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7-医学入门-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春甲乙,夏丙丁,四季戊己,秋庚辛,冬壬癸。男喜破日忌除,女喜除日忌破,男女俱宜开日, 
俱忌满日,男忌戊,女忌己。又,游祸日不宜服药,正五九月巳日,二六十月卯日,三七十一月午日,四八 
十二月申日。 
x九宫尻神禁忌x 
坤踝震 指牙上,巽属头兮乳口中,面背目干手膊兑,项腰艮膝肋离从,坎肘脚肚轮流数,惟有肩尻在中 
宫。 
其法一岁从坤,二岁从震,周而复始。针灸犯之,重则丧命,轻发痈疽。 
x九部人神禁忌x 
一脐二心三到肋,四咽五口六在首,七脊八腰九在足,轮流顺数忌针灸。 
其法一岁起脐,二岁到心,周而复始数之。行年犯处,忌用针灸。 
x十二部人神禁忌x 
一心二喉三到头,四肩五背六腰求,七腹八项九足十膝,十一阴(十二)股是一周。 
其法亦一岁一位,周而复始数之。 
x四季人神禁忌x 
春秋左右胁,冬夏在腰脐,四季人神处,针灸莫施行。 
x逐月血忌x 
行针须要明血忌,正丑二寅三之未,四申五卯六酉宫,七辰八戌九居巳,十亥十一月午当,腊子更加逢日 
闭。 
x逐月血支x 
血支针灸仍须忌,正丑二寅三卯位,四辰五巳六午中,七未八中九酉部,十月在戌十一亥,十二月于子上议。 
x十二支人神所在禁忌x 
子目丑腰耳寅胸,卯脾鼻辰腰膝中,巳手午心未头手,申头背酉背仍同,戌在头面亥头项,十二支人神忌 
逢。 
x逐日人神所在禁忌x 
一足鼻柱小指中,初一足大趾,十一鼻柱,二十一小指。 
二踝发际外踝同,初二外踝,十二发际,二十二外踝。 
三腿牙齿并肝足,初三股腿,十三牙齿,二十三在肝与足。 
四腰胃脘手阳明,初四腰,十四胃脘,二十四手阳明经。 
五口遍身足阳明,初五口,十五遍身,二十五足阳明胃经。 
六手在胸又在胸,初六手,十六在胸,二十六又在胸。 
七内踝气冲占膝,初七内踝,十七气冲,二十七在膝。 
八脘股内占阴中,初八腕,十八股内,二十八在阴。 
九尻在足并膝股,初九在尻,十九足,二十九膝股。 
十腰内踝足趺中。初十腰背,二十内踝,三十足趺。 
凡针灸必忌人神、尻神、血支、血忌之类。急病一日上忌一时,正午以后乃可灸,早则恐有昏晕。卒病 
不拘早晚,若值雷雨,亦必宁待。 

内集·卷二
本草引
属性:(纂《快捷方式》雷公) 
医道之传,其来尚矣。历代圣君哲辅,靡不留心,自古仁人孝子,咸知注意。人生两间,身缘四大。风寒 
暑湿侵蒸,喜怒忧思郁结,苦乐荣悴悉损精神,饥饱逸劳俱伤气血,有生难免,具体皆然,禀受虚实不同,必 
有恒心乃济。(非唯医者贵有恒心,虽病者服药及起居饮食,亦必有恒,乃能康济一身) 草木良毒各异,未达 
其性勿尝。药无不效,用当极灵,试嚼乌梅,遽齿酸而津溢;才吹皂角,立鼻嚏以气通。啖辣芥则泪垂,啮 
花椒而气闭;阴胶知内疸所在,(阴胶,即甑中气垢。点少许于口中,即知脏腑所起。直达至住处,知痛足可医也) 
硝末救脑痛欲亡。(硝石末吹鼻中,头痛立止) 囊皴漩多,夜煎萆 ;体寒腹大,全赖鸬 ;龟尿解噤,鼠 
骨生牙;磁石引针,琥珀拾芥;鸾胶续剑,獭胆分杯;血投藕而不凝,漆得蟹而自散;葱液可以熬桂作水, 
蟾膏乃能软玉如泥。略举数端证验,以明一切殊功。每用单行,则气纯而愈速,或时兼使,乃味杂而效迟。 
唯相须佐使配合,则并力以收功;若相反畏恶交参,必争仇而播毒。疾之剧差,休戚所关;方之臧否,安危是 
系,必合精详有据,岂宜火裂无稽?对症求药,须裒众善之长;随宜用药,庶获万全之效。 

内集·卷二
本草总括
属性:《本草经》肇炎皇,医之祖也。伊芳尹用《本经》为《汤液》,仲景广《汤液》为方法,后之陶,唐、李、 
陈,本草虽多,不能及也。日久黑白未免无混,得经意者惟东恒、丹溪,会经要者惟古庵、节斋。是以总法 
象于前,分五品于后,其先辈歌括多有修改之者,非好劳也,不敢少违经旨耳。《指南》云∶不读本草,焉知 
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能穷《素问》,病受何气,便知用药,当择何味。 
天有阴阳彰六气, 
风寒暑湿燥火,三阴三阳上奉之。 
温凉寒热四时行; 
春夏温热者,天之阳也;秋冬凉寒者,天之阴也。阳则升,阴则降。 
地有阴阳化五味, 
金木水火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酸苦辛甘咸淡成。 
辛甘淡者,地之阳也;酸苦咸者,地之阴也。阳则浮,阴则沉。酸生于东方,木应春气,温入肝;苦生 
于南方,火应夏气,热入心;甘生于中央,土应四季,气兼温凉寒热,味兼辛咸酸苦,其本气平,其本味甘, 
