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第一庄-第7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酒了。”

    粮食多了。李二还是很高兴的。

    夏收,是在大唐的五月中旬,就是后世的六月下旬。

    这个历法的事情李元兴没有打算改,似乎没什么大的影响。

    将来大唐的天文学发达了,自然就会有精通此道的人去提出改变历法,或者是完善历法的建议来,五月收粮与六月收粮,对于李元兴来说是无所谓的。

    而秋收,八月初的时候有些地方已经开始收粮了。

    江南道那边已经有电报过来,水稻已经开始收获,采用的良种种植与简单的堆肥技术,亩产大约可以达到平均三石以上,最高亩产大约为四石。

    淮南道也发来电报,他们也是丰产年,最多还有三两日,就要开始组织秋收了。

    江南、淮南两道没有什么粮仓的压力,只是稻米的话这样的丰年还不至于让粮仓装不下。可河南道却是不同了,以洛阳为中心,整个河南道玉米种植、秋季的红薯这两项,预计在八月十五左右,就会收获。

    数量……巨大!

    可就是这样巨大的数量上,李元兴依然认为不够。

    “皇兄,眼下看似关中的粮食够了,但未来五年呢?”

    李二离开了书桌,坐到李元兴旁边:“五郎,你继续讲。未来五年后会如何?”

    “皇兄,先算人口。人口有三笔账要算。”

    刚刚坐到李元兴身旁椅子上的李二又站了起来,回到了书桌后,打开一张纸:“五郎你继续说,你自称算学不行,但算账的本事却不是普通的高明。”

    李元兴笑笑,站在书桌前。

    “皇兄,这第一笔自然要算人口的增长率。其实就是年末人数减去年初人数之后,再除以年人口数的平均值。这个指数,如果是零的话,就代表着人口没有增长。当然,我们不用太复杂的计算公示,我们用最简单的算法,就是一个女人生几个孩子,一户当中,会生几个孩子。”

    提到公示,李元兴怕给李二讲不清楚。

    李二呢,也不想要复杂的公式,他要的只是数字。

    “皇兄,如果大唐这五年来,适龄的夫妻。按臣弟那生了孩子就减税的说法,大唐平均一户,这五年怎么也有三个孩子吧!”

    听李元兴这么一算,李二摇了摇头。

    “五郎呀,你小看这生孩子减税的政策了,按大唐现在的情况,一户适龄,平均是一男二又四分之三女。当然如果加上侍女婢女什么的,这个数值差就更大了。你要知道,隋末战乱,强征兵源,男人死了有多少?”

    “那皇兄说生几个?”

    “一户五个最最少,五年,大唐少说也能增加上千万的新生孩童。只要你五郎敢说多生娃娃就减税,甚至免税,这个人口增加的数字绝对超出五郎你的想像。要知道,普通百姓可没有那么多的乐子,到了晚上还能干什么?”

    被李二这么一说,李元兴倒是有些后怕了。

    “皇兄,照你这么说。这减税之事倒是要重新考虑了,臣弟有些心虚呀。这一千万人口。就按每个人每天一斤来说,一年每个人就是四担,这粮食就需要少说也要四千万担。”

    李二在纸上记下了:“四千万不够,一天一斤真没多少!”

    李元兴把这一条让过:“皇兄,第二本账是异邦各族,他们不种粮食。当他们归附大唐之后,他们提供的是战力,是工业品,是劳力。但粮食这一项却是要大唐支出。就拿契丹人来说吧,他们所有人口加起来。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成年人吃的不少呀!”

    “契丹人吃肉,这猪、牛、羊什么的,消耗的也是粮食!”

    李二也附和着说了一句。

    “还有就是,大唐人生娃娃免税。能不对他们免吗?”

    好家伙。这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呀。

    李元兴手上的笔在纸上再没有写一个字,因为这笔账已经不好算了。

    除了契丹,还有靺鞨人。室韦人。

    虽然说教他们种田,可他们自己种的粮食都不够自己吃。还是靠着军功从大唐换到了更多的粮食,要是不限制人口,将来他们的粮食消耗会更大。

    “皇兄,这第三本账就更吓人。大唐现在工业化,许多百姓都看到,作工比种田挣的多,将来种田的人肯定会变少,作工的人肯定会大增,那么皇兄,这个矛盾可怕呀。再说咱们往外占地盘,新占下的地盘至少两年内,粮食是负数,而且负的不少!”

