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军工帝国-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慈炅知道,对这种恬不知耻的小人不能明着来,只能跟他们玩阴的。明着来没借口不说,还容易坏事,小人小人,这种为了活命连投降清军都做的出来的小人,你明着去对付他,他还不想尽办法来保命啊,到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人要被他拉下水。

    这玩阴的就不一样了,朕就阴你了,怎么滴,你敢骂朕?

    其实,早在东林党和徐光启他们争论该增加哪里的税赋的时候朱慈炅就了解过了,东林党之所以不同意征收交易税就是因为他们背后站的是江南的士大夫官僚集团,那些人都是土豪,名下不知道有多少生意,这一征收交易税,他们一年最少要交几百万两税,他们自然是不干了。

    朱慈炅一直以为明末清初最有钱的就是晋商,其实他搞错了,明末的时候晋商还只是刚刚崛起,真正富甲天下的是江南士大夫集团控制的产业。

    明末那会儿旱灾和兵灾一直都是在北方肆虐,江南根本就没受一点影响,再加上江南本来就物产丰富,手工业发达,对外贸易盛行,所以江南的本地豪强一个个都富的流油。要不然京城都陷落了,他们哪里来的钱拥立福王建立南明政权,又哪里来的钱组织几十万大军和清军对抗,苟延残喘了将近二十年。

    可惜他们终究是一帮空谈误国的文人,在凶残的清军面前根本就不堪一击,只知道争权夺利,清军一来就做鸟兽散,逃的逃,降的降,空有几十万大军却没有做出一点像样的抵抗。

    当然,那些都是崇祯朝的事情,现在是崇正皇帝当朝,他们想误国,想败家,想把富饶的江南拱手送给清军,也没有机会了,我们的小皇帝朱慈炅这会儿正准备教他们怎么做人呢。

    首先要教的自然是一直隐藏在背后煽风点火的钱谦益,还有不顾国难只知道维护江南士大夫集团利益的吏部左侍郎成基命和吏部右侍郎钱龙锡,还有那些不管是非忠奸,只知道攻击异己的东林党言官。

    怎么收拾呢?朱慈炅早就想好了,你们不是不顾国难吗?你们不是不管农民死活还要增加租税吗?那好,哪里国难最严重就让你们去哪儿,想增加租税,想逼农民造反,那就让你们亲自去收税。

    于是,第二天,朱慈炅下旨,同意加收农田租税每亩三分,同时进礼部左侍郎钱谦益为都察院右都御使总督陕西三边军务,负责陕西和山西农民军剿抚事宜。进吏部左侍郎成基命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吏部右侍郎钱龙锡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负责陕西地方事物。进礼科给事中瞿式耜等一众言官为陕西各州府知府、知州、同知。原陕西巡抚杨鹤降为礼部左侍郎,其他官员另有任用。

    这下钱谦益傻眼了,他终于如愿升为正二品了,但不是礼部尚书,更没有登阁拜相,而是被发配到陕西去当总督,连带成基命和钱龙锡都受他牵连,被一并丢进反贼的老窝里!

    这已经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的问题了,搞不好连命都要蚀掉了。但他们却又无话可说,谁叫他们朝会的时候一个个都慷慨激昂,一副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样子。

    现在给他们机会去鞠躬尽瘁,去为国为民了,而且还给他们升了官,他们敢拒绝吗?那岂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子,仕途也毁了,名声也臭了,这一辈子也就这么完了。

    钱谦益可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野心的人,自然不愿就此结束仕途。他只能自己安慰自己,陕西也不见得有多危险,那杨鹤不就好好的当了三年巡抚,一点事都没,还是先过去熬个几年,只要东林党不倒,他总有机会杀回京师,入阁掌权!

