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文彦临床医案-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方去栀子、黄芩、野菊花,加陈皮15g,太子参15g,大枣10枚。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注:服上方头痛缓解,随访三个月未发作。
【按语】发作性头痛中医认为多与肝有关,因情志因素诱发者多为肝阳头痛,因劳累诱发者多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所致。本例患者虽有情志和劳累双重诱因,但肾阴虚表现不明显,故急则治其标,以调泻肝火为主,在疼痛稍缓解后重用滋阴壮水,培补肝肾之品,以治其本。
外感发热
案一:
王某,男,53岁,干部,初诊日期:1997年8月21日。
应某医科大学之邀会诊。该患发热月余,无明显畏寒,曾辗转二所大医院住院治疗,用解热镇痛药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暂退,移时复热,体温38…40℃,血常规:WBC12×109/L;Sg72%,L24%,M4%,血细菌培养阴性,X线胸片:双肺纹理增强,血沉:28mm/第一小时,32mm/第二小时,抗核抗体阴性。肥达氏反应及外裴氏反应阴性,周身酸楚重着,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大便溏,小便黄,量少,舌淡,苔黄,脉沉滑数。
综合四诊,证属湿热内阻,气机不畅,郁而发热。治以清热利湿,理气化滞。
处方:茵陈20g,连翘20g,藿香15g,荷叶10g,木通15g,黄芩15g,黄柏15g,陈皮15g,柴胡15g,玳瑁20g(研末冲服),滑石20g,甘草10g,草蔻20g,苍术20g,茯苓20g,泽泻20g。
三付,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1997年8月24日
(家属代诊)热已退,唯周身乏力,重着,食少纳呆,便溏。
此热虽减,湿未尽退。
可与前方去玳瑁,加砂仁15g,甘松15g以助醒脾化湿之力。
予药三付,服后诸症悉除。
【按语】该患发病于长夏季节,湿热蒸腾,人体腠理开放,甚易感邪,且从其持续发热而不恶寒,周身酸重而不痛,食少纳呆兼便溏,舌红,苔黄,脉滑数等症,无不一体现湿热为病特征。湿热为病,最易阻遏气机,而气机郁滞则湿邪难化,故治疗上,宜清热利湿,使湿热由小便而出,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并酌加陈皮理气醒脾化湿,柴胡理气,同时兼理少阳之枢。其中玳瑁一味,甘寒,入心、肝二经,最善清热,功同羚羊角,但其炮制需掌握恰当,否则影响疗效。感受外邪致病,湿热最为难治,以其粘滞重着,入血入络,无处不在,困着脾胃,阻遏气机,使脏腑功能尽失。
王老认为:治疗湿热为病,总的原则是清热化湿,但应视其病位的不同有所侧重。病在表者可微发其汗而解之;病在经脉需活血通络,使湿随血行,外达体表,内趋三焦;病在脏腑者以通利小便,或二便分消。然不论病位何处,均应注意理气醒脾,调理少阳枢机。脾气健,气机畅,清热化湿之药更易奏效。
面神经炎

刘某,女,56岁,干部,初诊日期:1997年6月10日。
患者三月前患中风(面神经炎),口角斜,经口服中药及针刺治疗斜消失,但右侧面部肌肉不断抽动,每分钟达30…40次,以致影响睡眠及工作,头晕,乏力倦怠,饮食量少,二便正常,经多方医治无效,某西医医生建议切断局部神经,病人难以接受遂来诊。舌淡红,苔白,脉弦。
证属内有宿痰,外感风邪,风痰互结,伏于筋脉之间。风性善动,故肌肉抽动不安;筋脉之间药力难达,故久治无效。治宜疏风化痰,透里达表。
处方:羌活15g,白芷10g,天麻15g,白芥子15g,僵蚕15g,柴胡15g,胆星10g,半夏10g,陈皮15g,太子参20g,炙甘草10g,大枣10枚。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7年6月17日
头晕缓解,面部肌肉抽动频率亦明显减少,乏力减轻,食欲增加,舌淡红,苔白,脉弦。
效不更法。
上方加地龙10g以增活血祛风之力。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7年6月22日
面部肌肉抽动偶作,余症缓解,饮食、睡眠及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弦。
