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中世纪文化教育史-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初,“凡诸王属尊者,立小学于其宫。其子孙,自八岁至十四岁皆入学,日 

诵二十字。”又载,南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年),“建内小学,置教授二 

员,选宗子就学”。另一种是设在地方上的庶民小学。据《续资治通鉴》记 

载,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曾下令“天下州县并置学”,“县置小学”。 

还有一种是民间设立的私学。它有不同的名称,有的称为小学,有的称为冬 

学、私塾、蒙馆等。蒙学的教学内容为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及基础知识的教 

学。所用的教材主要是《三字经》,教学中强调熟读背诵。此种学校,为后 

代所沿袭。 

     宋时,在中国北方还存在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即辽、金、元。1276年元 

朝统一中国,直到1368年元朝灭亡,其间又经历了92年。元朝的学校制度, 

也基本上没脱唐宋以来的模式,但它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加强了少数民 

族的教育。 

     元朝掌管教育行政的机关,在中央有国子监、蒙古国子监、回回国子监, 

在地方有诸路儒学提举司及医学提举司。元朝的学校也可以分为中央官学和 

地方官学两种,中央官学有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地方官学有 

路学、府学、州学、县学、诸路小学、诸路医学、诸路蒙古字学、诸路阴阳 

学、孔颜孟三氏学及社学等。 

     国子学始创于1269年,是专门学习汉文化的学校。学生为七品以上朝官 

子孙及卫士子弟。平民中之俊异者,需得三品以上朝官之保举。学生不分种 

族,凡蒙古人、色目人、汉人皆可入学。学习内容为儒家经典。学校实行“升 

斋等第法”和“积分法”。“升斋等第法”就是把国子学分为下、中、上三 

个等级六个斋舍,学生按程度分别进入各个斋舍学习不同的内容,然后依据 


… Page 62…

其学业成绩和品德行为,依次递升。“积分法”则是累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 

成绩的方法。蒙古国子学始创于1271年,是以招收蒙古子弟为主的学校。学 

习内容为用蒙古语翻译的《通鉴节要》,也兼习算学,学生学成精通者,量 

授官职。回回国子学始创于1298年,是专门学习波斯文学的学校,招生仅限 

于公卿大夫及富家子弟。学校的目的在于培养翻译人才。 

    在地方学校中,路学、府学、州学、县学、诸路小学、社学都是根据行 

政区划而建立的儒学教育系统。社学为前代所无。它创办于1286年。据《新 

元史·食货志》记载,是年,元朝规定:“诸县所属村疃,五十家为一社, 

择高年晓农事者立为社长”。“每社立学校一,择通晓经书者为学师,农隙 

使子弟入学。”可见,社学是设在农村地区,利用农闲空隙,以农家子弟为 

对象的初等教育形式。据统计,元代社学最盛时达24,400所。其它的地方 

官学均属专门学校性质。诸路医学创立于1261年,专门研习医学;诸路蒙古 

字学创立于1269年,是地方上学习蒙古文字的学校;诸路阴阳学创立于1291 

年,是专门学习天文历法的学校;孔颜孟三氏学创立于1261年,是专门教授 

孔子、孟子、颜子三氏后裔子弟经术的学校。 

    综上观之,自隋唐以至宋元,中国的学校教育较为发达。其共同的特点 

是: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并存,官学与私学并存。在教学内容上,以儒学教 

育为主,同时兼及佛教与道教的教育以及其它专业性教育。与中世纪其它国 

家比较起来,中国的学校教育还是先进的。 



     (2)书院制度 

     书院是中国自唐末以后盛行的一种重要教育组织形式。 

     “书院”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玄宗时期,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 

