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融学--阅读材料-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92 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加强调控力度 治理整顿结束 松的货币政策  
1993 提高效益到紧缩   从松到紧  
1994     松紧掌握适度  
1995     适度从紧  

(二)1998至今的货币政策:以治理通货紧缩为主要任务,以公开市场操作为手段实现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
经过多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通货膨胀后,1997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变化。97年10月,我国零售物价指数开始负增长,6个月后,消费物价指数开始负增长。1998年6月份开始,我国的通货紧缩趋于严重,1999年7-8月,通货紧缩有所缓解,但通货紧缩减轻的程度有限。虽然消费品价格指数在2000年和2001年出现过微弱的上升,但是自2001年9月开始又出现下降,至2002年为止,除因节假日因素价格有所上升外,其余各月均表现为下降,表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发生了通货紧缩。因此这几年的货币政策主要以治理通货紧缩为主,货币政策呈现较为宽松的倾向。
1、稳健的货币政策解读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求既要坚持商业信贷原则,保证贷款质量,防范金融风险;又要努力改进金融服务,拓宽服务领域,运用信贷杠杆,促进扩大内需和增加出口,积极支持经济增长。
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执行金融稳定工作计划,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其主要特点是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和稳健性。
但有人认为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而言,而不是从货币政策的操作层面来看货币政策的松紧。也有学者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利于扩大内需:稳健的货币政策兼顾经济增长和防止通货膨胀的双向目标中,优先重视防止通货膨胀,但对经济回升形成阻力,在当前外部衰退冲击加剧亟待内需扩张以作抵御的情况下,抑制内需不能顺畅扩张,消极影响尤大。
不管如何理解,我国近几年始终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基础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践证明,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经济增长,对国民经济好转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2、1998…2000年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导配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初为克服亚洲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效启动内需,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取消贷款规模限额控制,商业银行根据信贷原则自主决定发放贷款;推进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积极推进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积极推进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积极推动票据市场的发展。
1999年和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为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了更为灵活的货币政策:大力提倡消费信贷;大幅度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和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扩大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电子联网,批准农村信用联社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推动商业银行积极开展融资代理业务,为中小金融机构增加融资渠道。同时,灵活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调节金融机构资金流动性;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权,简化贷款利率种类,探索贷款利率改革的途径;灵活运用利率政策工具,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经过三年的改革,货币供应量及贷款平稳增长,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1998年—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7。8%、7。1%和8%。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为…0。8%、…1。4%和0。4%。经过三年的努力,国民经济进入了低通胀、高增长的良好态势,货币政策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3、2001…2002年积极的财政政策逐渐淡出,货币政策稳中带松
2001年,受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财政政策因受政府支出影响无以为续,货币政策逐渐成为主要的调节手段。2001年货币政策的维护主要措施有: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保持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合理确定本外币利率水平;制定和实施信贷政策,引导商业银行贷款投向,有效发挥信贷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的作用;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增加货币政策透明度,继续发挥窗口指导作用。这些措施对增进社会各界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和共识,改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起了积极的作用,保证了金融稳健运行,物价和人民币汇率稳定,支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要求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货币政策措施有: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保证基础货币的稳定增长和货币市场利率的平稳运行;灵活运用利率手段,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运用信贷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货币市场制度建设;发挥货币政策促进改革、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提高货币政策实施的透明度,引导社会的合理预期。
这两年货币政策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基本实现,为全面提升经济建设速度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主要表现为: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货币流动性稳步提高;利率手段得到灵活运用,稳步推进了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机构贷款结构改善,贷款周转速度加快,基本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长,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4、2003年货币政策进入微调阶段
受前几年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影响,步入2003年,我国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投资高潮。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出现了自2001年11月份以来的首次上涨,1-5月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同比上涨0。6%,扭转了近两年来物价持续下降的局面。随着经济预期出现变化,央行的货币政策也开始出现转变。央行先后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减少流通中现金以便给经济适度“降温”。
2003年9月17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的第三季度例会会议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一致认为要维护经济金融发展的良好势头。虽然目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现象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货币信贷增长明显偏快。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会助长经济的低水平扩张,加剧结构性矛盾,影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会议研究了下一步货币政策取向和措施,认为应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前一阶段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促进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根据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应继续保持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基本稳定,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二、有关货币政策的争论

(一)人民币是否该升值的不同观点。
亚洲金融危机后,各国经济始终处于调整之中,中国经济却是一枝独秀。2002年摩根斯坦利公司发表的《中国因素》的报告,报告声称“中国正在通过商品出口把自身的通货紧缩转向全球”。此后,日本及东南亚国家主要媒体转载并发表评论,也认为中国是当前世界经济通缩的重要来源之一。2002年12月4日,日本副财相黑田东彦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文章称,中国的通货紧缩经出口扩散至台湾、香港甚至全球,中国应承担起将人民币升值的责任。在今年“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巴黎聚会前,日本财相盐川正十郎曾在各种场合宣称,将提交一份所谓的全球反通货紧缩计划,并将提请其他国家与日本一道通过一项协议,强行要中国将人民币升值。此后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舆论此起彼伏,人民币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国际上对待人民币币值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一、人民币升值论。美国财经斯诺、法国兴业银行外汇专家及里昂信贷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纷纷预言,中国巨额的贸易顺差和日益增长的货币储备应该要求中国对人民币进行重新估价,国际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普遍认为人民币将在1年内升值,升值幅度为2%。二、人民币稳定论。“欧元之父”蒙代尔、美国斯坦大学教授麦肯恩、摩根斯坦利亚洲执行董事谢国忠等机构和学者都认为,调整人民币汇率的建议是错误的,当前必须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三、人民币自由浮动论。近年来,国际货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