风痰已去大半,正气亦基本恢复。治宜祛余风,披残痰,获全功。
处方:天麻15g,白芷10g,白芥子15g,僵蚕15g,陈皮15g,半夏15g,柴胡15g,大枣10枚。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按语】面神经炎见口角口呙斜,属中医“中风”范畴,因邪由外犯,故为“真中”。治后遗留面肌抽动,诚因风邪所为;其病变限于面部,频频发作者,则因风与痰结,风痰入络,留而不去之故。治法宗叶天士之说,首重搜剔。方药以玉真散化裁。白芥子与僵蚕二味,王老别有体会。白芥子《本草经疏》谓其能“搜剔内外痰结”,代替原方白附子,效愈增而更稳妥;僵蚕“感风而僵,凡风气之痰,皆能治之”(《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故二者配用,消痰祛风,用于此证,甚为合拍。
癫 痫
案一:
万某,男,20岁,初诊日期:1972年9月6日。
患者因二次高考落第,所愿不遂,情绪不佳,又遭家长责怪,继而终日寡言少语,神志痴呆,表情淡漠,或喃喃独语,或喜笑不定,时欲远走高飞,时欲寻死自尽,遍服西药无效,冀求中药治疗。细察之,除上述一派“文痴”见症外,尚有目瞪不瞬,口多痰涎,纳差,舌苔腻,脉弦滑。
证属气郁痰结,上扰清窍,蒙蔽心神之癫证。治宜行气开郁,化痰醒神,方用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
处方:柴胡15g,白芍20g,陈皮15g,半夏15g,当归20g,云苓15g,桔梗20g,石菖蒲15g,郁金15g,广木香10g,甘草10g。
三剂,水煎服。
嘱其亲属注意开导病人,“心病还需心药医”,以此配合治疗。
二诊:1972年9月10日 服药后神情转佳,无独语和嗜笑现象。
药证相符。
仍以上方加化橘红12g,继进六剂。
三诊:1972年9月17日
患者语言较前有次序,夜寐尚安,愿与人接触,但食纳尚差,自诉心慌气怯。病程日久,气血有损,实难速愈,更方续进。
处方:陈皮10g,半夏10g,云苓15g,党参20g,白术20g,石菖蒲10g,郁金20g,远志20g,当归20g,桂枝10g,炙甘草10g。
三剂,水煎服。
四诊:1972年9月21日
精神转佳,态度转常,食欲增强,有说有笑,言语清楚,脉沉弦。
拟健脾化痰,养心安神之剂。
处方:党参20g,白术20g,云苓20g,陈皮10g,炒枣仁25g,山萸肉10g,山药20g,浮小麦30g,甘草10g,大枣15枚。
十二剂,水煎服。
上药尽剂,未再继服。观察8个月,末再复发。
案二:
程某,男,8岁,初诊日期:1975年11月10。
患儿自一月前和邻居小孩打架时,突然栽倒,昏不知人,口角流涎,手足抽搐,约6分钟后苏醒。自此后,因遇事不顺,又哭闹发作二次,故特来诊治,以期根除。望其面无异常,平时大便溏薄,时有腹胀,腹痛,舌淡,苔白,脉濡细。
审情按脉,系因脾素有湿,遇怒气逆,湿浊随气上犯,蒙闭清窍所致之痫证,治宜健脾化湿,解郁开窍。
处方:桂枝10g,云苓20g,白术20g,泽泻10g,猪苓15g,石菖蒲10g,郁金20g,香附10g,陈皮15g,半夏10g,白芍10g,甘草5g,大枣10枚。
六剂,水煎服。
二诊:1975年11月17日
患儿食纳稍增,大便成形,服药期间,病未再作。
仍守法再进,以固疗效。
原方去香附,加党参10g。
六剂,水煎服。
后于上方略事加减,续服半月而瘥。
随访两年多,病未再作,且神情活泼,智力发育良好。
案三:
李某,女,25岁,初诊日期:1978年5月18日。
自去年二月份,因家庭不和,大怒而厥之后,每遇恼怒或阴雨时,即发痫证。发时一声尖鸣,如作羊叫,旋即昏仆无知,目睛上视,口吐涎沫,移时苏醒,醒后头昏蒙,一日方解。前医曾用羊痫丸、苯妥英纳等药,治之无效,故延余诊治。患者面色不华,头目昏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气短乏力,月事不至,口淡不渴,苔白腻,脉沉细无力。
证属脾虚失其健运,致聚湿生痰,痰浊上犯脑窍;又中土不足,肝木乘而犯之,更使土虚木旺,激发痰浊上犯,遇怒则易诱发痫证。治宜调和肝脾,解郁化湿。方用逍遥散加减。
处方:党参20g,白术20g,云苓15g,陈皮15g,半夏15g,白芍20g,柴胡15g,香附15g,郁金20g,桂枝15g,泽泻15g,炙甘草10g。
三剂,水煎服。
二诊:1978年5月22日
药后饮食有增,痫无再作,头仍昏蒙沉重,舌脉如前。
处方:党参20g,白术20g,云苓20g,半夏15g,陈皮15g,吴茱萸10g,香附10g,石菖蒲15g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