    李二在表章堆里开始翻。

    很快找出了一份表章:“萧瑀的,应该也抄送了你秦王府。只是你在外面征战,这事情你可能不知道。”

    李元兴翻开表章一看,正是自己说的第三条。

    仅仅是现在占下的高句丽这些地方,萧瑀计算的结果是,每年需要至少二千万担粮食,才能勉强够用。因为高句丽人种粮,真正可以让他们自己吃饱,至少需要再有三年时间,建安城的新粮田,到明年才能养活建安的驻军。

    仅仅是驻军,想给周边的矿区调些粮,怕都紧张。

    “一个人几亩田?”李元兴问了一句似乎不相关的话题。

    李二没有立即回答,他在回忆自己看过的户部表章,夏收的时候有过全国土地的数据。大约为二百六十万倾。

    “一人有十亩吧!”李二也不敢肯定这个数据是不是正确。

    李元兴伏在李二的书案上,开始在李二那张纸上画着:“皇兄,大唐现在有多少田,皇兄你说不清,臣弟也说不清。户部交上来的数据,只是各州县报上来的数据,这东西不怎么准,相差也不少。”

    “恩,此事在武德年间为兄就知道,只是一直没有机会整一整!”

    “皇兄,大秦的时候,才多大的国土,有二千五百万人口,当时有田差不多一个人八亩左右。西汉最强的时候,人口超过五千万,最巅峰的时候超过了六千万人,一个人七亩半。东汉末年为十一亩。”

    李元兴说的这些,李二不会怀疑,他如果需要证实查史料就是了。

    “我大唐,现在拥有三百六十万户,差不多就是一千二三百万人口。可是我们有的良田只有不到五千万亩,其余的劣田产量太低!”

    劣田产量有多低,平均下来连一石都不到,只有八斗半!

    “皇兄,良田一个人才五亩。咱不说这亩数,再说一个人有多少粮食,不算长安与洛阳。大唐依一亩二百斤的均产,每个人一年才一千斤粮。皇兄怕不怕臣弟不知道,反正我怕了!现在不动手,三年之后臣弟怕有心无力!”

    李元兴怕什么。

    不用解释李二也知道,大唐现在是飞速发展,可一但粮食跟上不发展,那就有可能出现动乱,而且会让江山不稳。大唐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大唐百姓在消耗,还有许多对外的消耗,这会让大唐的粮食压力变大。

    “皇兄,臣弟请天英阁议事。”(未完待续。。)

    ps:  第二更,今天有加更。

第722节 大唐第一次农业扩大会议【第三更】

    “天英阁议什么?”李二问道!

    “皇兄。臣弟其实就议两条。一是说粮食,二是给这些家伙施压,三省主官必须在秋收前选出来,并且上任。臣弟要在冬天整一整这田里的事情,明年要是没有一个好收成,臣弟拿什么支付打高昌的军费呀,后年呢?臣弟打倭岛的粮食。再往后?”

    谁敢说粮食不重要,李二就能把谁砍了。

    那怕你金子堆成山,没粮食这大唐也就是毁了。

    在即将丰收之时议农业危机,正应了古人那句话,居安思危!

    李元兴下了圣旨,八月初四,就是大考结束之后,天英阁会议。要求长安城内六部五司九寺所以六品以上官员到场。各州县来到长安的公干的官员,六品以上全部到场。

    圣旨写的日期是八月初一下的旨意。

    可就两天时间,大唐礼部下属礼宾司的人忙的脚不粘地,才勉强在八月初四清晨将会场布置好。开会的地方就在新皇宫正殿左侧,天英阁大议场之中举行。

    会场主台上只摆着七把椅子。

    七把椅子前有条桌,再往前的空地处摆着两只被布盖着的笼子,然后是两棵树。

    两侧是十二把椅子,也就在那笼子的两旁。

    台下,才是参会的官员,坐位的安排是礼部经过非常认真考虑的,李元兴没有过问,李二也没有管。

    百官到场!台上的位置依然是空着的。

    接下来,第一位走出来的竟然是萧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