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大文豪-第1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这篇散文式的小说还是有着诸多的亮点。

    他朝后翻了翻,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终于看到了作者的名字。

    “写于1924年4月13日,沈丛文。”

    林子轩看到这里恍然大悟,原来正是《边城》的原作者。

    沈丛文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北漂一族。

    他生于1902年,小学毕业,早年在湘西投身军伍,参加军阀混战,看惯了生死,终于觉悟,脱下军装,来到了新文学的起源地北平。

    1922年,沈丛文来到北平,本想考取燕京大学的国文班,可他的文化底子太差,没有被录取,只好在北京大学旁听。

    北漂的日子非常艰辛,可以说是连吃饭都成问题。

    他准备写文为生,朝着北平的各大报社投稿,却没有一家报社愿意刊登他的文章。

    北平《晨报》副刊的主编孙福园甚至在一次编辑会上,把沈丛文的一摞投稿当众扔进了放置垃圾的纸篓之中,并讽刺说这是沈大作家的稿子。

    这里面有多种原因,一是当时沈丛文的文章还不很成熟,二是沈丛文的文章和孙福园主编副刊的理念不合。

    这里还有一段郁达浮和沈丛文的故事。

    1924年冬天,沈丛文无以为生,饥寒交迫,便写信向着北平不少文坛名家求助,只有郁达浮接到信后前来看望了沈丛文。

    郁达浮在了解了沈丛文的窘境后带着他吃了顿饭。

    这顿饭用了一元七角钱,郁达浮拿出五元钱付账,把剩下的三元三角钱给了沈丛文。

    郁达浮还写了一篇著名的《给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发了一顿牢骚。

    并劝说沈丛文不要想着读大学了,文凭没有用,读了大学也找不到工作,要么回湘西老家,要么做贼好了,生活比上学更重要。

    随后,郁达浮向《晨报》副刊推荐沈丛文的文章,让北漂的沈丛文慢慢步入了文坛。

    那个时候《晨报》副刊的主编已经不是孙福园了,而是换成了刘勉济和翟世映。

    可以说,沈丛文在北平的前几年是极为窘迫的,甚至到了需要人救济的地步。

    由此可见,北漂有风险,入行需谨慎。

    但谁能想到,正是这位小学毕业的湘西青年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非凡的作家。他的文章别具一格,带着乡土气息,却异常的优美,甚至入围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名单。

    林子轩拿着这叠泛黄的稿纸,想了想。

    直接给钱帮助沈丛文摆脱困境,这法子简单有效,不过可能会伤害这位湘西青年的自尊。

    不如发表他的文章,给他稿酬来的合适。

    当然,沈丛文的文章还需要修改一下,想想自己能够修改未来大作家的稿子,林子轩也算小有成就感,谁让沈丛文现在的文章不成熟呢。

    回到住处,他先把今天演讲的内容整理出来,投到《晨报》的副刊上,然后修改了沈丛文的稿子。

    他准备明天去见一见这位来自湘西的北漂青年。(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章 要有专业精神

    这天晚上,石虎胡同的松坡图书馆内非常热闹,来了不少新月社的成员。

    徐至摩尤为兴奋,没过多久,林子轩就明白了原因,原来是林徽茵和她的父亲来了。

    来到北平后,林子轩见过林徽茵几次,闲聊了几句,但没有深交,他们不算太熟识,也就是几年前在伦敦一起游览了一番风景名胜。

    中间再没有联络。

    《新月》杂志这几期都有刊登林徽茵的诗歌和散文,得到了文学界的不少好评。

    其中追捧的成分要多一些,毕竟这个时代出现一位女诗人不容易,要爱护,没有男人会大煞风景的进行批评。

    林子轩希望她能在女诗人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此时林徽茵和梁思城已经有了相处的意思,林徽茵从培华女校毕业,两人打算在六月份到美国留学,学习建筑学。

