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封疆-第3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妹保证,半年之内右贤王部将不复存在。”霍棠自信的说了一句,脸上的笑容让人觉得她的话就是理所当然。

    当河西的安阳国正在厉兵秣马的时候,河东之地的大汉已经开始了休养生息。刘进也展现出了一个合格帝王的所有品质,他勤于政务,任用贤臣,即不沉迷于美色,又是勤俭节约。连本该继位之初便开始修建的陵寝,都被他下诏推迟到五年后再建造。皇后王翁须更是以身作则,又恢复到了文帝在位时后宫裙不及地的优良传统。

    就这样这个百废待兴的帝国,自上而下的开始了新一轮的奋发建设,一股蒸蒸日上朝气蓬勃的气息出现在这个庞大而古老的帝国中。

    承明殿,这座本是供朝臣休息的殿室,如今却成了皇帝刘进与朝臣主要的办公场所。刘进将原本有些注重形式的朝会进了更改,除了每月两次的朝会,其它时候都不进行人员众多的朝会,而那些皇帝的亲近之臣,则每日都与皇帝在承明殿处理军国大事。

    所有的事情当天解决,绝不推诿拖延,在皇帝的亲自主持下,一个类似后世联席会议的小朝堂,每日都处理着帝国的各项事务。

    “陛下,匈奴右贤王一部已经彻底归顺了女王乌雅,而我们刚刚收到了乌师庐的称臣上表,他以匈奴单于的身份请求归顺大汉。”承明殿中,丞相司马迁将一册奏章展开,神色无比郑重的说道。

    “按理说先帝接受了匈奴女王的称臣,又赐予了女王金印和权杖。乌师庐便是伪单于,大汉不应接受他的称臣。”御史大夫张安世眉头皱了皱说道。

    从法理上来讲,大汉目前只承认一个匈奴之主,便是女王乌雅。而乌师庐则是匈奴的乱臣贼子,理论上来讲,大汉不能接受一个附属国的乱臣再次称臣的。

    “接受乌师庐称臣确实不妥,这样便等于交恶了匈奴女王,还有。。。。。。还有安阳王。。。。。不过若让匈奴一统,确实对大汉也不利。”刘进想了片刻说道,他知道霍光是有意助乌雅一统匈奴的,但是站在刘进的位置上考虑,匈奴内战比统一对大汉更有利。

    “臣倒是有个想法。”廷尉丙吉抬头看着皇帝刘进说道。

    “廷尉但说无妨。”刘进看着丙吉这个小老头点了点头说道。

    “臣以为既然不能明着接受乌师庐归降,不如暗中接受。如今我大汉占据云中雁门以北大片疆域,可是外长城以北于我大汉并无用处。不如暗中接受乌师庐归降,将他们从原匈奴左地全部迁入外长城以北,让他们作为大汉的第一道边防。这样一来匈奴女王可以名义上统一匈奴之地,而她又不能进攻外长城以北的区域,乌师庐的匈奴左部依然存在,这样匈奴依然处于分裂内乱之中。而且如此一来,匈奴左部和乌桓便成为了大汉北方的屏障。”丙吉眯着眼睛说道,却是想到了一个以匈奴对抗匈奴的办法。

    现在匈奴乌雅大势已成,灭亡乌师庐只是时间问题,如果真按丙吉说的这么做,便能保存匈奴左部的有生力量。没有统一的匈奴是不会对大汉北疆造成威胁的,同时两部匈奴只要存在,就会陷入无休无止的内乱中,加上幽州以北早已臣服大汉的乌桓人,大汉的北疆便形成了一道由异族组成的屏障。

    “以胡人驻边。。。。。这好像与安阳王的治国方略不符啊!”大鸿胪苏武脸上露出担忧之色,他也不得不承认丙吉这个计策就谋略而言堪称经典,但他一想到天禄阁中那本《安阳王治国方略》中反复提到不可内迁胡人,就总感觉这件事有什么后患。

    “只是让他们在外长城以北生活,那里可以半牧半耕,甚至还可以让匈奴左部慢慢接受大汉文化,这不正是安阳王的另一策略吗?这可算不上胡人内迁之举吧!”丙吉连忙解释道。

    《安阳王治国方略》不仅是皇帝和太子必读的内容,朝中重臣也多有拜阅,丙吉也知道霍光是严禁胡人内迁的,不过他认为这只是要胡人驻边,并非真正的内迁。

    承明殿中一时沉默,丙吉的话不无道理,而这样也确实最符合大汉的利益,一时间便有些难以决断了。所有人都看着刘进,现在只有皇帝来做这个决定了。

    “那么便接受乌师庐的称臣吧,将他们迁往外长城以北,以胡人驻边。。。。。”良久之后刘进终于还是决定了实行胡人驻边的策略,一方面他是在为大汉考虑,而另一方面他也不希望看到匈奴女王壮大,因为乌雅其实代表的是霍光的势力。。。。。。

