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伪钞帝国-第3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尔曼明白了,问道:“那我们该怎么办?”

    林肯来回踱步,突然有了个大胆的想法,说道:“南军兵力少,全靠先进武器压制,如今李卫国自顾不暇,不可能再给南军供应武器。这是我们的机会,南方兵力空虚,几百万黑人奴隶,如果我们好好利用起来,说不定还可以反败为胜。”

    谢尔曼道:“可是,我们在北方,去不了南方啊!”

    林肯想了想,说道:“有一个办法,不知道你们敢不敢?”

    “什么办法?”谢尔曼和格兰特同时问道。

    “我们放弃北部根据地,绕路安第斯山脉,穿过科罗拉多沙漠,渡过密西西比河,然后进入南方腹地,来一次二万五千里长征如何?”(未完待续。)

第0231章 繁荣的大上海舍不得打

    上海,经过李卫国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如今人口已经突破五百万,成为十九世纪中叶的世界第一座超级大都市。

    十几年前,上海还是一座人口不过三万,方圆五公里的小县城。一场太平天国战争,造就了这座小县城的人口突破五百万大关的奇迹,成为全球唯一一座人口超过五百万的大都市。

    当然,如果只是那座方圆五公里的小县城是绝对装不下五百万人口的。如今上海县已经升级为上海府,是江南巡抚、两江总督、南洋大臣的综合治所所在地,也是南方十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

    正因为这种特殊性,使得上海连续经历了三次大扩建,原来的上海县城方圆不过五公里,如今方圆已达五十公里,将原来的英法美三国租界纳入,更是横跨黄浦江,浦东、川沙也成了市区。

    而除了内城,外城已经看不到任何平房建筑了,全部被高楼大厦取代,以缓解巨大的人口压力。

    从军事角度看,五百万的人口大都市不可取,因为一旦爆发战争,人口密度太大,容易造成更大的平民伤亡,尤其是热兵器的高速发展,杀伤力比冷兵器大得多。

    对于上海而言,地处华东平原区,两面环海一面临长江,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变成人口密集区,等于增加了巨大的军事负担。

    但凡是有利有弊,一开始李卫国对于建设大上海还心存疑虑,不过很快他想开了,如今又不是旧中国,大上海也不可能再重演被日军毁灭的覆辙了,李卫国自己应该有信心保护住上海,若连个上海都保不住,那就别谈王途霸业了。

    李卫国没有了心结。便放手让傅学贤等人修建大上海。

    当然,派出军事上的不利因素,李卫国却收到了政治和经济上的巨大回报。

    政治上,大上海计划实施后,接纳了江南的大量难民,使得老百姓安居乐业,免受战火摧残。数百万老百姓从全国各地迁入上海,就是因为他们听说李卫国仁义,治下安定,生活富足。所以都是冲着李卫国的名声才来的上海,李卫国如果不扩建大上海,那么就无法安置数百万难民,那么李卫国的仁义名声就毁了。因此,大上海计划最终取得成功,数百万难民得到妥善安置,造就了大上海的五百万人口世界纪录,同时也造就了李卫国的仁义名声,百姓拥戴。声望如日中天。

    经济上,大上海计划实施后,一开始每年平均五六十万的老百姓涌入上海,衣食住行全面告急。面对这种情况,负责实施大上海计划的傅学贤差点吓死,因为光赈济难民的花费就是数百万元计。

    好在李卫国的金库内资金充足,每年光印制违钞就能从海外获得数千万人民币的巨额利润。亚投行垄断全国金融,江湾工业区的蓬勃发展,每年的利润也是非常可观。使得安置难民的资金充裕,不至于造成难民哗变。

    以工代赈,这是李卫国在崇明当县令时就制定的民生策略,既可以集中劳动力进行各项建设,又可以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安定社会治安,提高民望,一举多得。数百万难民为大上海工程建设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而江湾工业区的六次大扩建后,产能巨大,钢铁、水泥、纺织品等大宗工业品产能过剩,海外市场竞争激烈,正好可以扩大内需,拉动上海经济增长。

