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封疆-第2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阳侯到”明堂之外內侍见霍光走来,根本没有上前拦住,反而直接扯着嗓子喊了一句,就这样霍光直接一路畅通无阻的走入了明堂。

    “哈哈安阳侯到了,快快请坐!”刚入明堂霍光就听到汉武帝爽朗的笑声。再看明堂之中除了汉武帝还有七八人在其中,不过今日这些人坐的随意,看样子气氛也很轻松,完全不像是在商议什么大事的样子。

    “臣霍光拜见陛下。”霍光正了正衣冠,而后对着汉武帝恭敬一拜。

    “安阳侯免礼,来来朕为你介绍一人。”汉武帝亲自起身相迎,一脸笑意的走向霍光,显得非常高兴和随意。

    霍光抬起头来,有些好奇的看向汉武帝,余光又扫向明堂内其他几人,霍光发现路博德、公孙贺、桑弘羊等人都在,这些在场的就是汉武帝北巡身边所带的重臣,而除了这些人以外,便只有一个坐在右侧上首席位的老者。这老者看起来已经年逾古稀了,身材干廋如柴,须发都老的开始脱落了,就是这个看起来行将就木的老者,偏偏双眼之中还熠熠生辉。

    “这位便是董老夫子咱们大汉最有学问的人了!”汉武帝走到老者面前,向着霍光说道。

    霍光也快步走向汉武帝,当汉武帝说到董老夫子时,霍光心中便已想起了一个,这个人的名声确实够大,不仅影响了汉武帝的一生,甚至他的思想学说,直接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的社会。

    “不知竟是老夫子当面,晚辈有礼了!今日能见夫子真容,足慰平生矣!”霍光对着老者庄重一拜,言语也是无尽的推崇。

    “安阳侯严重了,老夫只是虚长些年岁,安阳侯学贯古今,出将入相,乃是古今少有的奇才!”老者颤巍巍的起身,他一动身旁就有內侍上前搀扶,而后对霍光还了一礼,言语对霍光也是推崇备至。

    这老者正是被后世尊称为董子的董仲舒,一个没有官职没有爵位,却每逢大事必然会被汉武帝垂询的人。这是一个不在朝堂,却能够一言而定天下大势的存在。

    霍光确实很意外,汉武帝封禅竟然将这个半截身子都入土的老夫子请到了泰山来。

    “这次朕请董夫子过来,主要还是为了这封禅之事,大典之期将至,一些细则还需董夫子亲自把关啊!”汉武帝对董仲舒也是推崇备至,对于封禅泰山这件事可以说是汉武帝一生中最看重的。

    “能为陛下分忧,能为社稷尽绵薄之力,乃是草民之福!”董仲舒恭敬的对着汉武帝一拜,他是一个特别注重伦理纲常,君臣父子关系的人,一言一行都恪守着做臣子的本分。

    “稍后朕为老夫子在行宫备了晚宴,安阳侯你来作陪,现在咱们听听老夫子这几年新做的学文吧!”汉武帝笑眯眯的说道,将霍光和一众重臣请来明堂,就是来听董仲舒讲学文的。

    不过到了董仲舒和明堂众人的身份,这种讲学也就是董仲舒拿出这几年新著的辞赋文章,让明堂中人品评,而后提出一些新的观点,让众人各抒己见。

    董仲舒当世第一大儒,又是四朝元老,所作辞赋文章自然不凡。不过霍光对这些还真不是太懂,更多的时候就是听着其他人品评,他最多就是说上几句好,很好之类的敷衍之言。

    而后面到了论道环节,霍光就完全不想插嘴了。因为董仲舒所言皆是推崇君权神授,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帝制神权学说。

    霍光对这些并不是特别认同,但是他又不得不承认在当下社会,这一套儒学体系确实对皇权统治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必须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不管这个环境是奴隶制、封建制、还是其它什么制度!

    “安阳侯似乎有什么独到的见解,不知可否与我等分享一番?”论道已近尾声,董仲舒突然盯着霍光说道,他一脸笑意,似乎还向霍光投来了鼓励的眼神。

    霍光微微一愣,有些尴尬的笑了一下,不得不说道:“晚辈才疏学浅,论治国方略怎及朝中诸公,只是晚辈觉得,无论是行军作战,还是治理一地一城,都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吧?”