第三二九章 外戚与绣衣御史

    匈奴左地,左贤王的王庭,年幼的乌师庐已经于半年前从他的母亲和左大将手中拿回了属于他单于的权利,而帮助这个年幼单于重掌大权的,正是从肤施最先来到左地的汉人谋士何师道。

    乌师庐虽然年幼,却因为这几年的经历变得异常残暴,整个匈奴左地,除了何师道外任何人都害怕这位小单于,因为有可能前一刻小单于还在和你和颜悦色的说话,下一刻刀尖已经刺入了你的胸口。

    喜怒无常,残暴血腥,这些都在年幼的乌师庐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单于,我们该走了。该去我们未来生活的地方了,那里距离汉朝的长城已经不远了,虽然离开了这片熟悉的草原,但或许那里将再次使大匈奴崛起。只有慢慢适应了汉人的生活,未来我们才可能占据汉人的土地,主宰汉人的江山。”何师道又一次做起了一个尽职的谋士,似乎他早已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汉人。

    乌师庐归降汉朝的建议也是何师道提出的,匈奴左地已经无法保留了,现在能对抗女王乌雅的只有大汉朝,而向大汉称臣,迁徙到更靠近汉朝的地方,这样不仅能保存左地实力,还能不断地向汉人习性靠拢。只等有朝一日,汉朝内部出现分裂变故,已经习惯了汉人生活,甚至已经转变为半汉人的匈奴左地大军便可顺势南下,那时候他们便可直接统治汉人疆域了。这是何师道为未来几十甚至上百年后所谋划的,他知道或许有生之年他是看不到这一天的,但是只要向着这个方向转变,终有一日匈奴也可以统治长城以南的疆域。

    匈奴人本就是逐水草而居的民族,迁徙对他们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只是几日时间的准备,匈奴左地近二十万军民便浩浩荡荡的迁徙到了汉朝为他们指定的繁衍区域。这里是后世的蒙古高原一带,原本没有名字,不过随着左地匈奴人学习汉人的习惯慢慢的在这里修筑了一座城池,后来这座城池被命名为巴音布拉格。

    大汉帝国的太初二年,便在这样忙碌与平静中悄然度过。因为太初元年时刘进已经是监国,他也没有像其他皇帝那样继位就改元,依然沿用着太初的年号。

    太初历首次将二十四节气列入历法,而立春之日便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被列为了一年之岁首,这种古人的春节传统,以立春为春节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一千九百多年后。

    立春之日,大汉皇帝亲率三公九卿文武百官于长安东郊迎春,这是一年中官方的第一场重大的活动,而今日之后万物复苏,百姓也开始耕作种植。皇帝刘进身穿冕服,带着百官在早已筑好的祭坛上祭拜天地,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立春之后刘进迎来了久违的清闲,作为岁首也是所谓的春节,朝廷也照例有几日休沐之期,而刘进这个大汉皇帝也可以在这几日,悠闲的在未央宫中陪陪皇后和太子。

    刘进目前只有王翁须这个皇后,虽然后宫前些日子也选了几个良人,不过兢兢业业的皇帝甚至一直没有时间去宠幸这些年轻的女子。刘进的父母兄弟姐妹已无一人,连他父亲刘据的侍妾都没有一个活下来的,所以偌大的未央宫连同长乐宫在内,只住着皇帝一家三口。

    未央宫椒房殿,这里原本是刘进祖母卫思后的寝殿,几年前汉武帝还健在的时候已经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翻修,如今这里依然是皇后的寝殿,只不过这个皇后换成了大汉皇帝刘进的皇后。

    椒房殿中,刘进一家三口,外加一个江都长公主,四人围坐在一张特制的木几前,木几之中有一个空洞,洞中放置着一口铜锅,铜锅下燃烧着木炭,这正是最早期的火锅,原本这种火锅也只是为了在冬日使食物一直保持温度,不过多年前从霍光府上流传出了一种新的吃法,将食材片成薄片,再于沸水中涮熟,而后沾以佐料。这种新式的火锅吃法很快便风靡了长安,并且快速在天下权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