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大文豪-第1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们三个继续玩吧,我没工夫和你们来一场四人行。

    林徽茵知道林子轩在担心什么,向他保证不会再发生刚才的事情了,要好好排演,给泰戈尔献上一台精彩的演出。

    看到三人坚定的模样,林子轩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答应下来。

    他大脑里有搜索功能,记忆台词完全没问题,刚才看了他们的排演,记住了走位和说话的语调,只是模仿的话很容易上手。

    这让其他三人诧异不已,只是看看就能记住台词,不要这么天才好不好?

    林徽茵穿着一身印度女人的长袍,头上裹着头巾,一口流利的英语,表演时神情专注,眼神灵动,很有演戏的天赋。

    林子轩觉得就算是演电影,她也能成为明星。

    诗剧讲述的是王子和公主的爱情故事,自然少不了搂抱在一起的场景。

    林子轩有点尴尬,特别是在两个男人的注目之下,他总算是了解刚才张歆亥的感受了。

    林徽茵倒是泰然自若,斜倚在林子轩的怀里,用饱含感情的语调说出台词,非常具有演员的专业精神。

    林子轩一想自己也不能表现的非专业啊,那就豁出去吧,一切都是为了艺术。

    于是,排演继续下去。(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一章 此间的北大

    林子轩来到北大,打听沈丛文,因为稿纸上并没有沈丛文的住址。

    他没有去找北大的老师,而是直接找学生打听。

    这种做法在后世是很难想象的,后世的北大至少有数万名学生,细分为几十个科系,就算是找到科系也不一定就能找到一名没有在学校里注册的旁听生。

    但此时的北大只有大概一千名学生,教职工不过百人。

    学生可以直接到校长办公室谈事情,基本上做到了平等交流,风气开放。

    北京大学设为文学院,理学院和法学院三个学院,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较为自由,课堂上的惯例是:来者不拒,去者不追。

    换句话说就是爱听就听,不听就走。

    教授都很有性格,学校也没有硬性的考核任务,他们不怎么关心下面听课的都是什么人。

    这就给旁听者创造了极大的方便,因为都漠不相关,所以来去都没人在意与过问,更不会有人盘查。

    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学期,上课常在一起,哪些是选课的,哪些是来旁听的,不知道;哪些是本校的,哪些不是,也不知道。

    这种做法看似随意散漫,却体现了包容的精神,这才是大学应该有的样子。

    不是关起门来自己说是高等学府,那就真的高等了,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在北大的旁听生中出现了很多出名的人物,他们是北大值得骄傲的资本。

