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艺术-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流行音乐与严肃音乐相结合,创作了钢琴与乐队曲《蓝色狂想曲》,将原本在舞厅和夜总会里演奏的黑人爵士乐搬进了被视为音乐圣殿的卡内基音乐厅,受到美国观众的一致赞扬,被称为“我们的交响乐”。格什温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德沃夏克对美国民族音乐发展方向的精辟见解。     
    而时至今日,又过了半个多世纪,源自非洲的3个乐种:蓝调(Blues)、爵士(Jazz)和说唱(Rap)在美国方兴未艾,由这些乐种演变发展的各种形式的摇滚乐使现代的欧美青年趋之若鹜。我常想:1619年第一批非洲黑奴被卖到被称为“新大陆”的北美洲东海岸的弗吉尼亚,当时还是英国的殖民地,黑奴们在那里种棉花、咖啡等;饱受惨无人道的摧残。而几个世纪后,在欧美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乾坤倒转,白人的子孙却热衷于当年奴隶的音乐文化,更加可悲的是,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摒弃了所谓“高雅”音乐,用黑人的音乐来抒发内心情感,认为这是宣泄情感的最佳途径。这是一种无言的讽刺、还是时代的进步,抑或是一种因果报应?!


《穿越艺术》 漫话音乐我心目中的音乐家(4)