 “(开元)六年(公元723年),乾元院更号丽正修书院。置使及检校官, 

改修书官为丽正殿直学士。八年,加文学直,又加修撰、校理、刊正、校勘 

官。十一年,置丽正院修书学士,光顺门外,亦置书院。十二年,东都明福 

门外亦置丽正书院。十三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不过,这时所 

谓的书院还不具备学校性质。它只是一种由中央政府设立的,旨在编录国史、 

整理古籍的机构。正如袁枚所说,“书院之名起于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 

书院,皆建于朝者,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随园随笔》卷14)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各地节度使拥兵自 

重,相互征伐,战争不断,严重危害了学校教育事业。造成官学日趋衰落。 

于是一些好学之士便避居山林、建屋藏书,并沿袭书院之名,称其读书之所, 

此类书院或直接以个人名字称呼,或者以所在地命名。例如,在《全唐诗》 

中以书院称呼的有李秘书院、杜中丞书院、李宽中秀才书院、费君书院、田 

将军书院等。在一些地方史志中,也有有关书院的记载,如东佳书院、松洲 

书院、皇寮书院等。 

     以个人名字命名的书院,基本上系私人抚琴、品茗、集会、赋诗、读书、 

潜修之所。但在一些私人设立的书院中,也出现了聚徒讲学的活动。据同治 

 《九江府志》记载,东佳书院“唐义门陈兖建,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子弟 

弱冠,悉令就学。”同治《福建通志》记载,松洲书院,“唐陈珦与士民讲 

学处”。光绪《江西通志》记载,皇寮书院“唐通判刘庆霖建以讲学”。不 

过,这种书院在当时还不普遍,规模一般也不大,没有形成系统的规章制度, 

只能算是后来宋时书院的萌芽。 


… Page 63…

     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兴盛是在宋朝。宋朝开国之初,实行重文 

轻武政策,敦尚教化,崇儒兴学。当时在中央设立了太学、律学、书学、算 

学等,但地方的州县学,却未能普遍设立,为满足学子需要,私人书院乃应 

运而生。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记》中说,“予惟前代库序之教不修,士病 

无所于学,往往相与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而为政者乃或就 

而褒表之,若此山,若岳麓,若白鹿洞之类是也。”又吕祖谦在《鹿洞书院 

记》中说,“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 

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可见,宋朝书 

院的兴起与官学的衰败、君主的提倡均有关系。 

     据统计,宋朝先后共出现过460多所书院。但其中最著名的,有所谓“天 

下四大书院”。吕祖谦在《鹿洞书院记》中认为:白鹿洞、嵩阳、岳麓和睢 

阳(应天府)书院为天下四大书院。但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却认为:四大 

著名的书院应该是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和岳麓,有石鼓而无嵩阳,理由是 

嵩阳书院“后来无闻”。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宋时实为五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设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 

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隐居庐山读书,“谓其所居曰白鹿洞”。南唐升元年 

间(公元937—943年),始在此建立学校,称庐山国学,亦称白鹿洞国库, 

国子监九经李善道为洞主,掌教授,“四方之士受业而归,出为世用,名绩 

彰显者甚众” (《白鹿洞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诏赐《九 

经》供生徒肄习,书院制初立,后毁于兵火。直到孝宗淳熙六年 (1179年) 

朱熹重建书院,并请皇帝题额赐书,白鹿洞书院乃扬名于世。 

     岳麓书院设在湖南长沙岳麓山抱黄洞下。原为僧人所建佛寺。开宝九年 

 (公元976年),长沙太守朱洞在此基础上建讲堂5间,斋舍52间,创建 

岳麓书院。咸平四年(1001年)得朝廷赐书。大中祥府五年(1012年)湘阴 

人周式主持书院,再次扩大规模,生续达数百人。大中祥府八年(1015年), 

宋真宗接见周式,任命其为国子监主簿,仍归书院讲授。真宗并亲书“岳麓 

书院”匾额以褒奖,“于是书院之称闻天下”(《宋元学案》)。 

     应天府书院设在睢阳 (今河南商丘)。大中祥府二年(1009年)应天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