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谋说天下系列-第2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子赵德昭,一切都充满了变数。这让赵光义非常不安,虽然杜太后曾经让赵匡胤答应过传位于弟的请求,但这个决议并没有昭示天下。这些年来,赵匡胤对自己非常宠信,让赵光义一度相信他是按照太后遗命来做的,但现在这种态度,显然并不是那么坚定地要传位给自己了。

正当赵光义忧思不断时,赵匡胤于公元976年三月决定去洛阳巡视。通过对这座古都的视察,有一个想法忽然出现在赵匡胤的脑海中。

从洛阳回来之后,赵匡胤很快便召集众臣,对他们说:“现在开封所处的地方是一片平原,四面都可以被进攻。为了保卫京都的安全,几十万大军都驻扎在这里,我们想要发兵去攻打别人固然容易,但别人想要进攻我们也非常方便。辽国的骑兵只需要两天时间便可以到达开封,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想要迁都洛阳。”

这一提议引起了轩然大波,大臣们都没有想到赵匡胤会忽然有此想法。开封作为宋的都城,是因为后周便将其作为京都,夺权之后为了稳定,赵匡胤只能驻扎在这里,现在国家已经安定了,正是改换京师的时候。而且,赵匡胤所言也非常有理,开封地处平原,易守也易攻,一百多年后的“靖康之变”证明了他这一决策的正确性。但朝臣们并没有看得那么远,大多数人都持反对意见。

起居郎李符首先上书表示反对,他声称:“现在国家虽然安定,但迁都一定会引起动乱,浪费大量财力物力,并让敌人有机可乘。”

赵匡胤说:“迁都是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不过现在开封的人口越来越多了,每年东南江淮漕运到这里的米要百万斛,才可以满足需求。为了养活这些不断增加的人口和军队,将来一定会更多,负担也会更重。几十年之后,百姓必定不堪重负。”

而铁骑指挥使李怀忠却说:“陛下担心开封不足以形成拱卫之势,难保太平。现在我们驻扎在京师附近的军队有三十多万,每一支队伍都是精兵强将。难道这样的兵力还不如洛阳和长安的山川之势吗?自然的山川对抗灵活的军队,肯定是军队更加值得信任。”

对此,赵匡胤却说:“汉、唐以来,都是以长安和洛阳为京都,它们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朝代,也说明了此二地作为京师的正确性。那里的山川虽然不能完全作为屏障,但是对于京师的保护作用不可取代,是易守难攻的地势。如果以这样的地势再配合我大宋精兵,就能带来更安稳的局面,又何乐而不为呢?”

众臣见他坚持想要迁都,都纷纷上书劝阻。赵匡胤慢慢发现,臣子们都只是看到眼前的困难,却没有看到未来潜在的灾难。眼前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而开封所隐藏的祸端却会让大宋王朝覆亡。这些人都反对,不过是目光短浅,可以通过分析而说服。但有一些人却会因为迁都而利益受损,这种人非一时可以扭转,赵光义便是这样的人。

作为开封府尹的赵光义,通过培植势力已经在开封拥有了盘根错节的人脉网络。他知道赵匡胤在这种时候提出迁都,肯定是针对自己,要让自己十多年来的心血付诸东流。一旦离开这里,去了人生地不熟的洛阳,一切就需要重新开始,而自己只能受赵匡胤摆布了。因此,赵光义急忙求见皇帝,想要说服他放弃迁都,一场辩论便在兄弟二人之间展开了。

赵匡胤说:“开封地处平原,一马平川,又无险可守,本来就不适合作为都城。原本只是朱温的地盘,他篡夺了唐之后作为京都,完全是临时性的。后来周又将这里选做首都,我为了立足也只能留在这里,以观后效。现在天下安定了,迁都洛阳是为了长久打算。”

这些分析条条在理,赵光义也明白赵匡胤所说都是事实,但想到自己会一无所有,赵光义还是说:“作为京师,首要任务就是能给天下带来安定,这些年来天下太平,跟我大宋建都开封还是有一定联系的。而且想要安天下,并不只是依靠险峻的地形,还要依靠仁德啊!”

这种否认国防的重要性反而以“德”为安天下之根本的论调,基本上可以算是强词夺理。赵匡胤说:“现在我们已经平定了南方诸国,也算是完成了一部分统一。这个过程中,我所看到的却不是‘以德安天下’。”

赵光义说:“现在天下平定了,正是需要倡导仁德的时候啊!”