第三卷 第七章 粮食问题

    钱谦益等人被发配到陕西以后整个朝廷终于清静了,没了这些只知道争权夺利的小人,东林党也老实多了,朱慈炅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做点实事了。

    首先自然是收交易税,别看东林党吹的每亩租税增加三分以后每年可以多收一千万两税赋,那是理想状态,四省一京大旱还要持续十多年,这一小半的地区就别想收到多少租税,剩下的省份能收到五六百万两就算不错了,拿这些钱去救济三千万灾民,每人每天也就能喝上一碗稀饭。

    每人每天一碗稀饭是什么概念,就能堪堪把命吊住而已,那饥饿感会更强烈,能饿的人发疯!所以这交易税必须要收,虽然全收上来也就一千万两,才够每人每天喝三碗稀饭,但那样至少人喝个假饱,不会饿的发疯想要去造反。

    当然,天天喝稀饭也不是个事,喝一年两年可能还不会发疯,如果喝个十年八年就算不疯那也只剩下皮包骨头了,不饿死也得病死,所以这个粮食问题必须解决。

    朱慈炅毕竟是穿越而来的,历代所有皇帝来了都要绝望的事情,他竟然想出了解决办法。

    其实方法很简单,那就是迁移,来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迁移。

    陕西、山西、河南、四川这些重灾区将连续大旱十多年,那片土地已经养不活那么多人口了,必须迁徙,将大部分人口都迁徙出去,迁到雨水充足的地方他们才有活路,不然十多年以后就会像史书上记载的那样十不存一!

    当然,光迁徙还不够,就算迁到雨水充足的地方也得有东西吃啊,种水稻、小麦肯定是不现实的,这些作物在明朝的时候亩产才三四百斤,除非把整个湖广、江浙的人口全部迁到别的地方去,不然种出来的东西是不够这些灾民加原住民吃的。

    为了安置灾民把原来的住户全部迁走,那些原住民不也得造反啊,这样做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想来想去就只有种植产量更高的粮食作物了,古代人不知道什么东西产量高,现代人却是知道的,光朱慈炅知道的就有土豆和红薯,这两样东西可不得了,只要种植方法正确,亩产最低都是四五千斤,如果土地肥沃,管理得当,那亩产上万斤都不是问题!

    其实明朝的时候这两样东西已经传入内陆了,但因为种植方法不当,所以产量并不高。在加上华北历来主要种植的都是水稻和小麦,突然来个新鲜东西,能种活就不错了,至于产量,那只能看运气了,毕竟什么都需要时间去摸索不是。

    朱慈炅已经没有时间去摸索了,他也不知道怎么提高这东西的产量,但是他知道欧洲人是这方面的行家。这两样东西虽然都出自美洲,但欧洲人对种植它们更有心得,明朝的时候马铃薯已经是欧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了。

    当皇帝就是这样好,什么事情都不用亲自动手,只要一句话,马上有人屁颠屁颠的给他去办。

    想要土豆和红薯的样品,不用亲自去找,只要一道口谕,自然有人八百里加急给他送过来。想要见洋人,也简单,只要一句话,洋人自然会快马加鞭跑到京城来觐见。那会儿欧洲人正想尽办法和大明拉关系呢,你不想见他们,他们都想凑上来。

    不久,土豆和红薯的样品都送过来了,由于不知道皇上要多少,所以每样都整了几麻袋。朱慈炅亲自查看了一下,这东西倒是没错,是土豆和红薯,但这卖相,实在是太差了。土豆最大的也就鸡蛋大小,最小的才鹌鹑蛋那么大,红薯更是只有手指头粗细,这产量能高到哪里去,怕是比水稻和小麦都不如吧!

    又过了不久,洋人也来了,这位洋人名叫奥伐罗塞默多,中文名曾德昭,是葡萄牙人,同时也是一位传教士,他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就来到了大明,一直居住在留都南京,学了十多年中文,已经可以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为了弘扬大明国威,朱慈炅特意在乾清宫主殿召见了他,而且还召来礼部和工部大小官员二十余名在两边作陪。

    这曾德昭对大明的礼仪倒是做过了一番研究,他一进大殿立马大礼叩拜道:“参见伟大的大明帝国皇帝陛下。”

    听到这蹩脚的中文,朱慈炅只感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涌上心头,他上大学那会儿就有几个同学是外国人,那中文可不就是这么蹩脚吗。当然,这会儿不是念旧的时候,他微微晃了晃脑袋,把前世回忆驱出脑海,脸色一正,略带威严的道:“平身。”

    曾德昭闻言,又用蹩脚的中文回道:“谢皇帝陛下。”这才从地上爬起来。

    朱慈炅也懒得跟他客套,直接下令道:“把东西拿上来,给他看看。”

    立即有两个太监各端来一盆土豆和红薯放到曾德昭面前,曾德昭好奇的蹲下来看了看,然后若有所思的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