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文彦临床医案-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病人患Ⅱ型糖尿病八年,口服多种降糖药,空腹血糖一直波动在10mmol/L左右,间或停药即出现“三多”症状,伴乏力,倦怠,消瘦。近半年来双手麻木,头晕,眼花,便溏,月经量少,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综合四诊,证属脾虚运化失司,水谷不化,气血生化乏源,头目、四末失养所致,治以健脾和胃,益气养血。
处方:人参15g,炒白术20g,茯苓20g,山药20g,葛根20g,玉竹20g,麦冬20g,沙参20g,百合20g,生地20g,陈皮15g,甘松15g,川芎20g,当归20g。
十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嘱其降糖药可逐渐减量,十天后停药。
    二诊:1994年6月29日
乏力倦怠等症明显减轻,双手仍麻,便溏,日一次,降糖西药已停,未出现口渴、善饥等症,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患者脾胃功能仍弱,气血不足。酌增健脾益气养血之药力。     上方加焦山楂20g,内金15g,黄芪20g。
十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4年7月10日
自觉无明显乏力倦怠,双手麻木似减,大便仍溏,无“三多”症状,舌淡红,苔白,脉沉有力。
脾胃渐健,气血渐复,双手仍麻,考虑为气血亏虚日久,经脉肌肤失养所致。可酌加活血养血之药。
上方去生地、百合、山药,加鸡血藤20g。
十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4年7月21日
    双手麻木基本缓解,大便正常,饮食定量,无口渴及多尿。复查空腹血糖7。32mmol/L,舌淡白,苔白,脉沉细。患者病情得到控制,但血糖未正常,效不更法。
    上方去黄芪。三十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诊:1994年8月25日
    患者自觉无明显不适,已停药四天,复查空腹血糖6。5mmol/L,舌淡红,苔白,脉沉有力。该患已告临床治愈,嘱其坚持服用人参归脾丸和六味地黄丸半年,以巩固疗效。
【按语】该患亦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谓脾虚日久,气血不足,阴液亏虚所致。治疗当健脾益气,滋阴和胃,养血活血。药用四君、四物酌加醒脾养阴之药,治疗月余,病情逐渐缓解。王老治病,善于在复杂的临床表现中,抓住病机的主流,并针对主要病机辨证用药,其它兼证亦必随之而解。
案五:
    任某,女,58岁,工人,初诊日期:1982年4月18日。
    患糖尿病三年,口渴,多饮,多尿,消瘦,口服消渴丸症状减轻,但血糖仍持续在12mmol/L以上,乏力倦怠,头晕,胸闷气短,血压波动在160/100mmHg左右,心电图提示心肌受累,舌暗红,苔薄,脉弦细。
    证属脾虚不运,水谷不化,气血生化不足,气虚血行不畅所致。又因血虚,肝失所藏,阴不足,肝阳独亢,故治宜健脾益气养血,佐以滋阴潜阳。
处方:太子参20g,白术20g,陈皮15g,甘松20g,焦山楂20g,内金20g,葛根20g,沙参20g,麦冬20g,百合20g,玉竹15g,菊花20g,生地20g。
六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82年4月25日
“三多”症状减轻,体力增加,头晕明显好转,仍感胸闷,舌红苔薄,脉弦细。
气虚血行无力,胸阳不展,治宜兼顾益气活血。
上方加黄芪30g,当归20g,川芎20g,丹参30g。
六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82年5月3日
    “三多”症状基本缓解,无明显头晕,夜间仍感胸闷,无乏力倦怠,舌淡红,苔白,脉弦。脾虚渐复,胸阳仍不振。治宜酌加振奋胸阳之药。
上方加薤白15g,桂枝15g。
六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82年5月10日
    患者自觉无明显不适,饮食定量,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弦。复查空腹血糖7。2mmol/L,心电图大致正常,血压150/90mmHg,效不更法。
上方去桂枝、生地。
十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按语】该患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其病机变化极为复杂。王老抓住脾虚气血不足,阴精亏虚这一病机主线,以治本为主,兼以活血养血通脉,虽不刻意追求治疗高血压、冠心病,而随着主证好转,其它兼证亦随之缓解。故王老说:治病如同处事,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消渴病变化多端,但其主要矛盾仍然是脾虚。此言足以明示后人。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案一:
