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小官人-第4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切,都和秦少游所预料的差不多,现在韦家不愿意再招惹神策府。好不容易把神策府安抚住,更不愿节外生枝,反倒韦氏开始到处封官许愿。对一些关中世家进行大肆的牢笼,这也在预料之中。

    唯一让秦少游没有预料到的是,河南府尹居然是武三思。

    秦少游眯起眼,看着这份奏报,这个消息还没有确定,不过据上官辰的消息称,宫中已经开始盛传了。

    自从宫变之后,秦少游与武三思等人的关系便开始疏远,这种疏远是情理之中的事,对秦少游来说,他要做的,是管好神策府这一亩三分地,毕竟,神策府才是自己真正的资本,而武家虽然凭借着宫变免遭清算,可是想要富贵下去,就必须重新站稳脚跟,攀住一棵大树,武则天已经退居幕后,而恰恰韦氏的橄榄枝丢来,武家这些人,便毫不犹豫的将其视为了救命稻草。

    武家和韦家的关系,居然在这个时候越发的紧密起来,秦少游对此,也是不闻不问,毕竟这与自己无关。

    可是现在如今……武三思堂堂礼部尚书,身为梁王之尊,居然跑去任河南府府尹。

    河南府作为京兆令,其实权责确实不轻,礼部尚书做河南府府尹,按理来说,亏虽然吃了,那这毕竟还是个重要的治所,武三思依旧还是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可问题就在于,当朝廷封了一个河南府大总管之后,再来做这个河南府府尹就味同嚼蜡了,因为在这河南府,武三思不是独断乾坤,反而自己的上头有个太上皇,这就如本来好端端的一个巡抚,也算是封疆大吏,权利当然是不小,可是朝廷却又弄出一个两省总督出来,几乎事事都节制你,这府尹,岂不成了味同嚼蜡的乌纱帽?

    偏偏……武三思居然被安排在了这里。

    秦少游猛地意识到,这绝不是什么贬官,而是刻意的安排,韦家想借武三思这个梁王和前礼部尚书,以及上皇侄子的身份来压制自己。府尹的权利越大,总管的权利就少了,府尹的地位高,那么大总管就难以管束,管束不了,那么这个总管就形同虚设。

    而另一方面来想,韦家放心让武三思来任这个府尹,至少韦后对武三思是绝对信任的。

    武三思凭借什么,得到了韦后的信任?

    这件事只怕还要继续打探,所以秦少游在这份奏报上刻意的画了个圈圈,放在了书案的另一头,这个圈圈,代表的是秦少游很关注这件事的发展或者想要细究此事,每隔几个时辰,就会有人把搁在案头的这些奏报送回去,上官辰会知道该怎么做。至少往后打探的重点方向,多半就是这位梁王殿下了。

    看完了这些消息,秦少游起身,伸了个懒腰,他推开了窗,见窗外日落昏黄,天色已晚。

    秦少游的心里,却还是有些感叹,就在不久之前,双方还曾休戚与共的那些人,如今却转过身,与韦家沆瀣一气,这也难怪,上皇对失望透顶,秦少游不禁心里冷笑,想:“上皇这个时候病重,难道武家这些人瞧不出吗?这风云莫测的天象,他们若是真看不出,只能说他们愚蠢,可是假若他们看出来了,却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

    想到这里,秦少游居然面不改色。

    同室操戈,大义灭亲的事,秦少游见得已经太多太多了。此时的他,竟是一丁点的触动都不再有。

    只是他心里却不禁提醒自己,韦家身边,还有一个武家。(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九章:二分天下

    神策府的宴会引来许多人的侧目。

    这一次宴会十分隆重,据说单单所宴请的宾客,就有两百余人,一时之间,无数的神策军武士加强了卫戍,到处都是龙行虎步的军卒按着刀柄来回逡巡。

    神策府的气氛,看不到喜庆,更多的却是凝重。

    酒宴如何,其实真正懂行的人并不关心,因为酒宴本身就是单纯的喝酒而已,必定是会宾主尽欢的。

    大家真正关心的是在这酒宴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其实当宾客们笑吟吟的坐着车马到了神策府的时候,想必一切该洽商的东西都已经洽商好了,酒宴不过是一个形式而已,这种摆在台面上的东西,反而让有心人不太关心。

