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农家媳+番外 作者:玄园(起点封推vip2013.05.17完结,种田,家斗)-第2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廖慧芬一计不成,怎么可能就这么甘心呢?刚刚被大家伙儿气到了,一时间忘记了这茬,现在妹妹一提醒,马上反应过来了。上次去南方,老二媳妇就提醒过她,江敏手腕上的镯子非常贵的,过去也就几百块钱就能买到,但是现在翡翠的价格飞涨,就看江敏手腕上镯子的成色,至少也得值几万块钱呢!

  “没错,周同志,你可看见了,江敏手腕上那明晃晃的镯子可以是现成摆在那里的。你们还怎么抵赖?”廖慧芬心里想着,在深圳的大商场里,她还特意让老二媳妇带着她转了一圈,那里的东西绝对没有江敏手腕上带的这个好,就已经上万块了,看看江敏的派头,如果不是因为手里有东西,怎么可能挣了这么多的钱,还不是结婚的时候,冯志彬把好东西都给她了,让她发了横财!

  江敏还真不怕这个,把自己手腕上的镯子亮出来,对着周同志和其他看热闹的人说道,“这镯子是在南方买的,没得多久,买的时候,可真花了不少钱,用了我家老冯好几个月的工资呢!现在商场给开的发票我还留着呢!如果你们要看,我给你拿出来。”说着,就对老妈低头说了几句。梁二珍进了里面,没多久,就拿出有一张票据来。果然,上面有商场的大红印章,还有对镯子的描述,什么地方带翠,尺寸多大,写的很详细,最详细的是日期,这都是现成的证据。

  看到这些,廖慧芬也没话了。周同志本来就不想得罪江敏,看人家有理有据,自然很聪明驱散了看热闹的人,澄清了事实,又当着江家人的面,把廖慧芬收拾了一顿,这才离开。身边跟着的小警察也算了长了见识了。他们并没怎么说话,可是,想知道的问题,都已经有人给了答案了,他们这执法人员,谁都没得罪,还真难得。

  事情本来就应该这样结束了,可是也不知道外边是怎么传的,都说江敏是靠着自己亲婆婆留下来的财发家致富的,甚至还说,江敏手里的宝贝可值钱了。这事弄得,每天都有人来江家看宝贝。乡下人实在,人家只是想看看宝贝,你说没有,还真不好说,能开口来要看的,自然跟江家的关系很好了。这两天,江恒水两口子可真是磨破了嘴皮子了。

  最过分的是,县里文化局文物管理处的人来了,对江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她是大学生,是军属,要有一定的觉悟啊!

  二百八十五 闹剧简单结束

  但是说实话,江敏的觉悟还真不怎么高啊!如果说自己的东西能有那么大的价值的话,江敏也不想留着给自己惹祸,可这毕竟是婆婆留下的,当初冯志彬交给她的时候,说的就很慎重了,一定要保管好了。人品文物处的人怎么说,江敏就是一口咬定,根本没有这东西。等后来实在没办法了,自己坐车回城里去了,她正好要准备毕业论文,马上就要毕业了。

  此时,江敏的食品加工厂最不担心的就是销路了,最后盘账的时候,江敏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按照事先约定好的,给职工们发红利,而干部们就跟不用说了,各种待遇都有,分米、分面,分豆油,甚至还有布票啥的,奖金更是比职工都多。

  养猪场那里也是一样,大家都很卖力干活,那样兼职的技术员,干脆连自己单位的班都不去上了。这里挣得钱多啊!