入脾胃;辛生于西方,金应秋气,燥入肺;咸生于北方,水应冬气,寒入肾;淡为五味之本,故本草不言淡。 
然有生必有化,木味化甘,火味化辛,土味化咸, 
金味化酸,水味化苦,其应脏腑则相同也。经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 
辛散酸收淡渗泄,咸软苦泻甘缓平; 
药本五味,入五脏而为补泻。辛散,谓散其表里拂郁也;酸收谓收其耗散之气也;淡渗,谓渗其内湿利 
小便也;咸软,谓软其大便燥结之大热也;苦泻,谓泻其上升之火也;甘缓,谓缓其大热大寒也。 
酸苦涌泄阴为味,辛甘发散气阳轻。 
又,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有一药两味者、或三味者,或一气者、或两气者,轻清重浊之分, 
气味浓薄之异。 
轻清成象亲乎上, 
味薄,茶之类。清阳出上窍,本乎天者亲上也。 
亲下重浊阴成形。 
味浓,大黄之类。浊阴出下窍,本乎地者亲下也。阳化气,阴成形,万物皆然。 
清之清者发腠理,阳中阳味浓之至∶ 
附子气浓,阳中阳也,故发热。 
清之浊者实四肢,阳中之阴薄气使。 
茯苓淡,为在天之阳也。阳当上行,何为利水而泄下?经云∶气之薄者,乃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 
而下行,然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手太阳。 
浊之浊者走五脏,阴中之阴乃浓味; 
大黄味浓,阴中阴也,故泄下。 
浊之清者归六腑,阴中之阳薄味尔。 
麻黄苦,为在地之阴也。阴当下行,何为发汗而升上?经云∶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所以麻黄发汗而 
上升。然而升上,亦不利乎阴之体,故入手太阴。 
六淫外感如何治?风以辛凉热咸寒,火淫同热。 
湿苦热兮寒甘热,苦温燥胜佐辛酸。 
风制法肝春木,酸生之道也。失常则病,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辛,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制 
法心夏火,苦长之道也。失常则病,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制法脾土甘, 
中方化成之道也。失常则病,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咸热,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燥制法肺秋金,辛收 
之道也。失常则病,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辛润之,以苦下之。寒制法肾冬水,咸藏之道也。失 
常则病,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坚之。盖五味酸苦甘辛咸,为五脏之本也。四时 
五行化生,各顺其道,违则病生。古圣设法以制变,如风淫于内,乃肝木失常,火随而炽,治以辛凉,是为 
辛金克其木,凉水沃其火。余皆仿此。但《内经》既曰风淫于内,又曰风淫所胜。盖自在泉而言,则曰淫于内; 
自司天而言,则曰所胜。六淫皆然,其治则一也。或客胜主,则泻客补主;或主胜客,则泻主补客。随其缓 
急以治之。 
内伤苦欲分虚实,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细辛;以酸泻之,白芍。心苦 
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以咸补之,泽泻;以甘泻之,参、 、甘草。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以甘补之,人参;以苦泻之,黄连。肺苦气 
上逆,急食苦以泻之,黄芩;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以酸补之,五味子;以辛泻之,桑白皮。肾苦燥, 
急食辛以润之,知母、黄柏;注云∶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以苦补之,黄 
柏,以咸泻之,泽泻。五脏虚实补泻,肝虚以陈皮、生姜之类补之。经曰∶虚则补其母。水能生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