    神策府某种程度,借着这一场酒宴,已经远远超脱出了河南地界,羽翼已丰,再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军府,反而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这个集团的实力阶层们已经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神策府的触手已经经过关东士族开始深入了庙堂,开始伸入许多的州府,伸入了关东的诸多地方州县。

    关东子弟,无论是庙堂还是地方,为官者不计其数,这些人可能在一个州里只是一个司马,一个通判,或者是一个别驾、录事参军,或者是司仓、司户,可是这些人就好像种子一样,遍布于天下,虽没有决定性的力量,可是任何事,都可经由这一支脉络去施加影响。

    至于庙堂之上,关东人几乎占了两成以上,就这……还是被韦家打压的结果,这些人的力量自然显而易见。

    而关东士族真正的力量,却来源于他们的笔杆子,关东士族,靠的是经史传家。最看重的就是学问,所以几乎关东诸家,在任何时候都会出现独领的大儒,这批人几乎主导了舆论的方向,他们的妙笔文章,影响力甚至远远高于神策府生产的茶叶。

    现如今,笔杆子与秦少游的刀剑终于合二为一。一切似乎都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

    只不过在神策府发生的事,显然对庙堂上的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韦弘敏这几日好不容易闲了下来,天子要移都,三省六部都要伴驾。一些治所,已经先行去长安了,几路禁军,也随之伴行。

    现在的朝廷,许多地方都是人去楼空,倒有些像是过年一样,大家都放了假,也没什么公务可办,就算有公务。一时也办不了。

    为了还都的事,他可是脚不沾地,为的就是将功折罪。

    而如今,好不容易歇下来。反而有些不惯了。

    如今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只要韦家到了长安,那便是潜龙升天,某种程度来说。他倒是巴不得神策府现在弄出这个大动静,神策府地动静闹得越大,越是让人心惊。至少他清楚,现在不少关中人已经警惕了。

    关陇门阀,经过这么多年的沉浮,早已不像当初那样的铁板一块,这也是朝廷刻意为之的结果,通过挑拨和分化,以巩固朝廷的地位。

    而韦家这一次想要把这一团沙凝聚起来,既需要有自己的实力,而另一方面,也要善于用外力,这个外力对韦弘敏来说,就是神策府,现在关东士族和神策府越发的了不得了,你们这些关中的老爷们还肯老神在在吗?

    难道真要等到人家欺到头上,才开心?

    压力越大,这些人就越坐不住,而如今,政令皆出于皇后韦氏,想要压住这个势头,就必须对韦家言听计从,否则……真等到人家大器已成的时候,人家可有许多帐要和你们算呢?

    韦弘敏一直关心着神策府的消息,一边却真正担心的反而不是神策府,而是宫中的那位上皇。

    上皇这一次不走,下一次等还了都,还肯走吗?

    若是不走,留在这里终究是个隐患。

    只是可惜,当今天子毕竟不是果决的人,假若是自己,倒不如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想到这里,韦弘敏的脸上掠过一丝冷色。

    至于韦后,韦弘敏对这位娘娘也是有些不满意的,这个娘娘固然是野心勃勃,手腕也有,可是有些大事上,却也拎不清,上皇的事,韦弘敏并非没有劝过,不过韦后却还是踟蹰,倒不是说心肠不够狠,而是害怕产生什么后果,那个老女人,终究是纵横了半辈子,不知还有什么后手,又留着什么底牌,本质上,韦后是个极度自私的人,她愿意去做这件事,从而引发不可预料的后果。

    韦弘敏对此,也只好苦笑,既然如此,那么此事就不是自己所能干涉的了。

    过了片刻,有人小心翼翼到了公房,道:“明日的时候,狄公和三省的几位公卿也要准备出发了,韦公是不是要去送一送。”

    狄仁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