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奋斗在红楼-第1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擦。这意味着阻力很大啊。贾环想了想,道:“姑且试试看吧。”

    贾环从书桌边抽出一叠订好的纸张,这是他这两天整理好的防疫条例。防疫的事情,书院救灾时他就写好了的。只是没有系统的整理出来。当时,山长还吩咐他要整理。可惜后来一连串的事情发生。先是窑工,后来病倒。最近才开始做。

    “哈,贾师弟,你还在养病,就不要做这些复杂的事情了。”公孙亮接过来翻了翻,看着贾环俊逸的字体,摇头劝道。

    “也没多废脑子。只是整理,补充了一些东西而已。”给关心着,贾环笑着解释一句,和公孙亮一起出门去曲水院找山长张安博。

    曲水院格局雅致,幽静。可惜给窑工住过后,近乎残破,有些狼藉不堪。

    晚间七八点许。山长张安博还没有休息,在书房里读书,见书院里最得意的两个弟子来访,笑着让他们落座,“文约,贾环,所来者何事?”

    贾环将防疫条例奉上,道:“山长,我以为这份条例要推广开,最好还是要由朝廷出面,我们书院起不了那么大的作用。”

    山长张安博是个宽厚的性子,不擅长实务,但不代表他糊涂,深深的看贾环一眼,伸手虚点了点贾环,“你啊…”

    他这个弟子性情、能力都是一流的,上上之选。但就是没有兼济天下的想法。只想过自己的小日子。无关的人,管都懒得管。这实在是让他有点摇头。

    山长张安博收下防疫条例,喝口茶,道:“我与朝中何大学士是好友,这份条陈我会力促推广开。”功劳在不在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可以减少瘟疫的发生。

    贾环就笑了笑。

    山长张安博道:“文约,你最近也没心思读书。不要外出散心了。帮贾环把书院、东庄镇重建的事情完成。”

    公孙亮答应下来,“好的,恩师。”

    …

    闻道书院、东庄镇的重建,一直是按照贾环的思路在进行:以工代赈。简单的说,就是让乡民、窑工们以劳动来换取粮食。

    同时,贾环鼓励他们搞副业。现在才九月初,种粮食肯定来不及了。但是在田地里种种蔬菜,养鸡鸭鹅猪还是可以。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伐木,重建住处、修筑道路,已经清理尸体,防疫。

    按照贾环的规划,闻道书院重建,要将土地面积扩张三到五倍,将东庄镇东的土地都涵盖进去。东庄镇的重建,要将10里外的刘家湾涵盖进去。

    东庄镇原本的常住人口不满一千人。而现在仅仅是乡民、窑工加起来的人都有一千人,还要算上闻道书院近两百人。

    而贾环自信能够扩张计划的原因,就是闻道书院的存在。今年闻道书院中了20个秀才。闻名京城。这相当于后世的重点高中。要依托于重点高中打造一个小镇,还不容易?

    教育产业是一块大蛋糕。

    贾环的赚钱计划就蕴藏在东庄镇的重建计划中。当年上……海有谚语: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后来浦东寸土寸金。对于掌握了类似于市政规划权力的贾环来说,要赚钱很容易。

    公孙亮第二早上睡眼惺忪的来找贾环。贾环已经吃过早饭去东庄镇上溜了一圈回来。和公孙亮就在闻道书院的大门口商量。

    从京城延伸出来的官道,从10里外的刘家湾向西指向约50里外的雁堂村。那里有煤窑。而官道西北向的刘家湾、东庄镇、闻道书院这里只有山路。贾环的意思是将这一大片土地都涵盖进去,建立一个以书院为体系,毗邻官道的繁华小镇。

    贾环的思路很大,公孙亮有点咂舌,想了想,道:“贾师弟,咱们是不是要跟官府商量商量,得到许可再动作。”

    贾环就笑,“官府进来我们书院还分什么利益。总不能赈灾一回,权当做了善事吧?皇权不下乡,这是历朝历代的规矩。

    再说了,我了解过。江南那里,就有很多这样自发汇聚起来集镇,都是有当地的豪族、商会包税。完成税收,官府根本不管。我们现在就是要做这样的事情。

    当然,会有很细节问题需要处理,但有足够的土地、空间来回旋,一定可以解决。公孙师兄没忘记书院还欠着银子的事情吧?”