    于是便有了三次城市大规模扩建,修建新的外城城墙,市区内修建宽阔的大马路、防洪排水地下通道,供数百万难民居住的数万栋楼房,城市地铁等各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即消耗了工业区过剩的产能,又完成了城市大扩建,成功安置了数百万人口。

    可以说,前期的投入是巨额的,十几年间累计花费1。2亿人民币,但最近几年投入越来越少,反过来数百万上海市民开始反哺上海市财政,令上海市的财政赤字消失了,而且每年光征税就高达两千万人民币,不出五年时间,当年李卫国投资的巨额资金将全部收回。

    这就是巨大的人口带来的优势,因为五百万人口居住的城市,衣食住行都需要消费,生活用的油盐米面家具用度等都需要购买,这促进了城市商业发展,政府可以征收大量的商业所得税,而自来水、煤气、煤气灯、地铁等基础设施投入使用,老百姓都离不开,还得向政府交钱。

    别看自来水一毛钱一吨,煤气三毛钱一立方米,地铁票只需要五分钱硬币,这些都是小钱,但如果乘以五百万人口,那就是一大笔资金了,再乘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便是巨额资金了。

    而这些,就是人口巨大的优势,可以反哺城市建设投入,这样不断循环下去,城市的发展就变成了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最终变成了上海经济的腾飞。

    如今,上海的地标建筑已经不是亚投行总部大楼了,八层的银行大楼已经不稀奇了,在最繁华的商业地段,已经有了三十层高楼,成为上海的新地标,相比较而言,同时期的美国纽约,其最繁华的第五大街最高楼不过只有十八层洛克菲勒中心而已,跟上海一比,简直弱爆了。

    站在佘山最高处,李卫国眺望着脚下的大上海,心中感慨万千。

    这是他一手创造出来的大上海,那种感觉比玩模拟城市来得更过瘾,更自豪,更有成就感。

    然而,上海越是繁荣,李卫国就越是担心,一旦爆发战争,怕被敌人破坏了。

    越有钱的人越抠门,越有成就的事业就越怕失去,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亘古不变。

    “王爷,刚刚接到消息,英法两国议会已经通过了宣战书。”

    神盾局情报处副处长程坤前来向李卫国报告,如今神盾局海外情报李卫国已经交给程坤了,至于国内的情报工作。则依然归李靖打理。

    表面上看只是分工不同,实际上李卫国已经开始着手分开中华神盾局的权利部门了,一个对内,一个对外,是一种权衡之术。

    “消息来的好快啊!这才几天时间?英法两国议会就做出了决定!这不像他们的作风啊!”

    说话的是李鸿藻,他从两广总督调任两江总督,回到上海了。

    这是李卫国的安排,因为战争马上就要爆发了,上海和两江需要一个有能力的总督主持政务,而李鸿藻无疑是最符合条件的。

    对此。李鸿藻也是非常高兴,因为在李卫国的圈子里,两江总督就是最大、地位最高的总督,就好比总督直隶是大清国地位最高的总督一样。

    “李大人有所不知,英国人已经将电报线铺设到了新加坡,所以消息才会传递的这么快!”程坤立刻解释道。

    李鸿藻恍然大悟,并不惊讶,因为在他打理两广的这一年半时间里,修铁路、铺设电报线都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对电报的通讯速度还是非常清楚的。

    “电讯时代降临了!”

    李卫国笑了笑,说道:“上一次英法两国对我们选择足足墨迹了一年时间,如今有了电报通讯手段,仅仅三天时间他们就做出了反应。看起来这一次,英法两国是有备而来啊!”

    “有备而来,我看是准备来挨揍还差不多!”

    张小六撇撇嘴说道,一脸的不屑。如果说十年前的张小六还害怕洋人,那么现在的张小六已经把洋人当成出气筒,想怎么虐就怎么虐了。

    张小六身为南洋军第一方面军司令。自然信心十足。同样,自从淞沪会战上爆虐英法联军之后,整个南洋军的官兵们也都不怕洋人了,甚至老百姓也把腰杆挺直了,不再对洋人点头哈腰了。

    这是心境的变化,代表着强大的实力和自信心。

    不过李卫国却要说说张小六了,骄傲是可以的,但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