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兜率内院疑点之探讨+-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以上三处经文的提示,首先,行六事法者可「值遇」弥勒;其次,只要欢喜恭敬礼拜,亦「如前无异」的见弥勒;再者,供养诸香花等与称名系念,仍然可「值遇」弥勒且闻法。不论有深度的修持「六事法」,或者简单的「欢喜恭敬礼拜」都可见菩萨与闻法。这几处经文都未提到「于何宫殿见佛」,仅提「往生兜率天」。当然,弥勒菩萨应该于「善法堂」中的师子座上说法,然而经文如此的提到「往生兜率天,于莲华上结加趺坐」、「未举头顷,便得闻法」等等,未明确规范「闻法地点」,应该就是到了兜率天就很容易面见弥勒与闻法,并未限制在特定之处才得闻法。这些似乎是慈氏菩萨慈悲的开放法门,不论深度的修行或随喜的恭敬,都可「值遇弥勒」。不仅如此,经文还有更宽广的说法:「若有敬礼弥勒者,除却百亿劫生死之罪,设不生天,未来世中龙花菩提树下,亦得值遇。」意谓此生未能往生兜率,只要「敬礼」弥勒,未来仍然有机会在龙华三会中值遇。总之,不论该经是否有原文或翻译上的问题,'注8'依据现存的《上生经》的说法,值遇弥勒菩萨并非难事,只要恭敬礼拜,又发愿往生兜率似乎就可如愿了,闻法也无限制在所谓的「内院」之内。该经在叙述宝宫时并未提及所谓的「内院」或「外院」,这「内院」之说恐怕是中国的弥勒信仰者,依据中国建筑物内院、外厅等的思惟模式所创造出来的。至于中国佛教的「弥勒内院」之说如何的传出来的呢?这就是本文下一节的重点了。

二、弥勒内院之说的起源与演变

  依现存文献的记载,中国佛教的弥勒信仰者在玄奘之前,都仅提到「愿生兜率」或「亲见弥勒」。梁代的《名僧传抄》与《比丘尼传》中有一些在南朝期间「愿生兜率」的例子,也都只是「生兜率见弥勒」的说法而已。'注9'《续高僧传》中也在释法上(北周,四九五-五八○)的传文提到于弥勒山顶造弥勒堂,又四事供养百五十僧,希望「愿若终后,觐睹慈尊」,并「顶礼慈氏如来」。'注10'隋朝初期的释昙衍(五○三-五八一)也是「诵念弥勒佛」而「声气俱尽」地往生。'注11'始自东晋的道安时代至隋朝,「愿生兜率」的例子都未提到「内院」之词。然最早有类似「内院」之说的例子出现在《续高僧传》(道宣撰于唐初六四五)玄奘(六○二-六六四)的传文中,传文提到玄奘「愿生覩史多天见弥勒佛」,他临终前,「默念弥勒,令傍人称,曰弥勒如来应正等觉,愿与含识速奉慈颜,南谟弥勒如来所居『内众』,愿舍命已,必生其中」,更在临终前弟子问:「『和上定生弥勒前?』答曰:『决定得生。』言已气绝。」'注12'另一相似的记载于〈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冥详撰,于六六五年)中:「教傍人诵云,南谟弥勒如来应正等觉,取与含识,速奉慈颜,南谟弥勒如来所居『内众』,取舍命已,必生其中。」'注13'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彦悰撰于垂拱四年,公元六八八)也提到「内众」之词,卷十当玄奘与众辞别云:「共诸有情同生覩史多天,弥勒内眷属中,奉事慈尊。」又提:「南谟弥勒如来所居『内众』,愿舍命已,必生其中。」,另又对法师的赞叹云:「由善业力今见生覩史多天慈氏内众。」'注14'从以上三份从唐太宗六四五年、经唐高宗的六六五、至武则天六八八年,历经四十多年的传记中,有关玄奘的传文都提到「弥勒内众」或「慈氏内众」。又玄奘圆寂于六六四年,六六五年道宣撰的僧传中就有「内众」之说,表示该说法已在玄奘的生年已存在了,依现存文献的线索追踪,该说法非常可能创始于玄奘法师,因为与玄奘非常接近的弟子窥基,就有更进一步的说法。

