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人盗墓史-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殿是一座大型的楠木建筑,全部都是用金丝楠木建成,大殿面积达1956平方米,坐落于三米高的三层汉白玉石阶之上。大殿有60根木柱,柱高米,直径米,特别是大殿内排列32根巨柱,中间最大的4根柱直径达米,两个人都抱不过来。可以想见,这么多的楠木,从南方运到北方,过程是如何的艰辛,要死多少工人。
此殿完工于宣德二年(1427年),从建成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该殿从没有发生过倾斜变形现象。
乾隆皇帝看中的正是这些楠木,特别是长、永、定三陵中的楠木大柱。




偷梁换柱嫌疑犯——清朝皇帝乾隆(5)

● 乾隆“拆大改小”一说的由来
在中国历史上,靠盗墓修陵寝的皇帝早有记载。前面石季龙一章讲过,十六国时期前赵君主刘曜,便干过这事情,他盗掘了境内数以千计的古冢,把前朝的陵寝全捣毁了,偷取墓材,以至于“气塞天地,暴骸原野,哭声盈衢。”
盗取墓材搞建筑,在古代,并不是鲜见的一种盗墓动机,这类“民盗”情况在前面孙权一章中已提到过,这里就不说了。而“官盗”情况,同样很多,其中,以盗取墓砖筑城砌墙的现象最为常见。
如《录异记》记载:“钟傅初入洪州,命修一城,军吏散掘墓砖以称用。”这是唐末五代时的事情,到明代时也是这样,《长子县志》 称,“嘉靖辛酉,兵宪某号龙池者,因本县修城乏砖,令发古冢。”
可见,清朝皇家盗取明陵上材料使用,并不奇怪,是有深深的历史背景的。
弘历是何时萌生盗明陵念头的?推测应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当时他巡视明陵,看中了陵内建筑物上的楠木,事后弘历还从长陵大碑楼内条石发券顶不见腐烂一事中受到启发,下谕旨以后自己裕陵圣德神功碑楼券顶也要用石条来砌,而不用木条。但过了12年,弘历死后,他自己选定的接班人嘉庆皇帝并未遵旨,还是依清景陵的模式,将碑楼券顶建成为格井天花顶的大碑楼。
据说,弘历本来想拆毁朱棣长陵的祾恩殿,将其楠木大柱用到自己的陵上。当时的吏部尚书刘墉(电视剧里的“宰相刘罗锅”)、文渊阁大学士纪昀(电视剧中的“铁齿铜牙纪晓岚”)等汉族大臣听说都很着急。纪昀不愧是铁齿铜牙,竟然捧出《大清例律》,盗墓“杖一百,流三千里,已开棺椁见尸者,绞”。如果拆毁明陵,不就是盗墓么?
弘历一听,纪昀说得没有错过,皇帝有九五之尊,怎么能做盗墓贼的勾当,一时没再动明陵的歪心思。但楠木是金贵的木材,到清朝时上好粗大的楠木已被伐得差不多了,而且,如果派人进山,所花的工期也太长了。有臣僚看出了皇帝的心思,上奏修缮明陵。弘历一看,心领神会,喜上眉梢,立即下发了红头文件,对明十三陵来一次整理修缮。然后密传口谕,要工匠将明陵上的楠木撤换下来。
当时,负责修缮明陵的是工部尚书金简、户部侍郎曹文埴等大臣,他们上了一道奏折,大概意思是,十三陵修缮范围较大,而楠木已经“采伐殆尽”,若仍照旧式修整,则长陵、永陵两处购求大木更难办理,请皇帝准奏将永陵来个拆大改小的方案。
奏折中,拟将永陵享殿等处拆卸,其永陵宫门、享殿,再将拆下两庑各座的木料配搭,按照各陵规制建造享殿五间、宫门三间。如此筹办,不独长陵规模可仍其旧,轮换维新,即永陵殿宇亦得与诸陵一律缮治整齐,观瞻并皆宏敞。
弘历很快批准了这个修葺方案,从南方调集了大批能工巧匠。而乾隆这一批准,他盗取明陵金丝南木,即所谓“拆大改小”一说,很快在民间流传了起来,给他自己戴上了嫌疑犯的帽子。
● “拆大改小”具体经过
长陵不方便“拆大改小”,于是首先选择了永陵。
永陵是明世宗朱厚熜的陵墓,坐落在天寿山下的十八道峰(后更名“阳翠岭”)。朱厚熜就是那位差点被以杨金英为首的16名宫女勒死的主子。遗憾的是,这些女孩子太紧张了,把勒在脖子上的绳子挽成死扣,怎么也拉不紧,未弄死皇帝却被皇后一个个凌迟处死了。朱厚熜因此才多活了24年。




