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末1909-第1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这层危机感。

    先集权,再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利益集团的枷锁,这种做法本身并没有错,但问题是,你的集权在民众的眼中是专…制,是毒瘤,是顽固,在革命党的眼中是违背世界潮流,是倒行逆施,是无可救药。就这样载沣一下子站到了舆论的对立面,千夫所指,成为一个**没落王朝背书人。

    到最后,权没有集成,因为他根本没有慈禧那样的手腕和权威,立宪也没有搞成,因为所有人根本没经过一段铺垫期和必要的思想准备,只有那些疆臣代表下的地方势力偷着笑,江山白白丢了,他们权力再没有了约束,利用手中的军队和财权自成一体,然后短短几十年间,中华大地出现了数也数不清的大小军阀,中央和地方,民间舆论和政府政策,这两种矛盾,是载沣怎么也走不出来的困境。

    拿着这些电报纸,载沣的神经一刻也放松不下来,这些致电督抚的名单中,一个人的名字让他的心头突然一颤。

    直隶总督岑春煊。

    端方被罢免之后,几易其人的直隶总督被又空缺了下来,按照叶开的主意,新的人选择定为岑春煊,因为丁酉政潮之后,岑春煊斗败被赶出了京城,于是乎这位赫赫有名的“官屠”就和奕…劻、袁世凯结成了政治死敌,所以,这次调岑春煊入津纯粹是恶心奕…劻,外带着借他的手肃清残留在直隶府的北洋集团势力。

    交给岑春煊的任务办的十分顺利,北洋军要么已经被叶开的军谘制度同化,要么被外调东北,蒙古,少了北洋集团赖以生存的土壤,岑春煊做起事来就更加没有顾忌,到任之后,充分发挥“官屠”本质,一口气弹劾了七十多位官员,而载沣也见缝插针,弹劾书看都没看就一一恩准,到此京畿之内,北洋集团荡然无存。

    这件差事干得好,并不代表岑春煊彻底倒向了载沣,岑春煊什么牛脾气,恐怕没有人不知道,他能让慈禧又爱又恨,也能让慈禧狠下心来抛弃,归根结底,是因为岑春煊有自己的政治主见,在请愿团的问题上,这位“官屠”显然就和载沣产生了重大分歧。

    岑春煊与立宪派内外呼应,上奏顺应民情,速开国会,并严词提醒朝廷“大局危在旦夕”,一旦“湮之决之,奔溃千里”,呼吁尽快实行立宪,摄政王不应拖延观望。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载沣怎能不火冒三丈,把这些电文一通看下来,里面写的无非都是一个意思,请摄政王审时度势,顺应舆论,以免犯下众怒,好像自己才是唯一阻挠改革的人,盯着这些矛头暗指的字眼,载沣就差说一声本王心里苦啊,你们要骂骂别人去。

    费尽心思却依旧摆弄不好的局势,正深深困扰这个现年只有二十六岁的年轻人。

    他叹了一口气,抬头望向窗外,高墙禁锢下的紫禁城上空只有那么一小块,视线也到了尽头,而在那同一片天空之下,那更广阔的地方,是一大帮人山人海的民众请愿的场面,而他们声嘶力竭喊着的,是载沣怎么给不了他们的东西。

    改革的主导权是应该掌握在政府的手中,还是应该掌握在请愿团的手中?这个问题放在今日似乎不难得出答案,但在当时,这就一个政治死结。

    载沣的对立面是庞大的士绅,作为沟通上层阶级和底层劳苦大众的群体,它是中国特有的一个阶级,既位于统治阶级的最低端,也是被统治阶级中的佼佼者,既可以通过科举制往上走,也可能经营不善走下坡路,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身份致使他们走上了历史舞台,在这场全民立宪的欢宴中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一旦国家立宪,他们是最大的获益者,统治阶级的盘剥从此消失,而他们也可摇身一变,通过国会政…党成为国家的主人,所以他们才会这么急迫的制造一起又一起请愿活动。

    以士绅为主体的请愿人士,凭借着他们手中有巨大的社会资源,和极广的人脉,让这场在京城里爆发的大规模活动不断发酵,影响力一天比一天蔓延,除了各地督抚之外,在请愿团发起人张謇的撮合下,各省组建了咨议局联合会,以联合会的名义要求朝廷尊重民意,速开国会。与此同时,民间请愿活动也愈演愈烈,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京城范围内,各省份的商会,学会,农会也纷纷发出声音,京津学生跟着加入了请愿团,不断朝载沣呐喊,事情发展到最后,就连洋人也加进来凑热闹,用报纸连篇累牍的报道请愿团基本诉求。

