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极品明君-第3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有当自己成为一个像朱棣或者是朱元璋那样的强势独裁者式的帝王的时候,这一切,才能够实现。

想要成为那样的人,那么,国朝之内的那些文武百官之中,就有不少人,肯定会站到自己的对立面去,说得更露骨一些,这些官员,将会成为自己第一个需要清理,或者是压制的目标。

“看样子,除了军队必须牢牢的掌握在手心之外,还需要一批人,一批为我的意志而摇旗呐喊,为我清除那些老旧观念的读书人。”朱祁镇摸着下巴,不禁小声地嘀咕道。

作为大明的帝王,大明朝的统治者,想要完全的掌握住军队,其难度虽然不小,可是大也大不到哪去。至少朱祁镇现如今已经掌握着包括大明的边镇以及京军大营在内的近六十余万大军,这已经是大明军方三分之二的军事力量,而且是最为精锐的。

只要再给朱祁镇两到三年的时间,有了后世那样的军事教育和思想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训练和教育手段,多的不敢说,至少京军大营的二十万精锐,为完全的忠诚于大明帝国,而且是不打折的。

而让人头疼的,就是那些读书人,毕竟这个时代不像是后世那多大学生多如狗,研究生遍地走,砖家、教兽成天瞎吼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很受人尊重的,而这些读书人,也非全是忧国忧民之士,而且如今之士人,早就远非过去之士人。

在历史的早期,士农工商,阶级分得很明晰,而随着中原大地的朝代更替,原本的士农工商阶层,一次又一次的被打碎,揉搓捏合,然后又再次分隔。

可是每一次,这样的举动,都让这四个阶层之间原本经纬分明的隔阂已然越来越淡,甚至可以说,如今的士农工商,完完全全变成了一个无法分割的团体。

特别是江南一带,商贸最为发达,而那些富庶的地主、商贾,都会给自己家的子孙后辈,甚至于是自己家庭的子孙后辈,建立学堂,给他们找最好的老师,就是希望家里边培养一批读书人。如果能够出上一两位中举为官者,那么,他们这一家,就能够披上了一层官皮。按自古传承下来的惯例,官员,都是不需要交税的,而他们这一家子,不管是生意赚来的钱,还是种地得到的产出,就可以完全就进了自己家的腰包,还能够再给这为为官者以贿赂上司,争取获得更高的地位,来为家里边获得更大的利益。

嗯,好像又跑题了,总之一句话,病得从根治,不着急,首先,就干脆从那国子监入手。

而国子监如今的教学方式,让朱祁镇颇不满意,综合下来的话,就是所谓的君子六艺,但是,对于现如今的读书人而言,对于这些东西,几乎是可有可无,因为大科举考的并不是什么君子六艺,考的就只是那四书五经。

至从有了科举制度以来,或者说从宋代开始,想考科举,一句话,你得把四书五经给全背下来,你就一定能中举。所以,在那些读书人的眼里边,除了四书五经还是四书五经,难道华夏五千年的文化,就只有四书五经才能读不成?

这让朱祁镇很不爽,至少,他更喜欢春秋战国时期的那种百家争鸣,那种情况下,才能够促进华夏民族积极向上,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开阔眼光以及强烈的求知欲。

如今的国子监的的确确需要做出变革,而孔老夫子的这杆子大旗,自己这位大明天子,自然就义不容辞的得把君子六艺的大旗得高高的举起来。

后世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忽悠到明朝,其实整成礼、乐、射、御、书、数,甚至还分得更加的细致明晰。越想越得意的朱祁镇干脆就叫来了那些宦官给自己研墨,然后拿着那鹅毛笔,飞快地将自己心里边的想法一一地记录了下来,这些东西,当然是越快弄出来越好。

呼啸的寒风裹夹着大片大片的雪花在天际舞动,那些在寒冬中栗栗的老树上最后的枯叶也都被拔离了枝杆,无助地被卷入寒风之中,向着远方飞去。

而石府之内,原本气宇轩昂,志满意得的石亨,此刻却脸色灰败,满面愁容地坐在暖炉前,目光游离在那从暖炉铁圈处闪烁不定的火光上。

而坐在他的正对面的,是同样魁梧高大,却更年轻气盛的石彪,此刻的石彪坐这被那石亨视若亲子的石彪,此刻正一脸担忧地看着陷入沉思的叔父石亨。

这数日,被那朱祁镇喝斥之后,闭门于府内思过的石亨的日子实在是不怎么好过,或者说他那暴篷的信心和骄傲,却在那朱祁镇这位大明天子面前,遭到了可怕的重挫。

一想到那日,在那崇智殿内,朱祁镇森冷的面容,闪着厉芒的双目,还有那些丝毫不掩饰的愤怒与厌憎,让石亨如今回想起来,仍旧不由得汗湿衣襟。

“叔父……”石彪将那暖炉上的水炉拿了起来,又给那石亨的茶盏缓满了水,小心翼翼地推到了那石亨的跟前。“其实,陛下并不是只针对叔父您。”

