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武夫-第11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的样子。

    此时的大明,至少在北方,早已经不是马可波罗口中的那个遍地黄金的过度,明帝国看上去度过了它的盛世繁华,反而到处都是衰败和毁灭的迹象。从江南那些繁华富庶的地方倒还感受不到太多这种衰败,但是当他一路往北行进,深入到帝国日渐破败的乡村时,触目惊心的一幕幕场景也就自动展现到了他的眼前。

    因为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和沉重赋税的缘故,农民的生活似乎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边缘,贫穷是惊人的,而且一成不变。农民们的住宅都是最简陋的,一般都是泥土筑成的矮房,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随时挣扎在死亡的边缘——尽管他们是这个帝国最为辛苦、劳作最多的群体。

    就算略有些田产的人家,过得也并不是什么值得舒心的日子。他们食物几乎完全是同大豆或者豆腐渣混合起来的高粱或小米,一块白面馒头是一种特别的款待,一年到头也吃不到几次肉食。

    虽然普遍性的贫困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但是,我听我的向导说,那里的情况已经算是好的了,在帝国的更北方,甚至靠近京城的地方,因为恐怖的灾害和税收劫掠,大批大批的农民被迫逃出了家乡,以能够想到的任何方式挣扎求存,然而还是有不计其数的人饿死在了路上。

    当然,我并不是说明帝国已经陷入到了普遍的贫苦当中,实际上这个帝国仍旧富裕得惊人,只是财富都被集中到了一小群人那里。

    这些人是大地主,占有着大量土地,同时通过帝国的大规模选拔考试成为了帝国的官员,他们利用手中的政治特权大肆聚敛财富,刚才我们所说的那个城市,其实也正是掌握在这群人或者他们的代理人手中。

    他们的富有和生活的奢侈排场超过了我之前的想象,而且同欧洲富豪多是地方封建领主的情况不同,他们的财富是和与中央政府的紧密程度挂钩的,也就是说,这些大富豪是通过和中央政府的关系来聚敛土地和财富的——这也许是因为这个帝国深厚的中央集权传统的缘故。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这些富豪们的家族传统就是让家族的子孙去应试,以便让他们进入中央政府。

    不过,让我心中感到疑惑的是,这些不用缴税的人在聚敛了如此财富之后,却很少有人愿意将其投入到商业当中,而是不停的用各种手段(合法的或者非法的)扩充自己的土地,然后将剩下的钱都封存起来,偶尔才会拿出去放高利贷,而这种做法,更加增加了农村的残破,使得贫困更加变得触目惊心。

    我原本以为我在徐州也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然而我错了。

    一路上,到处都是繁华的城镇,和望不到边际的农田,而且我所看到的人们,衣裳都还算整洁,也并不破旧,脸色也并不是那种因饥饿而带来的灰白色,反而普遍都十分红润、健康,看得出来食物充足——就我看来,他们只是底层的民众而已。

    更令我感到惊讶的是这里的人民的精神面貌,他们绝没有那种受到欺凌或者抢掠的压抑神情,更加没有那种被匪帮所统治时的惶恐不安,反而看上去精神饱满。一路上我看到不少老年人悠闲地在路边休憩谈天,好像是在为自己今日的生活而感到庆幸似的。

    这种表现,比任何空口白话的宣传都更加有力,无疑地使我深信,明帝国的朝廷对这里的控制力已经荡然无存了,甚至在人民的心里也并不怀恋它。百姓在安定中享受着一种相对富足的生活——虽然称不上富裕,但是相比印象中那种处于水深火热一般的处境,已经好上了不知道多少倍了。

    甚至,我认为他们是对的。

    另外,我还必须提到一点——我们一路所经行的道路十分平整,看得出来经过了良好的修缮和精心的维护,所以,排除掉心中的不安和对不能去京城的惋惜之外,这一段路程反而是我们走得最平稳甚至最舒适的一次。

    我不能去怀疑我的向导和我的同事的热情和诚实,所以我想这种奇怪的反差景象,只能归结到赵进势力的缘故,一想到这里,我突然对赵进这个人、以及他的集团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以至于甚至产生了一些‘就这样过去见见也好’的情绪。

    而在路上,到处都可以看到经行而过的马匹和马车,显然有许多还是用于商业的载货马车,显然这些道路是物有所值的——它们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并且使得人民更加富足

    **********

    月初的月票真难求啊,大伙就不看看口袋里的存货?