赵匡胤说:“现在说天下平定还为时过早。燕云十六州还没有收回,大宋和辽的战争不可避免。将来如果我们和辽发生战争,开封的安危就至关重要。为了确保京师不被敌人攻占,迁都洛阳是最好的办法。”

眼看自己无法说服赵匡胤,赵光义开始变得沉不住气。他鼓动群臣都来进谏,要求皇帝放弃这个想法。而从这件事中,赵匡胤也看出赵光义对于触及他的利益的决议反应之剧烈。赵普对自己的劝诫再一次在耳边响起,赵匡胤开始仔细考量赵光义是否是一个值得信任的托付者。

此前在不同政策上的分歧,如果只算是一次小交锋的话,这一次因迁都而引发的两人意见相左,成为赵匡胤和赵光义之间矛盾的一次总爆发。赵光义敏感地觉察到皇帝想要削减自己的势力,而赵匡胤也开始逐渐正视晋王在开封城中庞大的关系网。

作为一次正面交锋,迁都之议成为朝堂上一次不见兵刃的战争,两派人马不时地争论,却一直不能对此事做出一个结论。赵匡胤的内心也充满了焦虑不安,他曾经一度想要赶走赵普,让他停止在自己耳边喋喋不休地插手皇储一事。但此时,他却非常希望赵普可以为自己出谋划策,提供如何解决眼前的混乱局面的办法。矛盾被摆上了桌面,说明它已经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到了需要解决的时候了。解决的结果关乎大宋王朝未来的命运,而作为皇帝的赵匡胤两眼中却是一片茫然。

5。 抉择:皇弟与皇子之争

在赵匡胤即位之初,不管是出于吸取五代时期帝王易姓的教训,还是遵照母亲杜太后的遗训,他对于自己的胞弟赵光义可谓尽心扶持,甚至一度为了他和辅佐自己多年的赵普决裂,将其贬谪到孟州去。随着赵光义的势力不断强大,赵匡胤开始逐渐感觉到威胁。在他意识到赵光义的势力已经发展到快要无法控制的地步时,和赵光义的关系不再是兄友弟恭,而逐渐变成了权力争斗的双方。时年不到五十岁的赵匡胤,长子赵德昭已经二十六岁了,就算是这个时候易位,将皇权交给自己的儿子,也不会出现主幼国疑的局面。所以,赵匡胤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决定,为大宋选择一个可靠的继承人。

宋皇后对于赵匡胤一直扶持光义而冷落自己的儿子甚为不满,因此,在光义逐渐强大,和赵匡胤的矛盾也开始越来越激烈的时候,她便不失时机地对赵匡胤说:“自古以来,皇位都是父子相继。陛下为了让太后瞑目才做出金匮之盟,答应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但是现在晋王已经越来越目无法纪,开始将陛下不放在眼里。如果这样继续下去,有朝一日陛下不在了,而他做了皇帝,又怎么会有我母子的好日子?”

看着在一旁垂泪的宋皇后,再想一想自己越来越跋扈的皇弟,赵匡胤的心中五味杂陈。他对宋皇后说:“光义不管怎么说都是我的胞弟,我有这样的打算也是为了大宋江山的稳固。他要做了皇帝,肯定会对你们好的。”

宋皇后却说:“天下人都知道,陛下的皇位是应该传给德昭的,可是他却从德昭的手中夺了去。这样的事情自然会有人评说,他若恼羞成怒,我母子性命难保,又怎么敢奢望他对我们好呢?我跟随陛下多年,已经年纪一大把,若能追随陛下到九泉之下却也无憾。只是我的两个皇儿还是风华正茂,陛下您怎么忍心让自己的儿子处于这种境地呢?”

这一席话重重地击打在赵匡胤的胸口,他知道自己不可能一直保护他们母子,但若百年之后让自己的儿子处于任人宰割的境地,他也不忍。虽然此前他一直觉得光义不会是那样的人,但现在他越来越觉得有这种可能了。

正在赵匡胤为了这件事而夜不能寐之时,开宝九年二月,吴越国王钱俶遣使者送来拜帖,遵照赵匡胤的要求打算来开封朝拜。赵匡胤对左右大臣说:“钱俶此次前来,一定要认真接待,让他感受大宋之威仪。诸位认为,谁来负责这件事比较妥当?”

贾纬、陈从信等人皆言道:“接待吴越国王是重大事务,需要选择一个有经验的人来执行。晋王赵光义一直负责这种大事的安排,让他来负责接待最恰当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