李某,女,39岁,职员,初诊日期:1984年11月6日。
胃脘部疼痛一年多,以隐痛为主,进食后稍缓解,受寒凉则加重,时返酸水,嗳气频作,食少纳呆,乏力倦怠,便溏,曾在某医院做钡透诊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给予胃舒平,胃仙U等药物治疗,时好时犯。查:面色萎黄,形体消瘦,上腹部压痛明显,舌淡,苔白,脉细弱。
四诊合参,证属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所致。治以健脾益气,养阴和胃。
处方:太子参20g,炒白术15g,茯苓20g,炙甘草15g,陈皮15g,半夏15g,木香15g,砂仁10g,甘松20g,内金20g,焦山楂20g,玉竹20g。
六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84年11月13日
上腹痛明显减轻,食欲增加,无返酸嗳气,仍乏力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脾胃渐复,气血仍虚,治依前法,酌加益气养血之药。
上方加黄芪30g,当归20g,山药20g。
六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84年11月20日
胃脘部疼痛缓解,食欲正常,体力增加,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稍弱。
前方奏效,胃痛已除。改为香砂养胃丸,1丸日三次口服,连服三周以巩固疗效。
案二:
张某,男,42岁,初诊日期:1982年10月10日。
自述胃脘胀满疼痛,其痛连胸胁,每于情绪激动时发作,常值中午饥饿时痛甚,时有呃逆,吞酸,自觉胃脘灼热嘈杂,烦闷不适。察其舌苔薄黄,诊之六脉有力,两关弦甚。
证属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之胃脘痛。治宜疏肝理气,调和肝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味。
处方:柴胡15g,丹参15g,白芍20g,川芎15g,香附15g,陈皮15g,佛手15g,黄连10g,吴茱萸15g,蒲公英20g,元胡20g,旋复花10g(包煎),甘草6g,瓦楞子15g(煅)。  三剂,水煎服。
二诊:1982年10月14日
服药后,痛减胀消,脉显和缓,再进补脾和胃之剂。
处方:柴胡15g,白芍20g,川芎15g,陈皮15g,牡蛎20g(煅),贝母15g,白术20g,乌贼胃20g,砂仁10g,神曲15g,炙甘草10g。
六剂,水煎服。
嘱其尽剂后继服香砂养胃丸以善后,并注意调节饮食,忌食生冷,保持乐观,以期早愈。半年后随访,诸症悉除,已能坚持上班。
案三:
程某,男,48岁,初诊日期:1975年10月21日。
自述胃脘隐痛,厚衣则适,得温即减,时吐清水,嗳气泛酸,纳食减少,神疲乏力,手足每感不温,大便常见稀薄。舌质胖淡,苔白滑而润,脉浮取不应,沉取细弱。
证属脾胃阳虚,湿聚饮停之胃脘痛。治宜温中健脾,和胃化湿止痛。方用附子理中汤合二陈汤加味。
处方:制附子10g,党参20g,焦白术20g,干姜7。5g,陈皮15g,法半夏15g,云苓15g,甘草10g,吴茱萸10g,代赭石15g。
三剂,水煎服。
二诊:1975年10月25日
上方服后,脘痛有减,大便成形,口吐清水已止,唯觉神疲乏力。遂拟黄芪建中汤加减,以温中止痛。
处方:黄芪30g,白芍20g,桂枝10g,干姜10g,吴茱萸10g,陈皮15g,山药25g,薏苡仁25g,贝母10g,炙甘草10g,大枣5枚。
五剂,水煎服。
三诊:1975年10月31日
诸症皆除。仍嘱其常服健脾丸,每日一丸,以巩固疗效。
案四:
刘某,女,49岁,初诊日期:1979年6月8日。
患者胃痛年久,曾被诊断为“慢性胃溃疡”,由于延宕失治,近来病情加重,来院求诊。察其症,胃部疼痛而拒按,且痛有定处,如锥刺难忍,夜间痛甚,连及胁背,食少腹胀,面色青晦,舌紫黯,脉弦紧而涩。
证属气滞血瘀之胃脘痛,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当归20g,生地20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5g,蒲公英20g,枳壳10g,桂枝10g,川牛膝20g,党参20g,柴胡15g,灵脂15g,蒲黄10g,香附10g,甘草10g。
三剂,水煎服。 二诊:1979年6月12日
服上药,自觉胃痛稍有减轻,腹胀大消,饮食有增。守法再投。
处方:当归20g,白术20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