“这点,老夫焉能不知?”石亨苦笑着摇了摇头,端起那盏热茶,浅啜了一口轻叹道:“说来说去,都是老夫听信了小人之言,让那富贵给迷花了眼,才会做出那等愚蠢之极的举动。”

ps:更新到达,同学们慢慢地瞅哈,这天气,一会晴一会阴的,却一直热,快把人烤干了都……

第三百二十九章议一议辽东之事……

第三百二十九章议一议辽东之事……

“那日在宫禁之内,陛下的那番痛斥,斥责得老夫方知自己铸下了弥天大错啊。e^看9vk。首发”石亨抚了抚自己那打理得份外精细的三缕长须,本以为自己颇得帝宠,而且,正是因为自己这位朱祁钰一首提拔上来的爱将,首先向朱祁镇倒戈,才促使了那些边镇军将下定了最终的决心,站到朱祁镇那一边。

而之后,朱祁镇对自己也颇为看重,在那草原之上征战之时,在战事上已可以说是言听计从。也正是因为这样,让自己的信心暴棚,却忘记了,关于朱祁镇的那些事迹。

能够在面对着敌人的要胁而冷眼以对,能够在京师城上,昂首厉喝以鸡死志的帝王,其意志,焉是旁人能够轻易动摇的?

“叔父在府中闭门思过这些日子,总算是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像当今陛下这等雄主,焉是能够为臣子意志所左右的,呵呵,可惜,叔父到了如今,才想通这个道理。”转过了脸来,看向那如今被朱祁镇委以了重任,与那杨俊同为亲军指挥使的石彪,不禁感慨地道:“过去,老夫总把你看成小孩子,前些日子,你还劝我来着,可惜那时叔父利令智昏,哪里能听得进一星半点。”

“叔父,您也不必太过忧心了,其实今日来,一是来探望叔父,二来,是奉了圣命。”石彪抬手挠了挠头,将那自己跟前的茶盏一饮而尽,向着那颓丧的石亨言道。

“陛下让你来寻老夫?”听到了这话,石亨不由得坐直了身躯,原本显得颇为消沉的表情也顿时露出了几分的疑惑。

“不错,陛下让侄儿给您带几句话……”石彪点了点头,迎着那石亨的目光恳切地道:“陛下有言,如今叔父正值壮年,又有雄心胆略,久于京师这个大染缸里虚度光阴,消磨志气并不适合。故尔想让侄儿问问叔父,不知叔父对于今日之辽镇,有何感观?”

“辽镇……”听到了这个称呼,石亨的脸庞也不禁露出了几分慎重之色,

所谓的辽镇,指的是东起凤凰城,西至山海关,长一千九百五十里。其走向是:自今凤城以东的鸭绿江西岸伸向北去,经宽甸、新宾,又转趋东北,绕过开原县北,又伸向西南,经铁岭、逾辽河,东趋向西北,绕过北镇县北,又转向西南,经过锦州、绥中诸县西部,抵达山海关。//《》。《//

明洪武元年,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东北,负隅顽抗的故元残余势力,一方面派黄俦等人前往辽东,“诏谕辽阳诸处官民帅众归附”;另一方面派兵从山东渡海,向辽东进军,迫使故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投降。于是洪武四年明在辽东设置定辽卫都卫,

开始在东北地区屯兵筑城。先后建立了边堡,修筑了长城,建立了由山海关至辽东都指挥使司的驿站。继而建立了屯田、冶铁及煮盐等制度,以供军需;并委派总兵守辽东镇,使广大辽东地区形成一个完整的陆海防御体系。

洪武八年明改定辽卫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辽东二十五卫,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朱元璋为了向北推进,在“慎固边防,翼卫王室”的思想指导下,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在北方和东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