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捡漏-第3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董老,马老师,于老师,您们到底在说什么呀?”王光水都快急哭了,他的好奇心已经被三个人调动的膨胀了起来,但是三人似乎有意不把谜底说给他听,这让他心痒难搔,却偏偏没有丝毫的办法。

见到王光水的样子,三人哈哈大笑。董德昌说道:“于飞,要不你来给小王解释一下?”

于飞连连摆手推辞:“别别别,我除了垂棘之璧四个字其他的一无所知,还是请马哥来给我们讲讲吧。”

马尚都见于飞的表情似乎并不是谦虚,也便说道:“行!董老,我说说,然后您补充。”

王光水和于飞两人精神一震,都想听听马尚都会说些什么。

“说道玉璧,世人第一个便会想到和氏璧。”马尚都说道。于飞和王光水同时点头,这次他们来参加希斯特的拍卖会根本原因还是来看看和氏璧,由此可见和氏璧的影响有多深远。

“但是却不知道在和氏璧之前,第一美玉却是垂棘之璧。”马尚都语出惊人。

于飞还算是知道一些,王光水却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垂棘之璧?那是什么东西?现在又在哪里?”

“垂棘之璧的珍贵可以从假道伐虢的历史典故中窥见一斑。相传春秋时期,强大的晋国想要灭亡虢国,但是在攻打虢国的路上必须要经过虞国。为了能向虞国借道,一个叫荀息的谋臣便向晋献公献策,让他拿屈地所产良马和垂棘之璧去贿赂虞国。但是一心想开疆拓土的晋献公在听了之后,对屈地所产的良马倒没有什么,但对垂棘之璧却非常的不舍,一度不愿意拿它出来贿赂虞国国君。荀息就劝晋献公说:如果向虞国借路成功,虞国早晚也是他们的。晋献公这才忍痛割爱,并最终灭掉了虢国和虞国。不过垂棘之璧却不知为何消失了踪影。”

假道伐虢的故事,王光水倒是也听说过,但是这和于飞手中的水晶有什么关系呢?难道?!王光水的眼睛瞪大了。

第432章 三棘六异

“马老师,您的意思不会是说于老师买的那块水晶就是传说中消失已久的垂棘之璧吧?”王光水总算是明白过来了,难以置信的说道。

“应该是这样没错了。”马尚都说道。他曾经对垂棘之璧有过一段时间研究,也比较了解,才能第一个想到“三棘六异”。不过因为事涉重大,即便是他都不敢断言,所以用了“应该”这两个字。

“可是不对呀?”王光水疑惑的说:“垂棘之璧顾名思义是美玉,而这却是一块水晶呀。它们俩怎么可能是一回事呢?”

王光水所问的问题也正是于飞所奇怪的。便也看向马尚都,想听听他的解释。

“关于这一点,还是请董老来解释吧。”马尚都却乐呵呵的说道。

“你呀你呀。”董德昌笑了笑说道:“水晶在中国最古老的称法叫水玉,意谓似水之玉,又说是千年之冰所化。水玉一词最早频繁出于《山海经》,多次提到。也就是说在古人的印象中水晶也是玉,所以才会有‘垂棘之璧’的说法。”

“原来是这样。”王光水点了点头,然后又疑惑的问道:“那还不对啊,之前在拍卖会上,马老师说玉璧是圆形的,中间有圆孔,玉肉比孔洞大的叫玉璧,玉肉比孔洞小的叫玉环。即便水晶在古人的眼中也属于玉,可是这个水晶却不是圆形的呀,而且中间也没有孔呀。”

“嘿!我说小王呀,你还真有些做学问的人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董德昌哈哈一笑说道:“关于这形状一说,就要落在‘垂棘’二字,还有‘三棘六异’这几个字上了。关于垂棘之璧,小马曾经专门研究过,知道的比我多,还是听他讲解一下吧。”

董德昌又将这个皮球踢回给了马尚都。

马尚都苦笑说道:“董老呀,对于这一点恐怕不是只有我一个人研究过吧?”

