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止观禅修-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前,“驯服”被描述为“止”的成就特征,“全然驯服”也是“观”的成就特征,行者的禅修起初也许很好,但是后来却退步了,这是因为行者失去明性,或心变昏钝,或失去禅修的意愿。但是,当行者达到驯服的柔顺状态时,心会自然地契入“观”境,而这种“观”境会带来明性及了解。所以,在达到驯服的柔顺性之前,行者尚未达到真正的“观”。这个教本说:“观”的本质及它的产生方式,已经在“止”的部分解释过了。就阿毗达磨(论)的角度而言,“驯服”可以说是一种心识事件,因此,所有的众生任何时候都具有它。但是,众生的驯服程度各有不同,有些众生自然地从事恶行,有些则自然地步入善行。然而,由于从无始以来我们就没有在禅修,因此我们在禅修方面并不“驯服”。我们并没有这种自然的倾向,所以,我们必须使自己习惯于此,如同在修持“止”时一般。“驯服”的“观”将会逐渐地开展,开始时非常细微,然后曾逐渐增长。三摩地、了解、觉知及觉性,全都是自然具有的心识事件,但是,行者必须使它们增长。所以,首先,我们开展“止”的禅修,然后再开展“观”的禅修。《解深密经》对“驯服”之“观”的开展有所叙述。它说:觉悟有两种,其中一种是对现象的整体多元性的觉悟,也就是对现象的相对层面的了解——这是对无常、五蕴及十二因缘的了解。要开展这种觉悟,我们必须拥有全然驯服的心。第二种是对现象的真正本质的了悟。要具有这种觉悟,行者也须要拥有全然驯服的心;如果行者没有全然驯服的心,那么,他将不会有这两种觉悟或真正的“观”。所以,开展全然驯服的心是成就“观”的征象。

    总之,在驯服的状态中,行者能不费力或不艰辛地做“观”的禅修,这非常愉悦,而且很容易,所以,在做“观”的禅修时,身与心方面都没有任何困难,这就是“观”的禅修的成就征兆。

    注:

    1、更精确地说,空性的梵文是“舜内他(sunyata)”(藏文“东巴尼(tongpanyi)”,知识的梵文是“苾驮(vidya)”(藏文“瑞(格)帕(rigpa)”),空性与知识之融合的梵文是“苾驮舜内萨贝达(vidyasunyasambheda)”(藏文“瑞(格)东耶(尔)美(rigtongyerme)”,明性的梵文是“巴思瓦[上曰下阿](bhasvara)”(藏文“萨(尔)瓦(selwa)”)

    2、根据所采用的是小乘或大乘的观点,行者对空性的了解有所不同。根据月称的看法,这两者之间唯一的差别是证悟的程度及大乘行者所做的修持法门较多,对空性之了解的品质则是相同的。在他所作的《入中论》的开头,月称认为其中的差别很小。然而,在教本近结尾时,他谈到两种无我:人无我——如声闻者所证觉的无我,及大乘中的法无我。西藏学者对这句话的意义,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根据月称的说法,声闻者了悟了法无我(现象之空性);有些人则把这些解释为:声闻者并未了悟法无我,只了悟人无我。所以,西藏对声闻者是否了悟了法无我,看法分歧。我认为声闻者并未了悟法无我。我是根据喇嘛米帕所撰之论注,研究《入中论》而做此结论的,此论注说声闻者并未了悟法无我。其他学者当中,例如宗喀巴(Tsongkapa)并不同意此种观点,可是,第八世噶玛巴米究多杰(MikyoDorje)则赞同声闻者并未了悟法无我。一旦达到佛的果位之后,行者具有无碍的明性,知道一切都是空性的。行者无法真正看到并找到这种智慧、这种明性,但是,心的力量仍然存有。这种智慧在梵文中称为“佳那(jnana)”,在藏文中称为“耶谢(yeshe)”。佛的境界存有此“佳那”或圆满智慧时,也有慈爱心及大力量。这种慈爱具有大力量,因为它是具有大力量的慈爱,而不是如同一位没有手臂而试图拯救她正被湍急洪流冲走的孩子的母亲所有的慈爱。

