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谋说天下系列-第2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猜忌可不是做臣子的人可以承受得起的。王审琦忙说:“臣等愚钝,都没有想到这一步,但是又不知道该何去何从,还请陛下给臣等指出一条明路。”

赵匡胤将杯中酒晃一晃,从容不迫地对众人说:“人生在世犹如白驹过隙,你等随我四方征战所为何事?还不就是富贵金帛?还不是为了让子孙们都能过上好日子!既然是这样,你们倒不如不要再为了带兵而费神,去选个好地方,广置良田美宅,以娱自己的晚年,也算是为子孙立下了永久之业。这样一来,你我君臣之间也可以少了很多猜忌,大家相安无事,岂不是美事?”

众人忙道:“陛下想得周到!臣等谢陛下大恩!”

席间的一番剖析看似简单,甚至沦于庸俗,以安享晚年为由作为劝诫的出发点,似乎不符合这些人要建立功勋的心态。但这其实正是赵匡胤和他们长期相处,经过深思后所设计的,也正是这样一个出发点迎合了这些武将的心思,配合赵匡胤的皇权压力,才让他们迅速接受了这一提议。石守信等人出生入死在战场上所求的,不外乎荣华富贵和老来荣光,至于做皇帝的美梦也许他们也都想过,但也深知这个可能性非常之小。既然能够有荣华保障,又何必为了这个小小的可能性而继续厮杀呢?所以赵匡胤才以“人生短促,不如及时行乐”为由打动他们。这些人都是从五代战乱之中走来,深知君臣猜忌的严重性,因为很多流血战争即因为猜忌而引发。赵匡胤提出的双赢计划所依靠的并非他的狡猾,而是他的明智。

石守信等人第二天便以年老多病为由,向赵匡胤提出了辞职的请求。赵匡胤自然一一照准,以养老为名又赐给他们不少钱财,这一“杯酒释兵权”的任务最终圆满完成。

对于此事,历来众说纷纭,而赞赏者居多。皆因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之中“家天下”的统治形式,导致皇帝将天下作为自己的私产,因此对于所有具备威胁条件的人都不会手下留情,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对曾经协助过自己的功臣们斩尽杀绝是惯用手法。不管他们是否有野心造反,都要以防患于未然的心态杀之。古来不杀功臣的也不过两三君,赵匡胤就算一位,因此他的这种做法赢得了很多赞誉。

从赵匡胤释武将兵权开始,宋王朝便确立了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对于武将的任命慎之又慎,在军中担任重要职务的,要不然便是文官,要不然便是根基不深的年轻将领。但不管是文或是武,都是国之大器,要想让一个国家得到长治久安就必须要二者相辅相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终宋一朝,军事上一直都相对孱弱,自始至终都被周边辽、金、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所威胁。整个赵宋基业虽然三百多年来都屹立不倒,但同时也飘摇不定,摇摇欲坠,给后世留下了积贫积弱的印象。

2。 故技重施,加强集权

在经历了“杯酒释兵权”的宋廷之上,赵匡胤终于看到了自己所希望的局面:文官接任了武将的职权,负责禁军的统领、在军中有威信的将领们都主动隐退,让皇帝可以放心。这一局面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赵匡胤的焦虑,五代以来的皇权隐患似乎已经削除了一大部分,赵匡胤深信只要让文官和自己的亲信掌握着兵权,大宋的皇位就可以稳固了。

石守信、王审琦等人辞职退位之后,作为最有战斗力的禁军队伍的首领人选问题开始凸显,亲信之人虽然不少,但赵匡胤不希望某一人大权独揽,他想让诸将之间可以互相牵制,保持平衡,这样才可以保证即使手握兵权也不会让人滋生出不该有的想法。现在将禁军的最高统领位置交给谁最让人放心呢?

赵匡胤对赵普说:“目前朝堂之上,老臣和新人各有一半,自从开科取士以来有很多士人进到朝堂之上,我有心将禁军的统管职责交给新人,你觉得如何?”

赵普对此持有相反意见,他说:“老臣虽然多是有功之臣,为了避免独大,不宜掌管军权。不过新人对于军政多不熟悉,而且禁军不同于其他机构,身负重责,如果没有威信,恐怕很难服众。”

赵匡胤点点头说:“军政大事,是国家的根本所在,我不想它有任何闪失。目前看来,只有一个人是最适合的人选,那便是天雄军衙内都指挥使符彦卿。”

赵普问:“陛下怎么会觉得符彦卿是最合适的人选呢?”