    林子轩来到了文学院,也就是北大有名的红楼。

    红楼因为建筑的主体用红砖建成,红瓦铺顶而得名,始建于1916年,是北京大学的校部、文学院及图书馆的所在地。

    红楼为砖木结构建筑。平面呈工字形,楼高四层,有半地下室。

    半地下室设有印刷厂,《新潮》、《国民》、《每周评论》等新文学刊物就在地下室的红楼印刷厂印制出版。

    这里还集中了新潮社、国民杂志社、新文学研究会、哲学研究会等许多革新团体。

    第一层为图书馆,第二层为行政办公室, 第三、四层为教室。

    林子轩看到北大图书馆。不由得想起了后世一个北大拖欠图书管理员工资的事情。

    这件事其实是个误会,北大没有拖欠图书管理员工资,拖欠工资的事情发生在上海。

    1924年,那位曾经的北大图书管理员在上海担任秘书,负责一些文书工作,月薪是120块大洋,当时一起工作的邵力字和向警宇的月薪则为80块大洋。

    可能因为活动经费紧张,这笔工资就没有落实。

    林子轩刚上楼便碰到了在北大教书的周作仁,红楼的第二层正是教师的休息室。

    他昨天在北大的演讲虽然还没有刊登在报纸上。却早已在北大传开,特别是最后的那首词更是广为流传,不少人甚至到大礼堂去参观林子轩的笔迹。

    那首《沁园春》算是出名了。

    林子轩和周作仁闲聊几句,表明来意,要找一位在这里的旁听生。

    周作仁就找了一位自己的学生带着林子轩到楼上的教室里看看,他们这些教授不会去记学生的名字,除非是特别有才华的学生。

    此时的沈丛文基础差,还没展现出自己的写作才华。自然不会引起北大教授们的关注。

    沈丛文在北大旁听了大半年的时间,有不少人知道这么个人。便指给了林子轩。

    林子轩没想到会这么顺利,他原本以为旁听生不住校,或许不会被人熟知。

    而且,沈丛文怕是还要挣生活费,不一定每日都在北大听课,想要找到需要费一番周折。

    想不到沈丛文正在听北大教授马优渔讲授的音韵学。马优渔是古文大家章泰炎的弟子,古文功底深厚,在北大国学大师中颇有声望。

    他有个女儿叫做马决,1910年出生。

    马决在三十年代被公认为北大的校花,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校花和她相比都黯然失色。

    那么她有多漂亮呢?

    马优渔一位学外语的朋友曾这样赞美:“像大理石雕出的那么美”。

    据说马决在北大读书时。每天收到十几封情书,甚至有装订成本的。

    重点是鲁讯和马优渔是同事,而鲁讯和马优鱼的女儿马决有七年多时间的书信来往,在鲁讯的日记中提到马决共有五十三次之多。

    后来,马决结婚了,鲁讯知道后就把原本打算赠送给马决的一本书让朋处理掉了。

    自此以后,两人就不再联络。

    林子轩没有喊沈丛文出来,而是站在外边听着,他的古文不怎么好,听听课也有益处。

    大概半个小时,课程结束,学生们离开,他才喊住沈丛文。

    沈丛文没想到林子轩会来找他,有点不知所措,他昨日听了林子轩的演讲,觉得应该学习一点传统文化,就跑来听国学大师的课程。

    在这个时期的北大,国学并不热门,新文学才算是热门。

    沈丛文以往听得都是新文学和外国文学的课程。

    林子轩不想被人围观,便带着沈丛文离开了北大,毕竟有不少学生听过他昨日的演讲。

    他虽然走了,却留下了一桩逸闻趣事。

    那就是站在教室外边半个小时,没有贸然打搅里面的讲课,这是对讲堂和里面讲课老师的尊重,以林子轩如今的声望这么做难得可贵。

    这是一种基本的礼貌,尊重都是相互的。

    北京大学附近有不少档次不高的馆子,适合学生用餐和聚会。

    林子轩随便选了一家,找了一间包厢,叫了饭菜,询问了沈丛文如今的处境。

    和他记忆中的差不多,沈丛文虽然还没有窘迫到需要救济的地步,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那种,经济上颇为拮据,经常到同乡那里蹭饭。

    两人在馆子里吃了饭,林子轩拿出那叠稿子,给沈丛文讲了起来。

    他在上海大学讲过如何写作的课程,指导此时的沈丛文没什么问题,他给沈丛文指出稿子里的问题,那些需要修改,应该怎么修改。

    这一谈,就是一个小时的时间。

    “我之所以和你讲这些,是因为我看得出你是真心写作的,而且很有天分。”林子轩最后鼓励道,“你如今还在模仿的阶段,但想要成功,就要有自己的风格,当别人看到一篇文章,就能分辨出这不是鲁讯写的,也不是郁达浮写的,而是你沈丛文写的。”(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二章 幸福来的太突然

    沈丛文这一年多的时间过的可以说是颇为心酸。

    他在家乡看了几本《新青年》杂志,受到新思潮的影响,便决定脱下军装,前往北平。

    他也是厌倦了家乡军阀混战的局面,见到周围的朋友接连死去,想着自己还没有到远方看过那些风景,就做出了这个决定。

    他当时想的是再不济也可以在北平当警察,然而,他那里想得到大城市生活的不易。

    沈丛文到北平的时候身上只有几块钱,没有文化,在社会上没有关系,想要找份差事都不容易,之后都是依靠朋友和老乡的接济,就这样混了下来。

    期间,他也动摇过。

    看到奉军招兵的旗子就想着还是当兵去吧,但走到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