴鸿慈也清楚这场案子不能按原先那样审下去,必须要更改审理策略。

    “光儒兄,你是出洋五大臣,又掌司法权要,对洋人的审案过程想必也清楚的很,洋人审案子必要有律师,检察官,动不动还要上诉,所以,案子要想完结,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都有可能,如此一来此案必定旷日持久,而上海的经济发展也必受之影响。”

    案子牵扯到的有不少是银商联合会的人,如严义彬,陈逸卿,不管是证人还是被告,如果频繁应诉,势必会对正常工作造成极大影响,而现在银商联合会刚刚走上正轨,可缺不得他们。

    “你的意思是大事化小?”戴鸿慈揣测了一下叶开的话,嘀咕道。

    “不”

    “该怎么审还怎么审,良某绝不是让光儒兄为谁行方便,我意思是把一件大案拆成若干小案,一块一块审,一块一块结案,这样以来,就不会造成涉案审理旷日持久了。”

    “一块一块。。”

    说实话,这倒是个好策略,也减少了案件的审理难度,戴鸿慈点点头,默许了叶开的建议。

    “至于我说的‘绝密’部分,恐怕要等到最后了。”叶开压低了声音。

    戴鸿慈清楚,再度点了点头。

    简单谈了谈后,叶开起身告辞。

    。。。。。

    考虑到整个审理过程又臭又长,叶开只好沉下心来,把心思转到浦东新区上。

    再回去的路上,他又得到了一个好消息,武备厅的杨文恺已经抵达了上海,奉叶开的命令接管江南制造总局,执行改组的任务,按照接下来几天的安排,制造总局的一些基础设施,将会被分裂,拆解下来的机器,设备,也会由货轮运到了指定地点。

    有李平书的协助,杨文恺的工作势必会顺利一下,同时,改组之后的制造总局,将专门用于军事武器生产,直接纳入武备厅的统一调度下,和北方的三个兵工厂形成优势互补,为叶开接下来的新军计划生产大量低成本的枪械,作用不小。

    经过这么一番改组,叶开梦寐以求的重工业体系也算有了一个影子,当然,这点家当还远远不够,工厂规模还偏小,设备也略显陈旧落伍,但起码也算聊胜于无了,至于扩大规模的事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