赵匡胤说:“符彦卿的女儿曾经是世宗的皇后,现在符太后虽然偏安在西宫之中,不过已经不需要再担心什么了。同时他还是光义的岳父,我相信在目前的情形下,他对我大宋是非常忠诚的。在世宗朝中,我曾经和他一起为官,深知此人是一个重情谊、正直耿介之辈,所以启用他来作为禁军将领,绝对可以放心。”

赵普说:“陛下和符彦卿之间不仅有着共事之谊,现在他又把女儿嫁给了光义,成为姻亲,所以对他放心是可以理解的。不过,符彦卿所任职的天雄军衙本来已经是非常重要的机构了,如果再让他担任禁军统领,是不是权力过大了呢?”

从杯酒释兵权开始,赵匡胤的心中便一直将如何控制臣属的军权作为自己的第一大任务,随时都在思考着怎么让大臣们互相牵制,避免一头独大。现在赵普提出这个问题来,也正是他所担心的,于是便沉吟着说:“对符彦卿的选择,已经是折中的办法,不然就要交给其他人,我更不放心。我对符彦卿非常信任,这样的恩情难道他还会忘记吗?就算顾念这些,我想他也不会对我大宋不利的。”

对此,赵普忽然笑着说:“陛下对符彦卿不薄,这一点众臣都看到了,符彦卿自己也非常清楚,不过有恩情就能保证忠心,臣却不敢苟同。请问陛下:当年世宗对您的恩情就浅吗?”

这句话好似一把重锤敲在了赵匡胤的胸口,当年的世宗柴荣对于赵匡胤的信任,也是非同一般。在朝堂之上,不仅让他执掌禁军大权,不管大小事务都要与他商议,在晏驾时还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他。似这般的信任不是一般的大臣可以获得的,而赵匡胤却依然可以举旗反叛,从后周孤儿寡母的手中夺走皇位。现在自己对于符彦卿虽然也信任,但赵普一语中的的反问,赵匡胤才恍然明白了“恩情不一定会换来忠诚”的道理。

从这个问题出发,赵匡胤对于国家管理的认识又一次获得了提升,在削夺了大批武将的兵权之后,他逐渐将目光投向节度使。驻扎在各地的节度使作为一方重镇的最高领导人,手中所掌握的不仅是当地的军队,还有财政等大权,富庶之地的节度使因其军权、财权而产生不小的影响力。这些人都不容小觑,虽然五代后期节度使的实力都不如中央政权,但长期发展下去他们也会一天天壮大起来。朝廷的寡弱是一个政权所存在的最大危机,它会带来灭顶之灾,所以在强大中央的同时,也要及时扑灭地方的火星。

思虑至此,赵匡胤对赵普说:“符彦卿既然已经大权在握,那么禁军就不再考虑他了。不过在各地的节度使手中也握有重权,为了确保他们的力量不会强于朝廷,我看削夺其权的时候也到了。”

赵普说:“臣曾经提出过三大策略作为保证天下太平的途径,其一便是削夺兵权,因历来兵权在手是武将篡权的根本原因。只要他们手中没有重兵,就会安分守己了。”

赵匡胤说:“兵权、钱谷,是国家发展所必需,但也是引起不安定的根本原因,从现在开始应该让朝廷来控制这些,就像建立禁军的时候从各地抽调出最优秀的将士一样。各地的财政、军事大权也都要抽调出来,只有君权扩大,才能削夺节度使的权力,才能让大宋更加安定。”

在这一想法的指导下,赵匡胤于开宝二年十月,即公元969年又一次摆下酒筵,邀请了节度使武行德、郭从义、王彦超等五人,到皇宫后苑赏花赴宴。

筵席之上,赵匡胤对众臣说:“自从大宋建立以来,各地的安危都是交给你们各位来负责的。现在保持了这么久的和平,都是诸位的功劳,百姓几十年来多受战火熏染,现在能够过几天好日子,诸位功不可没。”

王彦超等忙举杯道:“陛下勤政爱民,是万民的福祉。大宋四海升平,都是仰仗陛下。”

赵匡胤故作凝重地问:“如今虽然太平,但是我总不能忘记前些年的战乱,为何从唐末以来帝位几易,总是战火不断呢?我想听听各位的看法。”

王彦超说:“依臣看来,唐末以来的每一位皇帝都是贪图富贵之徒,他们只为了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