  窥基(六三二-六八二)的传文收于《宋高僧传》,传文中提及他仍有愿生兜率之志,如文述:「基生常勇进,造弥勒像,对其像日诵菩萨戒一遍,愿生兜率求其志也,乃发通身光瑞,烂然可观。」另又躬游五台山登太行,梦见一童子「持纸二轴及笔投之」,又「及旦,……寻视之数轴发光者,探之得《弥勒上生经》,乃忆前梦必慈氏令我造疏,通畅厥理耳,遂援毫次,笔锋有舍利二七粒而陨」。'注15'从此段传文中得知窥基有愿生兜率之志并曾撰《弥勒上生经疏》,而这部经疏应该是现存的《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二卷,该赞述及兜率天宫中的大臣牢度跋提造法堂之事,解云:「赞曰明外果中,次下第二明大神为造法堂,『慈氏内院』也,以堂为主名造法堂,据实而言,具造内院,……普凭威力遍礼十方,欲解广大,发弘誓愿,虽知凡圣,同感内院,方成菩萨。」另在疏文中也多处提到「欲显内院种种庄严」、「明五大神于外内宫种种严饰」、「五麤因行,感内外院」,'注16'窥基的注疏已明白的道出「内、外院」之说了。不仅如此,其疏亦出现「三品」说,他把往生兜率「六事法」的修行归类为「上品」,并云:「若具修六或能修五,上上品生;若修三四上中品生,若修一二上下品生。」又将「欢喜恭敬礼拜」而「即得往生,与前无异」分类为「中品」。对「闻菩萨大悲名字」而「?#092;心忏悔,是诸恶业,速得清净」分类为「下品」(详细见前注'注4'、'注7')。'注17'很明显的,窥基借用《观无量寿经》三品说的方式,将《上生经》中未详细分类的往生法分成上、中、下三品,而有三品的创意说,难怪也会有中国文化思惟模式的「内、外院」的创举了。

  与玄奘同时代的吉藏(五四九-六二三)曾撰《弥勒经游意》,并未提到「内众」或「内院」的说法。'注18'据现存的文献,其它同时代的僧众也不曾有「内院」的说法。另一份挂名窥基撰的《西方要决释疑通规》列举十四点比较兜率天宫与西方净土优劣,其中第七点提到:「二处居内外者,兜率天宫,慧业若多,即生内处,亲侍弥勒,慧少福多,即生外处,不见慈尊。」'注19'此处更进一步的以福、慧来区分内外处,慧业多者……生内处,福多于慧者……生外处。但笔者怀疑该份资料出自窥基之手的可能性,因为在窥基的僧传中在在地表示「愿生兜率」的决心(见前注'注15'),又亲近过玄奘,受其兜率之志的影响应该深厚,似乎不会有生西方弥陀净土之想,又该《通规》中一再的强调「西方」更殊胜于「兜率」,这与窥基修学的背景与趣向有所违背。该通规的前言已道出其专念弥陀的意图了,云:「劝归净土,作斯业者,专念弥陀,一切善根,回生彼国,弥陀本愿,誓度裟婆,上尽现生一形,下至临终十念,俱能决定,皆得往生。」'注20'另在第三点中提到:「若生净土,托彼胜缘,藉佛加威,方得不退,是故要生彼国。」第十一点中更有偏爱西方的说词:「今劝专心念佛,誓往西方,大命将终,诸佛来应,既生净国,永绝三途,苦事不经,无劳请救也。」不仅如此,还有对《上生经》的批评:「劝生兜率,唯有《上生经》文,不至殷懃,粗令作业;劝生净土,经论极多,大圣殷懃,专?#092;使往。」'注21'该作者认为《弥勒上生经》是「粗令作业」,粗糙的经文内容,未明白地教导往生的方法。当然,比起《观无量寿经》九品往生的次第分明,《弥勒上生经》是稍嫌粗糙些。诸如此类对兜率天的贬斥在这部《通规》中处处可见,这可能是出自对弥勒信仰坚定的窥基之笔吗?

  经录中对于窥基的撰述亦无完整的记载,一份日本僧平祚所记的《法相宗章疏》(九一六年撰)中,载:「《西方要决》一卷(基述)」,将此通规列入窥基的撰着。'注22'但另一份藏俊撰的《注进法相宗章疏》(一一七六年撰)中所列的「《西方要决》一卷」并未署名作者。'注23'在这两份日本僧所收集的法相宗的章疏中,对于此《通规》就有不同的记载,可见它的作者应该早就已模糊的了,但至迟应该在九一六年《法相宗章疏》收集之前已有是窥基之作的说法了。故笔者怀疑该《通规》是出现在第七世纪中,两个净土法门争论到最高峰的时期。因为道绰(五六二-六四五)撰有《安乐集》极力宏扬西方之殊胜与贬斥兜率,云:「虽生兜率,位是退处」,又「但与诸天,生乐为缘,顺于五欲,不资圣道」……等等。'注24'另迦才(六二○-六八○)的《净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