    “哦好一个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安阳侯字字珠玑,却是看到了常人所不及之处啊!”董仲舒双目一亮,瞬间身躯都比开始直了不少,霍光的一句话似乎也让他想到了许多曾经不曾思考过的地方。

    如今的儒学思想虽然已经在向维护皇权统治靠拢,但是这套完整的体系毕竟还在形成的初期,有些地方董仲舒都没有考虑全面,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肯定存在。霍光的无心之言,却让董仲舒的眼界又开阔了几分。

    总的来说明堂论道是成功的,最终也是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无论是董仲舒还是诸位重臣都觉得获益匪浅大有收获,当几位重臣纷纷告退,汉武帝带着董仲舒和霍光前往行宫赐宴的时候,霍光知道真正的重头戏现在才开始。

    明堂论道更像是一场形式,形同一个迎接董仲舒的礼仪,而那些真正核心的问题,或者说汉武帝请来董仲舒的真正用意,还是在这个只有他们三人的小型宴会上。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汉武帝放下箸子,拿起案几上已经用温水浸湿的锦帕,轻轻的擦拭了嘴角和手掌。看到汉武帝的这个动作,董仲舒与霍光也都默契的做出了同样的动作,他们都清楚汉武帝要开始了

    “当年大汉诸侯势大,而朝廷势弱,夫子为朕提出了推恩一令,自此诸王再无威胁。夫子不喜名利便让主父偃上书,但夫子之恩,朕铭记五内。今有一困惑让朕寝食难安,还请夫子教我!”

    汉武帝没有任何委婉,直接开门见山,起身对着董仲舒一拜,这一礼如弟子一般,此刻的汉武帝仿佛一个学生,正虚心的请教自己的老师,而言辞之中甚至带着微微的哀求!

    霍光一瞬间心神巨震,不是因为汉武帝的表现,而是因为汉武帝前半句话。那一直被霍光视为千古第一阳谋的‘推恩令’竟然不是出自主父偃之手,而是眼前这位董子董仲舒的手笔。

    汉武帝有一困惑寝食难安还要让董仲舒来指教

    霍光隐隐间觉得似乎大汉将会有什么不得了的大事要发生了,但自己今日不是有幸要见证这一切,而是又一次被汉武帝下了套。

    亦如当年的主父偃一般

第二三七章 盛世欢歌暗流涌动

    汉武帝有智囊,不在朝堂而在山野。

    董仲舒伸手轻轻的捋了捋稀疏的胡须,先是看了汉武帝一眼,而后又随意的瞟了霍光一眼。

    “陛下之困便是我大汉之困,若老夫能出些绵薄之力,定然万死不辞!”董仲舒声音不大,却字字铿锵。他对自己的思想理念坚信不疑,而他也将忠君一道贯彻的淋漓尽致!

    汉武帝是一个非常具有识人之明的君主,他知道有些困扰一个帝国千百年的问题,在某些人眼中或许只是一点的微不足道,而董仲舒就是这样的一类人。

    “自高祖立国以来,天下功臣不知几许,虽有绝后或因过除国者,然历经数代封侯者不胜枚举,自朕登基以来,内外用兵连年征战,所封列侯不下百人,如今关内已近无地可封。而且如今朝廷税收一年不如一年,天下沃土十之**已不在宗室而在诸侯”汉武帝一字一句的说道,这些话当真的语出惊人,也是万万不会在朝堂之上说出来的。

    “朕心甚忧,恐长此以往将民不聊生国将不国啊”汉武帝最后忧心忡忡的说道。

    霍光心中也是掀起了惊涛骇浪,汉武帝说的确实没错,这些年连年用兵,不仅消耗了大汉多年积累的国力,更是新封了无数的列侯,而这些列侯又都是战功赫赫不得不封。要想将士用命自然要赏罚分明,这一路封下来汉武帝发现已经快要没有地方可封了。

    而这种世袭罔替的勋爵,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就大量的贵族不事生产,随着时间推移朝廷必然增加百姓赋税来维持国家的运转,而贵族大量兼并土地,使得百姓生存更加艰难,最后两极分化严重,百姓不得已便揭竿而起了。

    这种封建制度的最终弊端,不是仅仅汉武帝会遇到,后世的朝代依旧难逃这一弊端,而尤以汉明两代最盛。

    汉武帝之忧心便是如此,霍光也不得不承认,汉武帝所站的高度确实不一般。世人都在为封侯而碌碌终生的时候,汉武帝却在考虑这列侯太多带来的弊端。

    殿室之中一片沉默,汉武帝一脸忧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