    感谢“戚三问、甜蜜的甘蔗、**雪、风中龙王”几位新老朋友的打赏,谢谢大家的订阅和月票,谢谢大家

第1090章 汤若望的信(3)

    这种景象大大出乎了我们的向导的预料,出于是中国人的原因,他甚至比我更加要对这些景象感到震惊。他不停地跟押送我们的人员问东问西,甚至都不怕引发他们的不满。我曾经问过他为什么要这么关心这里的事,他告诉我,他已经被这里的景象所打动了,甚至已经决定得到自由之后马上返回家乡,将自己的家人都接送到这边来,以便让他们也享受到这里的生活——哪怕这里的生活是一个明帝国的反叛者带来的也无所谓。

    我是能够理解他的想法的,不过我还是善意地提醒了他,因为迁居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就算这里再怎么繁华,如果带着家人来到这里却没有谋生手段的话,那对他们一家恐怕是一种比留在家乡更可怕的煎熬。

    而我的向导则说,他并不担心这个问题,因为他已经跟人问清楚了,实际上这里非常缺乏劳动力。因为赵进势力打算大规模开发这一代的农业,甚至为此还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农垦厅,在这个机构的统一规划和指挥下,附近的农业生产正以庞大的规模发展着。

    而这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徐州实际上最近一直都在招募劳力分配往他们的各处农庄,我的向导说赵进势力对农民的出产收取得并不多,至少比家中要承担的租税少很多,他只要和家人努力,就可以留存许多粮食,而且不用承担朝廷颁下的种种可怕的税赋。

    说到这里,我就知道他的主意已定了,而我并不打算劝他改主意,只是代主祝福了他。

    比起向导只想让自己的家人过得更好来,我的想法要更加深一点。

    在我看来,赵进势力的这种做法,无异于已经取代了朝廷,在这一代实现了有效统治——他重新规划了土地,并且承担了建设工作,甚至还已经完全取代了朝廷的收税权,可以说在这一带,他们才是政府,只是名义上还继续承服于明帝国朝廷的统治而已。

    这种封建主拥有领地一切统治权、仅仅在名义上臣服于最高统治者的形势,在我们欧洲是屡见不鲜的,但是在明帝国,除了遥远的边疆之外,几乎是难以看到的,甚至闻所未闻。在澳门熟悉中国历史的时候,我们都知道,早早接近两千年之前,一位伟大的皇帝就已经取代了周王朝统一了中国,然后剥夺了这种封建主特权了。

    到底是什么人,居然能够实现这样的事业呢?

    我不由得对那个名叫赵进的人充满了兴趣。

    带着这种兴趣,我开始怀着目的和押送我们的人交谈,不动声色地套取他们的信息。

    好在,这些人都对赵进十分崇拜,因此我并没有费多大的功夫就得到了大量的信息。

    听他们说,他们的领袖还十分年轻,甚至还不到三十岁。

    对于这么宏伟的事业来讲,这个年纪年轻到过分了。以至于我们碰到的某些中国人还私下传言,给他们势力的急速蹿升附会上了一种神秘色彩,比如在他出生的时候,有一种神奇的动物或者有一种神秘的自然现象出现等等。

    然而,就我的观察来看,这个势力的急速崛起并不十分神奇,而是有其脉络可循的——他实际上是中国第一个以工商业为主导的势力集团。

    在它之前,中国有一些商人集团,某些甚至还富可敌国,但是还从未出现过这种同时实现了对土地、矿产、作坊、农业和资本同时进行控制的工商业集团。

    这个叫赵进的年轻人,在短短的时间内以徐州为中心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工商业网络,从中攫取了巨额利润,并且用这些利润来支撑他的政治利益,甚至还养出了一支军队——他就像美迪契家族那样,用商业财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而其规模和速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