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宗教史-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19世纪末,在华天主教各修会的传教士共约800人。教徒从1860年的40 

万人发展到70万人。1846,天主教在澳门、南京、北京设三个主教区,另在 

陕西、山东、山西、湖广、江西、云南、香港等地设立代牧主教区。1879年, 

罗马教皇将中国划为5大传教区:第一区为直隶、辽东、蒙古;第二区为山 

东、陕西、河南、甘肃;第三区为湖南、湖北、浙江、江西、江南;第四区 

为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第五区为广东、广西、香港、福建。 


… Page 44…

     在华天主教传教士依仗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大量霸占地产,扩展教会势 

力,吸引无地的农民租种他们的土地并且加入天主教会。在华天主教各修会 

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它们的经费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在中国占有的大 

量土地、房产、发放高利贷和经营其他商业活动获得的利润;二是历次教案 

发生后勒索的大量赔款;三是中外教徒的奉献。天主教各修会拿出一部分钱 

开办学堂以培养教徒子弟,设立育婴堂、医院和开展另外一些慈善事业扩大 

教会的影响和发展教会势力。他们还把治外法权延伸给教徒,使一部分不堪 

清政府腐败统治压迫的普通老百姓投入教会怀抱。通过以上各种方法,天主 

教在华的势力迅速壮大,教徒人数不断增加。 

     义和团运动中,华北天主教受到沉重打击,3/4的教堂被毁。义和团运 

动之后,天主教在华传教运动改变了方法,缓和与中国人民的直接矛盾,同 

时扩大慈善事业和大力培植华籍神职人员。通过这些改良,20世纪最初 10 

年成为天主教发展最快的10年。一批天主教修会新进入中国传教,传教士人 

数由1901年的800人增加到1910年的1400人;教徒人数也由1901年的70 

万人增加到1910年的130万人,几乎增加了1倍。 

     新教在中国的传播晚于天主教,《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新教传教士以 

香港和开放的五口为据点进行传教。为了吸引中国人加入新教,传教士印刷 

了大量的中文《圣经》和传教小册子。到1860年,新教传教士从1844年的 

31人增加到100人,教徒人数从6人增加到约2000人。在中国的新教传教 

士中,以英美两国占主导地位,英国占50%,美国占40%,西欧和北欧占 

10%。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新教各宗派纷纷派遣传教士来华传教,到19世纪 

末,传教士增至约1500人,教徒增至约8万人。 

     义和团运动之后,新教同天主教一样改变了在中国传教的手法,利用清 

政府的衰落迅速传播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恢复了遭到破坏的教堂又在各地开 

设了许多新的教堂。在华新教传教士人数激增,由1901年的1,500人增加 

到1914年的5,400人。教徒人数也成倍增长,由1901年的8万人增加到 

1914年的25万人,成为新教在中国发展最迅速的一个时期。 

     相对天主教和新教,东正教在中国近代的发展比较缓慢。1860年,在北 

京的东正教徒,包括定居的一些俄籍人在内,仅有200教徒,全中国的东正 

教徒大约300人。在北京的东正教传教士团在华主要活动是搜集中国的情报 

和研究汉学两项。东正教传教士收集情报,研究中国的历史、政治、地理和 

语言等,为俄国政府侵略中国服务,传教被置于次要的地位。在 1860年到 

1900年期间,东正教传教士仅在张家口和汉口新开设了两处教堂,教徒不超 

过500人。义和团运动中,东正教在北京和张家口的教堂被毁。义和团运动 

后,东正教传教士利用庚子赔款恢复了北京、张家口等地的东正教堂,又在 

河南、直隶等地建立了新教堂。但是与天主教、新教的迅速发展相比,东正 

教这一时期发展相当缓慢,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甚微。 

     基督教传教士还大量从事与传教有关的辅助活动。主要有:第一,翻译 

出版大量的西方书籍,“广西国之学于中国。”通过宣传西方的文化,影响 

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官僚阶层,使他们认同西方文化,使中国人的思想“开 

放起来”。李提摩太主张走上层路线和文化传教,从上层官僚和士大夫阶层 

入手,通过官绅阶层影响下层群众。他还认为要“感化中国,没有比文字宣 

传来得更快的方法了”,力主文字传教。为此,1887年11月1日,传教士 

们在上海成立了广学会,以介绍西方新书,开发中国民智为宗旨,实际上“志 


… Page 45…

  在通商与传教。”其中李提摩太担任广学会督办(后改称总干事)长达25 

  年。广学会是新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的出版机构,它先后发行了246种,73 

  万册书刊。广学会在当时中国极端缺乏西学书刊的情况下,出版了大量西学 

  书籍,发行刊物《万国公报》,对中国知识界起了一定的启蒙作用。资产阶 

  级维新派领袖梁启超说过,他的新知识来自几部教会的译书。光绪皇帝也通 

  过广学会翻译出版的书刊了解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法律制度。 

  第二,开办学堂。开办学堂的目的是为了传教,一方面通过教会学校培养中 

  国籍的传教士,扩展教会势力。另一方面通过教会学校培养的学生控制中国, 

   “给入教的学生以智慧和道德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成为社会上和教会里有势 

  力的人物,成为一般人民的先生或领袖。……如果我们要对儒家的地位取而 

  代之,我们就要训练好自己的人,用基督教和科学教育他们,使他们能够胜 

                                                                       ① 

  过中国的旧式士大夫,从而能取得旧式士大夫所占的统治地位。” 随着外国 

  对中国侵略的加剧,传教士在中国活动的增加,传教士在中国办的学校越来 

  越多。19世纪末,教会学校总数增加到约2000所左右,学生达4万多名。 

  第三,教会慈善事业。教会慈善事业主要包括教会医疗事业、教会慈幼事业、 

  教会救济事业。外国传教士开办这些慈善事业的目的是为了博取中国人民的 

  好感,发展教会势力,缓和中国人民对外国侵略的反抗情绪,推行帝国主义 

  对华侵略政策。 

       当然传教士开办教会学校和教会医院,附带传播了西方的文化和先进的 

  技术。与封建社会相比,有许多是进步的东西。也为中国培养一批具有近代 

  文化、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 

        (4)近代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是与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结合在一起的。传 

  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对中国实行文化侵略和宗教侵略。他们在沿海 

  和内地霸占土地、干涉中国内政、包庇教民,酿成了大量的民教冲突。清政 

  府的一些官吏在处理民教冲突时慑于外国传教士的势力偏袒教民,致使民教 

  之间的积怨不断加深。此外,基督教作为外来宗教和西方文化的代表,与中 

  国传统文化迥然不同。它的一些礼仪和中国社会习俗格格不入。西方文化和 

  东方文化发生了激烈碰撞。为了反对传教士的宗教文化侵略,捍卫中国传统 

  文化,中国人民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反洋教的斗争。 

       据不完全统计,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义和团运动前40多年间,我国人民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教案有300多起。这些教案遍及全国,有的发生在偏远 

  的地区,有的发生在沿海或内地。其中比较大的教案有几十起。这些教案都 

  是因为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肆意妄为而引起的。比如1848年的青浦教案、 

  1856年的西林教案(马神甫)均是因为传教士违反规定,非法传教而引起的; 

  而酉阳教案(1865年)和台湾教案(1868年)则是因为教民欺压百姓,激起 

  民愤而引起的;扬州教案(1868年)、黔江教案、延平教案等则是因为传教 

  士强行占地占屋,设立教堂而引起的,这类教案是近代史上发生最多的;营 

  山教案(1875年)、建平教案(1876年)等则是因为传教士强行传教导致纠 

  纷而引起的;大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