    威尔第…意大利的歌剧英雄    
    我不是铁杆球迷,但记得在前些年看世界杯足球赛时,倒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每当意大利足球队出场,不管赢球还是输球,球场上总是不断地响起球迷们激昂的歌声,其中用得最多的就是威尔第的歌剧《阿依达》中的《大进行曲》和歌剧《纳布柯》中的合唱《飞吧,我的思想,借着金色的翅膀》……这不由得让我对生性散漫、缺乏凝聚力的意大利人刮目相看。听着那充满爱国激情、庄严而凝重的歌声,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歌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不仅是一门音乐和文学、戏剧相结合的艺术,而且对美术、服饰、舞蹈、布景等也有很高的要求,它是从15世纪末开始的一些简易、短小的幕间剧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歌剧最早形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发源地佛罗伦萨,当时的艺术家和以梅第奇家族为首的贵族,为复兴古希腊的悲剧而开始了歌剧的创作。第一部完整流传下来的歌剧《尤丽狄茜》由里奴奇尼(1563…1621)与作曲家佩里(1561…1633)合作,为玛丽?德?梅第奇公主和法国亨利四世的婚礼而作,1600年首演于皮第宫。而第一部歌剧 杰作是由斯特里基奥创作剧本,大名鼎鼎的蒙特威尔第作曲的《奥尔菲斯传奇》。一百年后到亚历山大?斯卡拉蒂时,意大利歌剧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歌剧在意大利传播的同时也影响到欧洲各国,法国、英国、德国的歌剧在意大利歌剧影响下,也得到普遍发展。巴洛克音乐后期亨德尔的清唱剧、古典音乐初期喜歌剧的兴起,和德国歌剧作曲家格鲁克的歌剧改革,都对十九世纪欧洲歌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典音乐鼎盛时的莫扎特写有近二十部歌剧,浪漫主义初期的德国作曲家韦伯创作了影响很大的德国民族歌剧《自由射手》。到了浪漫主义中期,涌现出更多风格各异的歌剧作曲大师:意大利的罗西尼和威尔第,法国的古诺和比才,当然还有与威尔第同年生的德国作曲家瓦格纳。从歌剧诞生,经过了二百多年的风风雨雨终于迎来了威尔第的时代,他把意大利的浪漫主义歌剧推向了顶峰。    
    威尔第于1813年10月生于意大利北部布塞托附近的小镇,他家境贫寒,父亲开个小客栈,母亲是纺织女工。但从小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使他不断主动地去亲近音乐,从7岁向镇上的风琴师学习,到12岁参加乐队,学习演奏、作曲、指挥等各方面知识,并逐渐接触到前辈音乐大师的作品,直到自己开始作曲。     
    威尔第的一件轶事很出名:18岁的威尔第来到当时的音乐文化中心米兰,报考音乐学院,院长竟然嫌威尔第的样子太土气;不屑于招收这个农家子弟。但极具讽刺意义的是,这所当年对威尔第紧闭大门的音乐学院;若干年后;改名为“威尔第音乐学院”,原因是由于威尔第曾经报考过它。后来,漂泊在米兰的威尔第,向斯卡拉歌剧院的指挥拉维尼亚学习作曲,他发奋学习,并广泛研究意大利和西欧的古典音乐作品,1839年,他终于在斯卡拉歌剧院首演了自己的第一部歌剧《博尼法乔伯爵奥贝托》并获得成功。但老天偏偏与他作对,在1838…1840年间,他的妻子(他尊敬的经济赞助人的女儿)和两个孩子相继去世,沉重的打击使他一度消沉,在岳父及朋友们的劝说下他重振精神,投入到歌剧《纳布科》的创作中,1841年完成的《纳布科》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奠定了他事业的基础,这部歌剧自首演至今一百六十多年,仍经久不衰。     
     当时的意大利正遭受着奥地利帝国军队的占领,由威尔第作词作曲、取材于《圣经》的这部歌剧,正好讲述了犹太人遭受暴戾的巴比伦王国压迫的故事。《纳布科》借古喻今,激起了意大利人高涨的爱国热情。据史料记载,1855年歌剧上演时,观众群情激愤,抛撒鲜花和传单,高唱后来成了意大利第二国歌的《飞吧,我的思想,借着金色的翅膀》。这首合唱曲的开始部分很缓和,情绪压抑,但有你能感到它内在的分量,等到那句“告诉我,先知的金色竖琴,为何不响?”以火山爆发般的力度喷薄而出,突然又用极弱的声音像是喃喃自语:“为什么被挂在那柳树上?”。没有激昂、辉煌灿烂的词句,却令听众的心灵颤抖。的确,威尔第有着一张伦巴第农民的面孔,但他更有着一颗热爱祖国的炙热的心,通过他的音乐表白,我们看到的是威尔第纯朴而炽烈的精神世界。     
    后来威尔第又创作了很多大受欢迎的歌剧:《十字军的伦巴第人》(1843)、《埃尔纳尼》(1844)、《麦克白斯》(1847)、《弄臣》(1851),以及1853年创作的《 游吟诗人》和《茶花女》,1839年至1853年共上演了他的18部歌剧作品,令他名声大振,不但在意大利,甚至法国、俄国的歌剧院也争相聘他写作歌剧。所以有人说,即使威尔第1853年以后什么也不写了,他也会像他的同胞、歌剧天才罗西尼(1792—1868)一样,成为是意大利乃至世界最伟大的浪漫主义歌剧作曲家。然而不同的是,罗西尼独领风骚的二十多部歌剧,都是在他前半生写就,功成名就的罗西尼后40年竟然一部歌剧也没有写出来。而威尔第却像一个辛勤的农民,终生耕耘。受莎士比亚作品的启迪,他又创作了为大家所熟知的《阿依达》(1871)、《奥赛罗》(1887),1893年创作了最后一部歌剧《法尔斯塔夫》。     
    在不同题材、风格的歌剧作品中,威尔第非常善于通过简洁的手法勾画出鲜明的音乐形象,比如《弄臣》中古尔达的咏叹调《亲爱的名字》,一开头就是下行的大调音阶; 公爵之歌《女人善变》中,前几句都在一个八度里,十分简洁,但一下子抓住听众的心;《阿依达》中第二幕的《凯旋进行曲》,由小号奏出明亮而雄壮的第二主题更是家喻户晓;还有令听众痴迷的《饮酒歌》,更是激情燃烧。不能不让人感叹威尔第是一位天才的旋律魔术师。    
    比较起以理性、严谨著称的德奥作曲家,像格鲁克、莫扎特、韦伯和瓦格纳等,拉丁民族生性的自由、豪放、感性化、简洁而无拘无束,似乎使得意大利以及法国作曲家在歌剧的创作中显得更加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得以在全世界广泛流传,并因此使他们在世界音乐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意大利歌剧作曲大师,前有罗西尼、贝利尼和多尼采蒂,后有天才的普契尼、列昂卡瓦洛和玛斯卡尼,尽管每个人都各有特点和长处,然而不能不说,威尔第是站在歌剧创作的高山之巅。因而,在欧洲及世界范围来讲,威尔第和意大利歌剧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


《穿越艺术》 漫话音乐我心目中的音乐家(5)

    俄罗斯永远的骄傲—…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充满个性和神秘色彩。对他的评价,起初主要来自官方,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的开放,一些不同的论述以及他的个人资料的发现和公开,使我们能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化名人。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拥有最广泛的欣赏群体,他的作品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其中既有业内人士极其推崇的交响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