  江敏手下的职工,分到了红利,但是实际上,还扣除了一小部分,江敏打算用这笔钱来做保险,也就是职工们的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在九十年代中期,我国菜先从东北三省的几个城市作为试点进入社会统筹保障金,也就是养老保险。之后从98年1月起各地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其中规定,第三条款: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企业缴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少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因离退休人数较多、养老保险负担过重,确需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而江敏的做法,就是提前给自己的手下人一个养老的保障。

  江敏手下的人,尤其是厂子里的工人,大多数都在三十到五十岁之间,江敏这样做了,就等于背负了一个巨大的包袱。但是,江敏的眼光更长远一下些,她就是要人们知道。跟着她江敏干。有肉吃。

  对于江敏的做法,有许多人不理解,尤其是江敏身边那些信得过的人,江敏的做法,对于她本身来说,没有任何的利益可言言。甚至会影响现在的生意。伍代很发愁,江敏的意思是,要要这些钱换成国库券,也就是国债。1981年1月。国务院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确定从1981年开始,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

  中国在中断21年后,重新恢复发行国债,并首次冠以“国库券”之名。当年,中国共发行48亿元的国库券。

  1981年突然发行国债,“向老百姓借钱搞建设”。与当时的中央财政巨额赤字有关。

  “文革”刚止,百业待兴。1978年春,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提出从1978年到1985年,要建设120个大项目,其中有十大钢铁基地、九大有色金属基地、十大油气田等高指标。按这个规划来计算,这8年的基建投资规模相当于新中国前28年的总和。

  巨大的投资规模令国民经济难以承受重负。最明显的标志是,1979年、1980年连续出现巨额财政赤字,1979年赤字达170多亿元。1980年赤字达121亿元。

  而与此同时,国家的财政收入不增反降。1980年8月的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时任财政部部长王丙乾报告说,由于减免农村税收,增加部分职工的工资和实行奖励制度,还增加了国防战备费支出以及对恢复名誉的干部和职工补发工资等,对财政收入进行了冲减,唯一之途只有向银行的透支,结果又造成银行多发46亿元钞票。引发物价上涨。老百姓意见很大。

  靠银行多发票子搞建设明显是饮鸩止渴,要治疗“投资饥渴症”。财政部就得想方法开辟财源。

  时任财政部国债司司长的张加伦回忆,以前国家财政的基本原则是“收支平衡,不打赤字”,而1979、1980连续两年出现巨额赤字,“中央也恼火了,研究怎么办”。

  这时候,财政部就想起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公债的事儿了。

  1981。发行国库券

  “买得多,思想好”

  王嘉锡记得,上世纪80年代的好些年,每个月发工资之前,单位的通告栏中都会通知,告知当月单位发行国库券的总量、每个职工会发到的国库券数量,通常是职位越高、收入越高的职工,被分配到的国库券就越多。

  另外,通知里还会号召员工自行认购国库券,“认购得越多,当然就觉得你思想越先进、越爱国”。

  1981年,中国首次发行国库券,总金额40亿元,10年还本付息,年息4厘,自发行第6年起分5年作5次偿还本金。当时规定,国库券不得当作货币流通、不得自由买卖。

  这是中国的国债第一次使用“国库券”的名字。新中国成立初期发行的国债,曾先后用过“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经济建设公债”。后来参考了国外,才把国债的名称确定为“国库券”。

  当时,就国库券的偿还时间还引发了讨论:“有人说,偿还得太快不行啊,这几年经济缓不过来呀;10年吧,又怕太长,所以最后决定,从第六年还本付息,每年还五分之一,抽签。”

  1981年的国库券发行手段,主要是借鉴了建国初期各类公债的经验,长偿债期、行政推销制、不允许流通。

  唯一的不同点在于推销对象有所变化。建国初期的公债发行,面向城乡居民。而在1981年的时候,则主要是面向单位。原因就是当时各省反映,都说老百姓很穷,老百姓不容易买,所以定成单位买。

  可是没想到,到发行的时候,地方又反映,有的老百姓也要买。

  这让财政部措手不及,因为原先设想是针对单位,券面都设计成大额的,如1张10万元的,没有小额的。于是财政部赶紧让人民银行设计加印小面额的。结果,1981年国债计划发行40亿,实际完成48亿,其中有一千多万是老百姓买的。

  第二年再发国债的时候,财政部就开始针对单位和个人分着卖了,也有了1元、10元、100元等多种面额。

  但是,国库券的“热销”,仅仅在第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