    我们或许要问:佛法本身是否也是空性的?答案是:佛法的法教本身不具有真实存在的自性。当我们接受法教时,唯有将之付诸于实修,我们才能获得利益。接受了法教而不实修,那么,我们只是听到言说而已,或只是看到印在白纸上的黑墨——如果这些言说被记录下来的话。所以,法教的文字本身并没有价值。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是什么使珍贵人身——珍贵人身的存在形式——如此珍贵?人的身体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但是,当它被加以利用时,它能具有极大的价值。许多论注将法教比喻为一条小船。在古代,小船是由皮革做成的,并非很有价值。但是,小船的价值在于有了它之后,我们能渡河到对岸去。同样的,佛法及珍贵人身是珍贵的,因为它们本身虽然没有价值,但是,当我们善加利用它们时,我们能由此得获极大的价值。

    3、我们或许会对全然解脱与空性及觉性的关系感到好奇。成佛就是全然解脱,但是,这并非如同我们得到或达到我们之前所没有的一般。解脱是毫无造作地了悟现象的真实本性。由于不证知现象的自然状态,我们处于一种迷惑的状态中,而相信并不存在的事物。一旦了悟这种自然状态之后,我们就从轮回中解脱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必须经由推论的方式去分析现象,并经由这种分析而得获对现象真实本性的了解。但是,即使具有这种了解,我们对它仍然不熟悉,或尚未习惯安住于这种了解之中。所以,我们必须变得完全习于这种了解之后,才能达到安全的解脱。

    帝洛巴问道:“芝麻在何处?”芝麻油在芝麻种子之中,但是,只是吃芝麻种子并不能得到芝麻油。要得到芝麻油,我们必须将芝麻种子捣碎并压榨出油来。这就如同佛果:佛果在每位众生之内,但是,要达到解脱,我们必须精进地禅修才能使佛果成熟。另外一个解脱的例子是绳子与蛇的比喻:如果在一个光线幽暗的房间中有一条绳子,当我们看见它时,可能会以为那是一条蛇,因而感到非常恐惧——这种恐惧是由于将绳子误认为蛇的幻惑而产生的。要解除此种恐惧,我们必须觉悟所谓的蛇实际上是一条绳子;执取武器或服用毒蛇液解毒剂等其他解决方法,都行不通。当我们了知这条蛇只不过是一条绳子时,所有的恐惧就会自然消失,虽然这条绳子在这之前和之后,并没有丝毫的不同。唯一的不同是在此之前我们是幻惑的,之后我们发觉了真相。所以,要达到佛心的全然平和,我们必须接受法教,然后思惟法教,并依照佛陀所教导的方法实修,因而铲除幻惑并了悟心的真知如本性。

 “止”与“观”之融合

    “止”与“观”之融合

    我们无法仅依“止”的禅修而达到开悟,我们也无法仅依“观”的禅修而达到开悟。没有人仅依“观”的禅修而达到佛果的智慧。我们必须先单独学习“止”,然后再单独学习“观”,然后修持“止”与“观”之融合而达到最终的开悟。原来的教本把这一章分为三部分:“止”与“观”融合之修持、融合之时机及不同种类的“止”与“观”。

    融合的修持

    心之定静(止)与内证(观)之融合,发生于心安住及静止时,但此时的心安住于法界(梵文dharmadhatu)的智慧之中,而不是寻常的安住。在经典的传统中,如何做此修持的教法共有四种不同的系统,分别由四位印度大师所传授。这些教法有所差异,但是,它们都同意行者应该修持“止”与“观”的融合。这四位大师是:清辨(Bhavaviveka)、寂天、莲花戒及月称。他们全都是致力于彻底了解空性的中观哲学(Madhyamaka)大师。中观哲学有两个大学派:中观自续派(Svatantrika,又称为自依论证派)及中观应成派(Prasangika,又称为归谬论证派)。简单地说,中观自续派认为:在胜义谛或究竟真理的层次上,没有任何事物具有真正的存在性,虽然在世俗谛或相对真理的层次上,事物是存在的。所以,中观自续派注重存在性与非存在的观念。中观应成派则认为:事物没有真实的本质,现象只是显相而已,除了这些显相之外,它们没有任何真正的本质,一切事物都只是显相而已。所以,中观应成派不太注重存在性与非存在性的观念。

    第一个系统是中观自续派的清辨大师所建立的。他用以开展“止”、“观”融合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