偷梁换柱嫌疑犯——清朝皇帝乾隆(6)

1521年,朱厚熜当皇帝,其时仅15岁,到1566年寿终正寝,共当了45年皇帝。当皇帝这么长时间,他自然对自己的陵墓也格外地重视。
长陵动土于嘉靖十五年(1636年)四月二十二日申时(下午三点以后),完全是仿长陵而建,用料考究。《昌平州志》称“其规制一准于长陵,而伟丽精巧实有过之”。
当时朱厚熜动用了国防力量,派4万名官兵参与工程建设,经过10多年才建成,花费巨大。所以,弘历选择永陵祾恩殿上的楠木是有针对性的。
于是,包括永陵在内,门、殿的形制全部被缩小。再后,定陵也遭到同样的“修葺”。
从宫中档案所记和现代考古发现来看,明十三陵的确有一些建筑被“拆大改小”,或在复建中缩小了规制。如,永、定二陵的祾恩殿均由重檐7间缩为单檐5间;景、昭、庆、德四陵的祾恩殿间数没有改变,但都缩小了间量。
献、裕、茂、泰、康、德六陵的祾恩殿也同样,缩小了间量,将单檐歇山式建筑改建成为硬山式建筑,有的柱网布局形式也与原来不同,茂、泰、康三陵甚至连台基也也一齐缩建。另外,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定、庆、德十一陵陵前的神功圣德碑亭均被拆除,改成了在原台基上修建宇墙,使石碑露天的做法。
在弘历这次修陵过程中,仅有由妃陵改成的明末帝朱由检的思陵是个例外,不仅没有拆大改小,反而又扩大了规模,增建了一些建筑。这是为什么?
原来,思陵在顺治年间初建时,仅有享殿(祾恩殿)3间,陵门不过1间,且没有宝城、明楼之设。但在该次修缮中,享殿由3间扩建为5间,陵门由1间扩建为3间,修筑了宝城、城台、明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弱汉人中“亲明”阶层对满清的不满。
反正,弘历把明陵修葺一番后,拆大改小,盗取明陵上的楠木修裕陵的说法不胫而走。据说,后来乾隆盗明十三陵的事情还是传了出来,为了减轻自己的罪责,他自己下诏把自己“贬”了,他将自己夺去帝服,穿一袭青衣小帽,颈上挂上一串珠链,象征“枷锁”,将自己“发配”到了江南。
有一些清宫戏中,有的依此传说,在乾隆下江南的戏中加进了这方面的情节。其实,这是一副帝王外出私游的打扮,哪是什么发配。当然,此传说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 从明陵拆下楠木确有文字记载
对于上面的弘历拆大改小,盗取明陵楠木的说法,200多年来一直在民间传说:“乾隆爷,心不公,拆大改小十三陵。”但众说纷纭,却莫衷一是。
明陵上的楠木到底被乾隆换下来没有?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否用于裕陵建筑,有值得怀疑的地方。
从《清高宗实录》(卷一二二六、一二七六)上来看,弘历在位时确实大规模修缮过明陵。乾隆五十年(1787年)三月,弘历巡察了明十三陵,发现地面建筑如明楼、祾恩殿等多有损坏,连神牌龛案也找不到了。弘历“为之慨然弗忍视”。回来后的当月初五,弘历下旨修葺。
修葺经过两年的时间,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三月初八告成,共花银万余两。之后,乾隆将明十三陵命交直隶总督责成霸昌(今河北霸州市)道,就近专管稽查。
根据当时奉命督修十三陵的吏部尚书刘墉、礼部尚书德保、工部尚书金简的奏章,在这次修缮中,采用“拆大改小”的方案是存在的,修葺后也确实“多出”了不少材料,这些陵材,最后统统被从十三陵运走。




偷梁换柱嫌疑犯——清朝皇帝乾隆(7)

当时,被运走的材料明细如下:
大小楠木238件
木墩头584件
改砍糟楠木224件
小件楠木截头折方25700余尺
花斑石500余块
旧砖130万块
材料运走做什么了?奏章称,“拟运回京城,以备各工取用”。从字面上看,弘历并没有将这些材料用于修建自己的陵寝,这就留下了一个历史之谜,因为这奏章很忽悠人的,“各工取用”,都是些什么“工程”,包括不包括建裕陵的工程?乾隆被列为盗明陵的嫌疑犯并不是没有缘由的。
但从时间上说,乾隆盗楠木修陵说,确实不成立。
弘历的陵寝叫裕陵,他在登基后第七年,即乾隆七年(1742年)五月,派员为自己选卜风水宝地,相中了东陵内,位于孝陵以西的胜水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