    林子轩想着妹妹林晓玲也要到美国留学,在去往美国的途中有个认识的人互相照顾也好。

    他便和林徽茵约定六月份乘坐从上海出发的邮轮前往美国。

    今晚之所以这么热闹,是因为他们要排演一处戏剧,泰戈尔的抒情诗剧《齐德拉》。

    这是徐至摩的主意,在5月7日,是泰戈尔的64岁生日,新月社的成员准备为泰戈尔献上这出诗剧,作为生日礼物。

    所谓诗剧就是用诗体写成的剧本。

    它除了舞台提示采用散文形式外,人物台词全部运用诗的句式,因而人物台词富于诗意和强烈的抒情性。语言凝练、含蓄、流畅,讲究韵律和节奏。

    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歌德的《浮士德》。

    泰戈尔的《齐德拉》是根据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一段故事写作的。

    讲述了般度族的王子阿顺那和马尼浦国公主齐德拉的爱情故事。

    整部诗剧有九场。全部是英文,这就要求演员的英文功底非常好。还要有一定的舞台表演经验,如此才能驾驭这种类型的作品。

    在这部诗剧中,林徽茵扮演公主齐德拉,张歆亥扮演王子阿顺那,徐至摩扮演爱神玛达那,林常民扮演春神伐森塔,梁思城则担任舞台布景设计。

    张歆亥是浙江海盐人,出生于上海。

    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学堂,两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赴美留学,入哈佛大学学习英国文学,1921年任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团随员。

    1922年获英国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西洋文学教授。

    徐至摩倒是想扮演王子这个角色,和公主来一场热恋,不过梁思城可不答应。

    林子轩在一旁看着这三人在排演时的小摩擦,觉得挺有意思,比诗剧更有意思。

    最郁闷的恐怕就是王子的扮演者张歆亥了,他完全是个局外人。被拉来凑数的。

    在北平,新月社的成员都知道这三人的复杂关系。

    徐至摩对林徽茵那是一往情深,林徽茵则是若即若离,梁思城把徐至摩当成了头号情敌。

    好在现场还有林徽茵的父亲。否则他们三人还不知道会闹成什么样子。

    张歆亥对此颇为抱怨,他不想参与其中,在排演中。一旦他和林徽茵有了肢体上的接触,就会受到其他两人的怒视。

    这是爱情题材的诗剧啊!

    没有牵手。没有拥抱,没有亲密的动作。怎么表现伟大的爱情?

    林子轩觉得这家伙恐怕就是想占便宜,现在占不到便宜所以才抱怨,好在这是印度诗剧,不是西方戏剧,没有男女之间大尺度的场景。

    林常民快要五十岁了,不可能一直排演下去,很快就离开了。

    接下来的事情可想而知,徐至摩和梁思城就像是小孩一样斗气,林徽茵则从中劝说,完全像是后世的爱情肥皂剧。

    张歆亥实在是受不了直接走人了,林子轩也准备回房睡觉,其他新月社的成员纷纷离开。

    林徽茵看两人不听劝,也恼了,便说了几句狠话。

    这部诗剧是要给泰戈尔的生日惊喜,如果一直这样子闹下去,根本没办法排演。

    公主一发狠,徐至摩和梁思城两人老实下来。

    然而,扮演王子的张歆亥已经离开了,排演没办法继续了。

    让梁思城扮演王子,徐至摩肯定要反对,就像徐至摩扮演王子,梁思城不答应一样。

    这时候,徐至摩看向了林子轩,这出诗剧要以新月社的名义进行演出,如果由林子轩出演的话效果想必会更好,至少林子轩的名气够大。

    也显得对泰戈尔足够尊重。

    徐至摩想起林子轩是位戏剧家,写过话剧剧本,还演过电影,多才多艺。

    最重要的是他知道林子轩已经结婚了,妻子有孕在身,家庭美满,这样至少他能放心。

    于是,他邀请林子轩扮演王子的角色。

    梁思城想了想,没有反对,他对林子轩有所了解。

    虽然上海曾经传出林子轩和一名梨园行的戏子有染,但林子轩因为这件事把多家报社告上了法庭,最终让商务印书馆旗下的杂志社公开道歉。

    想必只是小报的流言。

    林子轩想到刚刚张歆亥的无奈,直接拒绝了。

    你们三个继续玩吧,我没工夫和你们来一场四人行。

    林徽茵知道林子轩在担心什么,向他保证不会再发生刚才的事情了,要好好排演,给泰戈尔献上一台精彩的演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