    所有人都在等着载沣的抉择。

    外有督抚的施压,内有请愿团呼声不断,局势对政府也来越不利,载沣不可能视而不见,一场涉及清廷最高层成员的紧急讨论会,就在这种背景下展开了。

第一百四十一章 回应

    (六一可能要上架,公众章节140+也算少见了,到时候一定会爆发,求大家首订,明天只需一毛钱,圆滑沥沥多年来的一个梦想,拜谢,拜谢,再拜谢!)

    =====================================================================

    军机大臣世续,载泽,戴鸿慈,鹿传霖。大学士王文韶,昆冈,孙家鼐,还有皇族要员肃王善耆,贝子溥伦,以及各部尚书,预参政务大臣等,参加会议的大臣包括了各个领域,几乎涵盖了最高权力圈里的所有人,虽然这些人当中少了领班军机奕…劻的身影,但既然有别人来了,自然会有人代表他的态度。

    满朝文武齐聚一堂,再结合当下的状况,会议的主题不言而喻,就是为了解决眼下京城中如火如荼的请愿运动,他们中有不少人,像鹿传霖,载泽,戴鸿慈,盛宣怀等等都接到了请愿团的代为上奏的请求,对这次的运动的具体情况就了解更甚了。

    这些官员一碰头就开始议论纷纷,请愿团的声势这么大,又遍及大江南北,这种以施压政府为目的大规模的群众性活动几乎前所未有,也只有在这个极特殊的时代才有可能发生,所以,载沣还没有到场,这里就响成了一团。

    叶开自然在列,作为最高统治者提拔的政务大臣,他虽然算破格加入了这种高级别会议,但没有人会轻视他的地位。手握兵权,叶开的分量不容小觑,这种有军方背景到了哪个年代都是各方忌惮和拉拢的人,不过,到场的二十分钟内叶开只是偶尔交谈,大部分时间都保持沉默,耐心的用眼睛和耳朵去探查着这次会议的风向。

    在来之前,载泽,戴鸿慈,盛宣怀和叶开这四个人的小集团就进行了一次讨论,针对这次请愿风波,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速开国会”的请求不切实际,朝廷仍然应该按照既定的过渡路线执行下去,也就是说他们对于请愿团的呼声采取了回绝态度。

    这一点,这和叶开观察到的会议主基调刚好吻合。

    “摄政王到!”

    太监高声报出,载沣终于来了,他落座之后,这次会议也正式开始。

    “诸位亲王,贝子,大臣,现在京城里的状况都看到了吧,请愿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各地督抚也联名致电,这件事究竟改怎么处理,你们都张口议一议。”

    载沣中规中矩的说道,目光扫了一圈,这些人当中没有奕…劻的身影,这种场面还真是不多见啊。

    “臣觉得民意不可违,既然请愿声势如此张发,人数也达上万人之多,那倘若朝廷不予理睬,言辞惩拒,民众悻悻而归,届时怨声沸腾,乱党也会趁机而起,对我大清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以老臣的看法,既然国会要开,那不如现在就开,早一天开,民间呼声就消停一些,也好让那些革命党无话可说,国家自然稳如泰山。”

    大学士王文韶抢声道,他的观点态度明显偏向了请愿团一边,不过他依旧是站在朝廷的立场说话,在他看来这次请愿风波不亚于一次****,一旦处置不好,必然会横生出意想不到的灾祸,大清这艘破船已经饱经风雨勉强维持了几十年,好不容易挺过了来自外部的威胁,这时候内部再不能有什么破洞,王文韶从这件事中看到了隐藏的危机。

    他一发言,底下就有人就不同意了,翰林元老孙家鼐出来说话。

    “老臣以为万万不可,常言道欲速则不达,宪法大纲已经颁布,九年立宪也已经公布天下,循序渐进,立宪自可达成,倘若现在朝令夕改,那朝廷威严何在?法度何在?信义何在?试想各省咨议局请愿,今日要速开国会,明日要责任内阁,那后天说不定就要大臣们通通下台,万事都由着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