    “啊…,当然没忘。贾师弟打算怎么解决?”

    “以房屋、店面、土地等置换。我们现在掌握着粮食。可以兴建足够多的房屋、店面,圈下足够多的空地…”

    贾环一一给公孙亮说着,最后道:“当然,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要先解决团队的人手问题。毕竟,大家还需要读书。”

    公孙亮一听,立即笑着摇头,“贾师弟,这你就别担心了。以你现在在书院的声望,只要招呼一声,我敢保证,现在在书院的弟子都会来。”

    这话说的贾环愣了一下,随即笑了笑。他一直很抗拒名声这种事情。导致他现在的心态还没有适应过来。确实如公孙亮所说,他现在登高一呼,应者景从。

    …

    当天下午,贾环、公孙亮两人一一去拜访山长、讲郎,征询让书院弟子帮忙做事的意见。出来做事,功课肯定会落下。

    其实书院一直有团队在维持秩序,但规模正在逐渐的缩小。因为下雨,精英弟子都去参加院试,外加贾环病倒,重建工作一直进行的很缓慢,工作量小,自然不需要那么多人手。

    而且,学生自然也是以读书为主业。

    贾环现在要主持大规模的重建,要组建团队,肯定是要识字的人。除了书院有这资源外,要在乡民中招募大量识字的人实在不可能。

    吴讲郎几人有些意见。即便童子试刚过,即便明年是乡试年,但弟子们的功课实在不用该放松。

    山长张安博支持贾环的想法,道:“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在书院没建好,外面的乡民怎么安顿,朝廷不给说法。大家也没心情安定下来读书。我们不管,说不定乡民又要闹事。”

    又对贾环道:“书院弟子帮忙,最多这一冬的时间。等乡民安顿下来。到明年,形势就稳了。我看的你重建计划,没三五年难见成效。届时,你另外招募一批人去完成你的重建计划。”

    他前些天根本没仔细看贾环的计划。他是支持贾环的。但不能耽搁弟子们的学业。

    贾环哭笑不得的点头答应下来。

    山长根本没有意识到书院在这重建里面能攫取多大的利益。真的全让给他一个人独吞啊?(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七章 从头越(二)

    孔夫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贾环并没有独吞重建东庄镇红利的想法。以他的性格,这种事情他做不出来。书院救灾,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做人要有原则、底线。

    下午和山长、讲郎们将事情定下来后,贾环并没有再去和山长啰哩啰嗦的解释里面的经济门道,而是去和大师兄公孙亮商量。

    以贾环的名义在书院张贴招募的告示只贴了半个下午,当天晚上柳逸尘、姚纬、秦弘图、易俊杰、都弘等人分批到贾环居住的偏厅拜访,纷纷表示:算我一个。

    九月十二日上午,贾环借用书院明伦堂开大会。一如前不久救灾的时的那样。书院的弟子驾轻就熟的汇聚起来。所有还在书院读书的弟子全部前来,总计135人。

    再加上对贾环做事感兴趣的骆讲郎和叶讲郎两人。

    其实,按照组织原则,贾环应该要避免在人数如此众多的会场上抛出议题。特别是关系到各人利益分配的议题。他应该是先与核心团队商议好,再来提出。

    但,首先,贾环有足够的威望引导会议气氛走向。其次,贾环对他自己的分配方案有信心。

    秋季上午,天空澄澈。妙峰山下的山林浸染,苍绿、金黄,分层铺陈开。清凉的阳光落在青瓦屋檐,带一缕秋天的悠然,或者轻松。

    明伦堂中,书院的士子们四面围坐。

    贾环坐在书桌边,朗声给大家介绍着情况:“我首先要大家说明参加书院、东庄镇重建工作的第一个好处:我已征得山长、讲郎们的同意,参加重建工作的同学,今年冬天不用读书。”

    “哈哈。”明伦堂中顿时响起一阵欢快的哄笑声。闻道书院的学习生活非常的紧迫、压抑。半个月一考。以成绩定待遇。

    骆讲郎和叶讲郎都是笑着摇头。这帮弟子!

    贾环等大家笑了一会,再接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