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融学--阅读材料-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一些时期对GDP有显著的负作用,所以我国货币政策只能是关注股市而不能盯住,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机制应该是斟酌而非规则。当然,中央银行若仅仅是想干预股价(而不是从它的货币政策目标出发),还是可以通过利率政策实现的。
苟文均(2000,2001)认为,“作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价格水平应包括股票等资产价格在内。”因为“从理论上说,股票价格过度波动所引致的财富效应回加剧一般价格水平和产出的波动,即使在商品市场的买方条件下,股票价格的猛涨对商品和服务价格的膨胀没有太大的影响,中央银行也应该对股票价格的膨胀作出反应,因为股票价格的膨胀与消费品价格的膨胀一样会扭曲价格信号,从而造成实体经济中的资源配置不当”。
易纲和王召(2002)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货币政策的股市传导机制模型,认为当一个经济中有股市存在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会变得更复杂,进而提出中央银行在考虑货币政策制定时应同时考虑股市价格和商品与服务的价格。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2002)从实证角度研究了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认为近几年来,股市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在当前,中央银行应关注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而不能把它作为货币政策决策的决定因素之一,即“关注而不盯住。”高莉和樊卫东(2001)实证分析了股票市场发展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指出我国股票市场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相当有限,认为应该适当保持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距离。刘霞辉(2002)通过分析日本的泡沫经济及其破灭,指出标准的价格指数虽然仍是货币政策的中心,但其不可能充分反映所有经济部门的实际价格变化,所以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密切关注还是十分必要的。钱小安(2000)通过分析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与货币供应、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货币需求等关系,认为资产价格不能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谢平(2000)则认为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是中性关系。
参考文献:
王广谦《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分析》金融研究2002。5
谢赤、吴丹《论股票市场对扩张性货币政策效力的影响及相应对策》金融与保险2002。9
焦瑾璞 《银行体系和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财贸经济2002。9
谢平《新世纪中国货币政策的挑战》金融研究2000。1
苟文均《资本市场的发展与货币政策的变革》金融研究2000。5
苟文均《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中国金融理论前沿Ⅱ李扬等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范恒森《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国际经验及启示》财贸经济2002。8
易纲、王召《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经济研究2002。3
瞿强《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经济研究2001。7
刘霞辉《资产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稳定》经济研究2002。4
江其务《论新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金融研究2001。2
胡金焱《中国股票市场“政策市”的实证考察与评析》《财贸经济》2002。9。
孙华妤和马跃《中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经济研究》2003。7
谢平、焦瑾璞《中国货币政策争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伍戈《货币政策调控与资产价格》《经济学消息报》2003年8月15日
 





























我国货币政策综述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采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中国人民银行法》确定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再贴现、中央银行贷款和公开市场业务,其余的列入国务院确定其他货币政策工具。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后,中央银行体制在我国正式确立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开始形成。
 
一、货币政策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货币政策按主要任务和调控方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84~1997)的货币政策:以贷款规模限额管理为主要调控方式,以治理通货膨胀为目标
1984年中央银行制度建立后,首先建立了中央银行贷款与存款准备金制度,使中央银行控制专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扩张贷款能力,增强其资金清偿能力。1985年,为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搞活宏观调控,中国人民银行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基本原则出发,制定并实施“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存实贷、相互融通”新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又对信贷资金管理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实行指导性计划控制。同时,实行信贷计划与信贷资金分开,信贷资金与联行汇差资金分开管理的方法,力求提高信贷资金的运用效率。1987年,中央银行对各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实行期限管理,对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实行比例管理。与此同时,实行以贷款总规模为监控目标,通过流通资金多存可以多贷为调节手段进行管理。
1988—1989年,我国出现改革开放以来又一次物价上涨过快(前一次是1979—1980年)。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整顿方针,实行财政金融“双紧”的经济政策。与此同时,国务院还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控制货币稳定金融的决定》,提出加强货币、信贷控制的有关政策。此外,中央银行对于货币发行、信贷规模等管理办法进行了改革,把“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作为信贷规模管理的重要内容,对金融机构信贷实行限额管理,金融形势出现了好转。1989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试编全社会信用规划,建立社会信贷总量的监控制度,实行“全年亮底、按季监控、按月考核、适时调节”和“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调控方法,并规定存款备付金为5%—7%。
1992年,经过3年治理整顿之后,国民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但由于国家缺乏对宏观经济进行有效的调控,又出现了经济过热。中国人民银行确立当年的货币政策为:“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强化管理、盘活存量、提高效益”。1993年确定金融改革的首要目标为“建立一个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调控体系”,明确提出“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稳定,并以促进经济增长”。1994年为了避免防止经济过热措施产生经济发展的剧烈波动,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将货币政策目标定位为:“继续整顿金融秩序、稳步推进金融改革、严格控制信用总量、切实加强金融监管。” 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又把这一最终目标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保持了货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有效性。 1996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同业拆借市场,并正式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宣布“九五”期间货币供应控制目标为M1年平均增长23%左右,M2年平均增长18%左右。
1996年年底我国成功实现了经济软着陆,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得国内经济发展受阻,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方针,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国债,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并提出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
从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制定货币政策以来,理论界也出现了对于各年货币政策不同的观点。可列表如下:


表1  1985年以来货币政策变化比较
时期 观点一 观点二 观点三 观点四
1985 紧缩银根 “一刀切”的紧缩 各项紧缩 紧缩银根
1986 稳中求进 摸棱两可的“既要,又要”  放松信贷调控 稳中求松
1987 紧中有活 稳中求松 紧中有活的实际放松 紧中有活
1988 从松到紧 控制总量,调整结构,适时调整 进一步松到紧 控制总量,调整结构
1989 紧缩银根 紧缩方针,从紧控制,存量调节 信贷紧缩到调整紧缩力度 保证重点,压缩一般,适时调节
1990 适时调节 适度放松,提高效益 贷款超经济增长严重  
1991 优化信贷结构,盘活资金存量 不紧不松 调整紧缩力度,放松银根  
1992 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加强调控力度 治理整顿结束 松的货币政策  
1993 提高效益到紧缩   从松到紧  
1994     松紧掌握适度  
1995     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