董德昌并不否认,却也不接话茬,无奈马尚都只得接着说下去。

“‘垂棘’和‘三棘六异’之中,重点便是这一‘棘’字。之前有人认为‘垂棘’指的是地名,从而把垂棘之璧解释成了垂棘这个地方所成产的美玉。如果是这样的话,垂棘之璧就不应该是一块,而可能是很多块了。但在《左转》中有明确的描述,晋垂献公说棘之璧是他的宝贝,因此垂棘之璧不可能是很多块玉的统称,而应该专指一块玉。而且,时至今日也没有人考证出春秋之时古晋之地有‘垂’或‘垂棘’的古地今在何处。所以,我认为‘垂棘’二字应指宝石名称而不是地名。”

马尚都停顿了一下,见于飞和王光水的脸上依然是不解的神情,便继续说道:“至于‘三棘六异’这四个字则来源于《墨子》的记载。他说:‘和氏之璧,随侯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良宝也。’”

和氏之璧,随侯之珠于飞都曾经听说过,不但听说过,甚至随侯珠此时就在于飞的手中,如果于飞拿出来恐怕还将引起一番轰动。不过这与“随和”二宝齐名的“三棘六异”他却从来没有听说过。“三棘六异”中的“棘”与“垂棘”中的“棘”字一样,是否有什么关连?如果说《墨子》中的“三棘六异”中的“一棘”就是“垂棘”。那么其余“二棘”又指什么呢?

于飞的脑海中在不断的搜寻这方面的知识,在混沌之气恢复之后,他都快把自己的大脑当成电脑了,不断的储备知识,这让他的学习效率提高了很多。但是也有一个坏处,就是这些内容虽然被混沌之气“拷贝”进了大脑,但是如果不调取的话,于飞依然不知道。

但是于飞很快就失望了,虽然吸收了很多知识,但是却丝毫没有“三棘六异”相关的内容。看来只能听马尚都解释了。

“我又查询了《说文解字》。”马尚都继续说道:“其中对于‘棘’的解释是这样的:‘棘:小棗,丛生者,从并。’,而小棗则是‘木芒’,也就是‘刺’一样的东西。”

马尚都的这一番考证可把王光水听得云里雾里的,其实他根本就不需要马尚都说的那么详细,只要告诉他结论就好。不过,虽然有些不耐,但王光水却不敢有丝毫的表现,只能耐着性子坐在那里任马尚都说下去。

很明显,马尚都对自己的考据也很得意,说的口若悬河:“这也就是说,‘棘’就是形态类似木芒一样,比羊角要小的东西,丛生在一起的物体。‘棘’字就是从形态上描述出该件物体的精确形象。这种形象用现代宝石学中宝玉石矿物结晶学来研究:它完全符合水晶晶簇的形态。‘棘’指的就是水晶晶簇。那么‘垂棘’的‘垂’字、‘三棘六异’的‘三’字和‘六异’的含意又如何呢?”

马尚都说着目视于飞和王光水,他很希望两人以一副期待的眼神看着他,同时还要连连问道:“含义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您快说呀,我们都等得快急死了。”

但是两人听得几乎要昏昏欲睡了。马尚都的聊性也就没了,只得草草的说道:“水晶绝大多数是出产在水晶矿的晶洞中;百分之百的优质光学水晶晶体是产于水晶晶洞的顶部,顶部的水晶比四周洞壁生长的水晶品质优良,最差的是晶洞底部的水晶,晶体短,混浊的部分较多。从‘垂棘’的研究,深知古人用字造词的形象性和表达的准确性。两个字既指出了水晶晶簇的形态,又表明了晶簇在晶洞中生长的部位。‘垂’是指方位而言。即晶洞四壁中所生长的水晶晶簇我们暂称为‘壁棘’,晶洞底的也可称为‘底棘’。因为‘壁棘’和‘底棘’与‘垂棘’相比,其品质较差,故古人只推崇‘垂棘’为宝。而很少提及其余‘二棘’。由此可知:《墨子》记载的‘三棘六异’中的‘三棘’,便是上面提到的‘三棘’。这‘六异’便是水晶中有六种色彩不同的颜色而言。水晶中有茶色水晶、紫色水晶、红色水晶、黄色水晶、绿色水晶和无色水晶等多种异样的色彩。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垂棘之璧很有可能就是水晶!而且我国古代并不把小晶体矿物当做‘良宝’。所以这垂棘之璧的体积也应该比较大,从这几点来说,于飞手中的这块水晶完全符合。而且从水晶上的包浆可以看出,这块水晶流传的时间应该很长了。其吻合度就更高了。”

马尚都一口气说完,又向董德昌说道:“董老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你说的那么全面,哪里还有需要补充的?”董德昌笑道。不过话虽如此,董德昌还是说道:“根据《古矿录》和现代《矿物学》中的资料:古晋地、古梁地均有水晶矿产。水晶在现代人看来也许不怎么珍贵,但是,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中晚期,既没有玻璃,又少见大的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